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视角下现代汉语下肢动作动词共时演变研究

2023-10-30张田义

今古文创 2023年41期
关键词:隐喻

张田义

【摘要】从认知语言学隐喻视角探究下肢动作动词“走、跑、跳、踩、蹲、坐”在词汇层面和语用层面的隐喻特征。下肢动作动词的语义演变规律符合概念隐喻等级: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属于多种途径映射到抽象认知域。在话语交际中,部分“死隐喻”已经固化为肢体动作动词的义项,有些“活隐喻”仍活跃在各类抽象认知域中。

【关键词】下肢动作动词;隐喻;语义场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1-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42

一、引言

下肢动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行为,下肢动作动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下肢动作动词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选取单个下肢动作动词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语义演变规律及隐喻认知机制。张婷娟(2017)从空间、动作、目的、方向解读“走”的隐喻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论述“走”的语义演变。胡丽珍(2020)分析动词“踢腿”之“踢”和“击物”之“踢”的语义系统。

从类型学角度研究单个或单类下肢动作动词。韩畅,荣晶(2019)在16种语言中分析“坐”义动词的多义表现及衍生路径,通过绘制各语言的语义地图,反映出词义演变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尹琼(2021)从普、方、古、外四个方面分别归纳“行走”动词的引申关系,并绘制出语义地图。许思雨(2021)分析“走”“跑”语义场的历时演变,并从语义地图上得出“走、跑”意义的特点。

上述研究均以单个或单类下肢动作动词为研究对象,柴湘露(2015)以下肢动作动词语义场为研究对象,描写语义场代表词的义项分布,对词典编纂具有参考价值。李金兰(2006)李文莉(2007)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研究人体词汇。

本文拟从语义场着手,试图发现下肢动作动词的语义演变路径及演变的共性特征,语料选自CCL、BCC语料库。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视角研究现代汉语下肢动作动词语义场,旨在论述下肢动作动词语义场内部隐喻的共性特征。

二、隐喻视角下肢动作动词的演变路径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相似性基础上通过语义映射建立的一种认知思维。束定芳(2000)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将隐喻类型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现有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名词性隐喻,忽略了对其他词类的隐喻研究。张建理,朱俊伟(2011)提出对动词隐喻进行本体研究,依据语义冲突发生的句法部位,将动词隐喻分为主语概念与动词概念冲突而产生的隐喻、动词概念与宾语概念冲突而产生的隐喻、前二者共现的隐喻三个次类。徐莉娜(2000)根据“张力”把隐喻语分为完全词化和半词化的隐喻以及隐喻性习语三类。结合上述研究动态和隐喻分类,我们从隐喻发生的语言层级将下肢动作动词隐喻分为词汇层面和语用层面。

(一)词汇层面隐喻

下肢动作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通过日常交际高频率的使用,有些隐喻意义已经固化为义项,不被人们察觉了。根据贾彦德(1999)对词典中有关表动作、行为义位释义的分析和蒋绍愚(2005)提出的对动词作义素分析的基本方法。我们拟从下肢动作动词的主体、客体、状态三个方面对下肢动作动词语义场“走、跑、跳、踩、坐、蹲”等动词进行分析。

1.“走”

当“走”的客体是“道路”类词汇时,目标域隐喻为做某事的方法或结果。例如:走近道、走老路、走正路、走死路、走冤枉路、走上坡路、走上正轨。

(1)该公司创业十年取得的主要成绩是:出好书,走正路;勇改革,走難路;闯天下,走新路;负重任,走长路。(《市场报》1994)(2)魏纪中说,新的中国女排最大的变化是开始走上坡路了。他们的表现会越来越好。(《新华社》2001年)(3)周化中工程师谈起查阅专利文献的好处,感慨地说,这不亚于出国考察,或者参观国外先进技术展览会,在这里可以查到世界上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少花钱,少走冤枉路。(《人民日报》1993年)

例(1)用道路来喻指企业经营策略,指出该公司取得成绩是因为走的“路”是正路、难路、新路、长路。例(2)中国女排水平和“上坡”路之间状态相似,都呈现上升趋势。用上坡来隐喻女排正在不断进步。例(3)“冤枉路”指专利文献对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可以减少技术革新的成本。“路”有途径、方法的意义,“走+道路词汇”可以映射到个人、集体、国家等主体,根据道路类词汇的不同类型隐喻为事件的策略方法、发展情况、事态变化。

当“走”强调从出发点离开的状态时,指某人或某物离开原处,产生“改变或失去原样”的义项。例如:走味、走样、走调。

(4)有必要规范纪念品的发放行为,对于那些“走味变调”的现象,应明令禁止。(《人民日报》1995年) (5)农村基层干部应该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的政策,执行中不打折扣、不走样。(《人民日报》1998年)

例(4)“走味”本指失去原味。“变调”本指音乐曲调变化。其动作过程都指向变化,发放纪念品行为“走味变调”是指活动背离初心。例(5)“走样”原本指衣服材质变形,通过状态相似来喻指工作中是否按照政策要求执行。“走味”“走样”隐喻多用于指事态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2.“跑”

当“跑”的客体指向目的时,产生“为某种事物而奔走”的义项。例如:跑材料、跑买卖、跑关系。

(6)他约上烟厂的厂长一道跑材料,跑销售,摸市场规律,东奔西跑,不知疲倦,终于拓开了红安烟在华东的市场。(《报刊》1994年)(7)信奉跑关系和送礼等潜规则,家长们固然求得了一时心安,却也让家校关系变了味,让教育蒙羞。(《人民日报》2016年)

例(6)“跑销售”“跑材料”是指为了打开华东市场时所做的事情。通过目的扩张建立隐喻关系。例(7)“跑关系”同样是目的扩展,指家长们利用社会关系以求心安。

当“跑”强调“离开”的状态时,指人或事物离开某处,产生“物体离开了应该在的位置”的义项。例如:跑调、跑题、跑路。

(8)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重在贯彻落实,然而违背中央精神的走样跑调之举在各地不乏出现。(《人民日报》2013年)(9)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店开始发行预付卡,其中很多又是不太正规的“小店”,经营状况不稳定,“关门跑路”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多。(《人民日报》2016年)

例(8)“走样跑调”指与中央精神相背离的行为。例(9)“跑路”原指走路、动身,现用来指商家倒闭关门。

3.“跳”

当“跳”行为事件与目标域事件动作相类似时,“跳”产生“越过应该经过的一处而到另一处”的义项。目标域指向非肢体动作的其他抽象认识域。例如:跳板、跳水、跳楼价、跳级。

(10)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曾经被一家公司明确地回绝,原因是他是高职毕业,怕他把公司做将来跳槽的跳板。(《文汇报》2002年)(11)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持续前行,实现“花开全球,跳级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

例(10)“跳板”原指供跳水运动员起跳的长板,通过跳板运动员可以起跳到很高的位置,员工将上家公司作为跳槽的跳板。二者之间都是通过跳板到达更高更好的位置这个相似性建立了隐喻关系。例(11)“跳级”指从学校的一个年级直接过渡到高两级以上的另一个年级,通过动作相似性“跨越”建立隐喻关系,“跳级发展”是指在“一带一路”中实现快速发展。

4.“踩”

当“踩”的客体为特殊事物时,会产生隐喻义,或通过方向延展将动作动词扩展到情态领域。例如:

(12)对违反制度踩“红线”、闯“雷区”的,做到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有效防止“破窗效应”。(《人民日报》2016年)(13)留学这么久,学子不赞同完全地“捧”外国,也不支持一味地“踩”外国,而是基于事实尽量理性、客观地评述。(《人民日报》2017年)

例(12)“红线”“雷区”指有损公职人员形象、违背法律制度的行为。“踩红线”隐喻做违反道德底线的事。例(13)“捧”和“踩”对应,这里的“踩”通过方向延展引申到情态认知域。踩的状态是接触地面并向下用力,下与上相对,下表示贬义色彩,故而“踩”表示反对。

5.“坐”

当“坐”的客体是“椅子、凳子”类词汇时,目标域隐喻为竞技水平或行业地位。例如:坐第一把交椅、坐冷板凳。

(14)一方棋盘,黑白之间,两个姑娘相向而坐。一方是“小鱼儿”於之莹,不满20岁已坐上世界女子围棋头把交椅;一方是周泓余,作为“00后”棋手中最被看好的新星,正向强者发起挑战。(《人民日报》2017年)(15)同时我们也要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甘坐“冷板凳”,潜心进行基础研究,拿出有说服力的、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人民日报》1999年)

例(14)“坐上头把交椅”指在围棋界成就高,棋艺精湛。也可用于指个人在公司成为主要负责人,还可用于指企业或国家在某个领域内排名靠前、知名度高。例(15)“冷板凳”指长期不受重视,担任清闲的职务。潜心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椅子”通过空间延展来喻指主体所处的地位,例如:“平起平坐”指双方职位相同、地位相等。相对“椅子”来说,“凳子”多表达消极意义。

6.“蹲”

“蹲”行为发生过程会有向下的动作,通过方位延展表示负面色彩义。“蹲+时间”“蹲+地点”表示在某地持续一段时间做某事,通过状态相似产生“指待着或闲居”的义项。例如:

(16)写《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这本书时,林尚立和学生一起到社区,蹲点蹲了一个月。(人民日报2003年)(17)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意到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有的整天蹲在办公室,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有的泡在会议上,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人民日报》2000年)

例(16)“蹲点蹲了一个月”和例(17)“蹲在办公室”都表示在某处做某事。

(二)语用层面隐喻

现代汉语下肢动作动词的隐喻现象还发生在语用层面。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习惯性地将肢体动作映射到其他认知域中,目标域大都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将抽象的认知目标域具体化为肢体动作,使抽象思维形象化的同时丰富了日常交际表达。但语用层面上的隐喻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离开语境,隐喻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1.“走”

(18)他认为改革关系全局,要运筹帷幄,通盘考虑,走好每一步棋。(《人民日報》1986年)例(18)将改革隐喻为一盘棋局,每一个棋子代表改革中的每一项举措。“走好每一步棋”是指在改革中的每一项举措。

2.“跑”

(19)洪先生6年前在陕西西安市认识了现在的太太。两人经过了五六年的爱情长跑后,去年7月决定结婚。(《人民日报》2004年)例(19)“爱情长跑”喻指婚恋时间长,类似的隐喻还有“接力赛跑”隐喻工作需要成员协作完成。

3.“跳”

(20)你是我这个单位的人才,我不用你,也不许别人用你,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你有什么办法?(《人民日报》1984年)例(20)“手掌心”喻指掌控,喻指用人单位领导对下属职位任命拥有决定权。

4.“踩”

(21)“老乘客”根据站牌上的首末车时间以及发车间隔,可以算出几点几分有车经过,“踩”着点去候车。(《人民日报》2002年)例(21)“点”指时间节点,“踩点”指准时。现多用于预先到某地进行考察,为后面在这个地方开展工作做准备。

5.“坐”

(22)他比喻说:“火箭从公路、铁路运输,就像坐‘硬板床’;乘船从海上运输,就好似坐‘沙发’。”具体来说,火箭运输是否平稳,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项目——过载环境。(《人民日报》2016年)例(22)“坐沙发”和“坐硬板床”说明过载环境对火箭运输的重要性。

6.“蹲”

(23)中国经济在短期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高企、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等诸多“下蹲”动作。(《人民日报》2016年)(24)新的年代、新的世纪呼唤大批素质较高的新人。如果不注意提高自己,使自己处于“蹲班”“留级”的状态,那将来就悔之晚矣。(《人民日报》1994年)

例(23)“下蹲”原指人体下肢动作,通过方位隐喻来喻指中国经济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例(24)“蹲班”原指学生留级,通过动作相似来隐喻其他领域的差距。

三、结语

词本无义,义由境生。下肢动作动词无论在词汇层面还是语用层面产生的隐喻意义,都离不开语境。只是由于使用频率的差别,使得有些隐喻义固化为词汇义项,有些隐喻义暂时还未进入义项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影响,词汇层面的隐喻义会进入语用层面,语用层面的意义也会固化为义项进入词汇层面。通过对下肢动作动词隐喻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相似性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隐喻关系,已经成为词义引申的重要方式之一。

经过上述分析,现代汉语下肢动作动词语义场的隐喻义具有以下两点共性特征:第一,肢体动作动词和宾语搭配产生隐喻义。例如“走近路”“跑买卖”“跳板”“踩红线”“坐冷板凳”“蹲班”。第二,肢体动作动词本身扩展到其他认知域。“走”“跑”同属动态动作动词,强调动作状态时,产生隐喻义“离开原来的位置”,例如“走样”“跑调”。“蹲”属于静态动作动词,通过状态相似性,产生隐喻义“等待”,例如“蹲了一個月”。

下肢动作动词通过“动作相似”“状态相似”“空间延展”“方向延展”“目的扩张”映射到非肢体动作的抽象认知域,在不同类型目标域高频率的使用,意义逐渐泛化。下肢动作动词引申义也符合吴福祥(2017)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的隐喻范畴等级序列。我们分析下肢动作动词的隐喻演变以期为汉语多义词教学提供思路,同时对编纂词典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婷娟.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走”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解读[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7(05):134-138.

[2]胡丽珍.从“踢”的动作方式和论元互动看其语义演变[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77-84.

[3]韩畅,荣晶.动词“坐”的词汇类型学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9,33(04):504-521.

[4]尹琼.“行走”动词的语义功能及语义地图研究[D].延边大学,2021.

[5]许思雨.“走”“跑”义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1.

[6]柴湘露.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下肢动作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研究[D].广西大学,2015.

[7]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李文莉.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张建理,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J].外语教学,2011,32(01):1-5.

[11]徐莉娜.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J].外语研究,2000,(04):15-18+64.

[12]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9.

[1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6.

[14]吴福祥.试谈语义演变的规律[J].古汉语研究,2017,(01):2-20+103.

猜你喜欢

隐喻
习近平新年贺词中的隐喻探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汉韩“风/바람”的隐喻对比研究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一滴水里的隐喻
“足”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