APP下载

德里达解构主义视域下《第二十二条军规》不确定性研究

2023-10-30徐舒蘅

今古文创 2023年41期
关键词:海勒约瑟夫不确定性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文学、当代实验派小说的先锋。1960年代,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以游离琐碎的叙事方式拉开了后现代文学的序幕。小说使用独特的非线性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呈现出战争年代世界的荒诞无序、人类的异化以及晚期资本主义下美国社会的混乱。小说结构、语言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线性发展的叙事特征,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典范。德里达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不确定性,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为后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出发,研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不确定性,探究海勒在作品中如何从结构、语言、情节三个层面巧妙运用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使作品呈现出混乱延异的荒诞效果,巧妙地将社会问题表现得既恐怖又滑稽,表达了作家对战争中腐败堕落的现实的讽刺,揭露了战后人类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灾难中的绝望,展现了危险和可怕的现实与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德里达解构主义;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1-002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09

一、引言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文学、当代实验派小说的先锋。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以下简称《军规》)创作于世界混乱动荡的时期。20世纪50至60年代,国际社会风云突变,美国也面临着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国内外形势,由此引发的民族身份危机使得文学界开始用后现代手法解构传统的文学作品。[1]146-148《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了以主人公尤索林为代表的驻扎在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飞行大队所发生的一系列荒诞故事,书中人物形形色色,或因害怕死亡而装病躲避危险的飞行任务,或视生命如草芥、用冰冷的规则镇压底层人民,或因飞行任务失败痛苦死亡,或最终无法忍受非理性的世界、领悟生命自由的真谛而逃离,但从根本上都是战争时代的无辜牺牲品,诸多人物的不同命运真实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战争世界的混乱无序、人的扭曲崩溃及信念的分崩离析。小说使用独特的非线性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呈现出战争的荒谬、人的异化以及晚期资本主义下美国社会的混乱。小说结构、语言和情节的不确定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小说线性发展的叙事特征,清楚地反映了美国社会的荒诞、人类信念的崩塌,巧妙地将社会问题表现得既恐怖又滑稽,表达了作家对战争中腐败堕落的现实的讽刺,揭露了战后人类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灾难中的绝望,展现了危险和可怕的现实与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引发读者对当下自身生活状况的反思,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典范。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是后现代思潮中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关注意义的不确定性,消解了传统文学观的二元对立及中心论,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多元化及不确定性方面,这不能不归功于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深远影响。

《军规》问世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层层深入,研究视角也丰富多元,学界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学者多从叙事学及语言学视角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如批评家简·所罗门指出,《军规》中包含两条合理化的时序,这种时序的交叉而产生的结构上的混乱加强了这部小说事件的荒诞效果。[2]47国内学者如程锡麟则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军规中时间倒错现象的大量出现和貌似随意的拼贴,使小说的结构呈现出零乱、松散的特征[3]43;朱谷强、张欣则强调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最明显的是呈现出平行线这一模式,间或有一种循环往复的环状结构模式,在混乱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结构。[4]53亦有部分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切入,如L·H·唐宁指出,在《军规》中,作家大量使用了悖论的语言,而最有代表性的一类话语矛盾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一个明显是故作矛盾而又无法解决的结构[5]221;程锡麟指出,《军规》采用了别具含义的姓名、戏仿、重复、语言游戏等手段,这样的语言游戏使作品嘲讽幽默恣肆纵横。[3]43

此外,许多专家学者亦另辟蹊径,从存在主义、女性观、生态观、人文主义等角度切入解读,但从解构主义理论视角对《军规》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而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对于文本不确定性的关注使得《军规》中作家刻意制造的混乱局面得到更为清晰的解读,且自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界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多元化及不确定性方面。

由此可见,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为研究海勒作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研究《军规》中的不确定性特征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究后现代文学的内涵。

二、结构的不确定性

小说的结构呈现出零乱和松散的状况。[3]43在《军规》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小说中,飞行大队队员斯诺登之死便是海勒刻意设定不确定结构的最佳例证。读者第一次认识斯诺登这一人物是在第四章,了解到斯诺登在阿维尼翁上空被杀害这一信息,但在此之后,本章很快转向了其他情节和人物,让斯诺登之死成为悬念。下一章则再次将读者带回斯诺登之死,此时根据书中内容,斯诺登被困在飞机后部,正面临着死亡。然后,直到主人公尤索林在第28章中处于赤身裸体的状态,斯诺登之死才再次被侧面提及。之后在第29章,尤索林亲眼目睹了斯诺登冻死的惨状。在随后的章节中,海勒不断以同样的方式提及斯诺登之死,并且每次都会添加他死亡过程的部分细节,直到倒数第二章才向读者展示斯诺登之死的完整情节。直到读完全书,读者才能够从混乱颠倒的时序结构中,整理出斯诺登之死的全部细节,并根据这些细节推演出斯诺登之死的完整情节,而直到此时,书中的主人公尤索林才真正醒悟,人除了生存,还需要精神力量才可以真正地活下去,否则就算活着也如行尸走肉一般,这样的顿悟促使他最终拒绝了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并最终领悟生命的真谛,鼓起勇气挣开非理性世界的束缚,逃往瑞典寻求生命的自由和救赎。从表面看来,这样零散混乱的叙事结构为阅读增添了不少难度,甚至让全书的结构显得毫无条理可言,但这实则是作家的匠心所在。海勒通过不确定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完美呈现出战争年代人性扭曲、信念崩塌的真實世界,人只有在经历过无尽的痛苦彷徨之后,才能最终领悟真实,如同主人公尤索林一般,在经历了无数次信念崩塌、精神异化扭曲之后,方能领悟生命自由的真谛,最终勇敢做出决定,逃离荒谬的非理性牢笼,奔向真正理性的世界。海勒反对清晰全面的描述,通过打乱时序刻意制造结构的不确定性,用叙事重复、多线并行、时空倒置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对结构秩序的要求,使人物和事件在模糊的重复中逐渐展开,呈现出结构不确定性的特点。这也意在提醒读者,须以全局观看待自身所处的世界,不断反思及深入思考,方能获悉生命的本质,进而探寻本性的自由。“海勒以这样无结构化的方式呈现他的故事,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根本不可能确定事件的顺序。”[6]139海勒在《军规》中巧妙呈现的无结构化叙事加强了作品结构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书中世界的逻辑丧失感和恐慌感,使读者产生对荒诞世界的共鸣。

三、语言的不确定性

海勒在《军规》中大量使用了悖论的语言,而最有代表性的一类话语矛盾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一个明显是故作矛盾而又无法解决的结构。[5]221小说中的重复叙事、拼贴、戏仿的运用使得作品语言呈现出不确定的特征,海勒在《军规》中刻意运用大量不合逻辑、语义混乱、非理性的词汇,使得全书语言呈现出背离传统、逻辑混乱的特征,增强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加强了作品病态的黑色幽默效果,为读者真实呈现了战争背景之下人性的扭曲、世界的混乱无序,使读者对书中逻辑丧失的恐怖世界感受更为深刻。书中,主人公尤索林拜访一家罗马妓院的情节内容便能够清晰地呈现作家运用的语言悖论游戏。在第39章,尤索林拜访了一家罗马妓院,妓院的一位老妇人告诉他,妓院里的女孩们被士兵赶走了。而尤索林则想知道姑娘们被抓走的原因。“他们不能就这么闯进来,把所有人都赶出去。”“没有理由。”老妇人哀叹道。“他们有什么权利?”“第二十二条。”“你说什么?”“二十二条。”老妇人重复道,“第二十二条军规说,他们有权做任何我们无法阻止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没有给你们看看第二十二条军规吗?” 尤索林问。“他们没有必要给我们看第二十二条军规。”老太婆回答道,“法律说, 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什么法律说他们没有必要这么做?”“第二十二条军规。”[7]420

正如尤索林最终不得不承认的那样,“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存在,但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认为它存在,这是更为可怕的事。“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否存在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事实便是,曾作为用于军队严格管理的军纪,已然变成一条冰冷的、毫无意义的规则,甚至成为伤害生命的借口,规则之下人性尽失,所谓的上层权力者可以借规则之刃随意欺辱底层人民,而被欺辱的底层人民已无力反抗这非理性的暴力世界,因为战争时代世界的无序已让人变得麻木崩溃。“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在原文中反复出现,但每一次的语义都不同,甚至完全相悖,自相矛盾,而这个关键词的不断重复和讨论,清楚地反映了书中战争世界的荒谬、扭曲及其造成人的异化、信念的崩塌及人性的缺失。重复叙事是《军规》的突出语言特征之一,海勒通过制造语言的不确定性将书中世界的混乱无序、人的异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小说的荒诞效果,亦传达了他对战时美国军队腐败强横的不满、对失去理性的战后世界的绝望。

四、情节的不确定性

海勒打破了传统小说所追求的真实原则,创造出一个时空混乱无序、情节荒诞离奇的世界。在《军规》中,书中前后情节往往不一致,叙事时间也总是颠倒错乱,这是作家本人对于传统叙事的否定,他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连贯性和封闭性,力图在小说中创造非对称的悖论情节让读者无法判断故事发展方向,这样的情节设置亦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书中这一情节可以体现作家这一巧思。为了获得更多的飞行时长,丹尼卡医生要求另一名飞行员在完成飞行任务时在飞行日志上帮着写下自己的名字。然而,某一天,当那位飞行员在一次飞行中意外坠机死亡时,人们认为同样在飞行日志上签了名的丹尼卡医生也一定已经死亡,即使他还活生生着站在他们面前。“这是真的,先生。”一名士兵說道。“记录显示,你乘坐麦克瓦特的飞机是为了获得飞行时长。你没有使用降落伞,所以你肯定已经在坠机中丧生了。”[7]351麻木的士兵全然不顾事实真相,只奉行所谓的“规则”,向活生生站在他眼前的丹尼卡医生冷漠地传达他已经死亡的消息,这一情节的荒诞讽刺效果可谓是达到了极致。情节与事实完全矛盾,讽刺滑稽地展现了战争时代人们麻木冷漠,对生命毫不在意的现状。规则先于生命,这充分反映了荒谬混乱的战争世界充满了悖论,而人们对生命的漠视、现实的冷漠则展现出荒诞世界下人的异化带来的可怕后果。书中时空的错乱、语义的混乱将世界的混乱无序、人的异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情节的不确定则真正将全书的荒诞基调推向了最高潮,强化了小说的荒诞效果,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失去理性的世界是如此恐怖,这不仅是一种增加黑色幽默效果的策略,也是一种对荒谬世界的反抗的延异。

根据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概念不是静态的和固有的,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生的过程。尽管海勒在《军规》中通过结构、语言和情节的不确定使得全书呈现出混乱无序的荒诞状态,他刻意呈现的无结构化叙事加强了作品结构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书中世界的逻辑丧失感和恐慌感,使读者产生对荒诞世界的共鸣。但这样的不确定性绝非偶然,而是作家本人刻意制造的有序的混乱,这样的混乱更深刻地揭示了后现代荒诞社会中人们的悲惨处境,表达了他对荒谬和混乱世界的讽刺,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混乱世界、异化人类、信仰崩塌产生强烈共鸣,进而引发深思。

五、结语

约瑟夫·海勒是20世纪美国后现代文学、当代实验派小说的先锋,因其在作品中巧妙运用了黑色幽默的写作手法而被公认为黑色幽默的泰斗。1960年,海勒以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大放异彩,以游离琐碎的叙事方式拉开了后现代文学的序幕。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是后现代思潮中影响最广泛而深刻的理论,注重意义的不确定性,消解了传统文学观的二元对立及中心论,为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以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为研究对象,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借用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延异、播撒的核心:不确定性,解读作品中的不确定性特征,研究发现,海勒通过使用独特的后现代写作技巧设置了小说结构、语言、情节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作品的荒诞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了后现代荒诞社会中人们的悲惨处境,引发人们对于混乱无序的战争世界的恐慌,同时对战争带来的人的异化扭曲产生共鸣、深思。《第二十二条军规》巧妙地将社会问题表现得既恐怖又滑稽,表达了作家对战争中腐败堕落的现实的讽刺,揭露了战后人类在畸形的资本主义灾难中的绝望,展现了危险和可怕的现实与个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德里达把解构的讨论推向文明与野蛮、启蒙与信仰、科学与叙事、真理与谬误等一系列的概念,它们对人生的意义绝非微不足道。[8]106

从德里达结构主义视角出发,不仅能够厘清《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无结构化的混乱局面,理清思路,深入浅出地解读海勒在小说结构、语言及情节上设置的迷宫一般的不确定性是何种巧思,更为解读后现代文学开阔视野、打开思路。由此可见,运用德里达解构主义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后现代文学的细节谜底,更深刻地解读后现代文学作品的荒诞内涵,更迫切地促使人类认真审视并反思当下所生存的后现代世界,对人类的发展及存亡心怀更多的关注,进而将作品的研究意义延伸至全人类的深思,这亦是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延异。

参考文献:

[1]刘美岩.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及其普遍性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6-148.

[2]Solomon Jan.“The Structure of Joseph Heller’s Catch-22”.Critique:Studies in Contemporary Fiction,2013,9(2):47.

[3]程锡麟.零散、荒诞、幽默—— 《第22条军规》的叙事艺术[J].外国文学,2006,(04):43.

[4]朱谷强,张欣.《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重复[J].外国语文,2020,36(04):53.

[5]Hidalgo-Downing,L.(2000).Negation in discourse:a text world approach to Joseph Heller's Catch-22.Language and Literature,9(3),221.

[6]Merrill Robert.“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Catch-22”.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1986,14(2):139.

[7]Heller Joseph.Catch-22[M].New York:Simon&Schuster,1996.

[8]張庆熊.在与现象学的对照中解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J].哲学动态,2021,(02):106.

作者简介:

徐舒蘅,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海勒约瑟夫不确定性
海勒妙释“偏见”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下)
谁动了约瑟夫的钥匙?(上)
海勒妙释“偏见”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海勒妙释“偏见”
童话
约瑟夫·科尔曼的歌剧批评(上)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