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的提质路径研究
——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2023-10-29李松峰李嘉苑
刘 带,陈 龙,周 洁,李松峰,李嘉苑
(1.韶关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局势稳定,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高校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是强化校企衔接、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1]。“访”是要敞开校门、走进企业,开放办学;“拓”是要拓宽岗位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如何让毕业生选岗、用人单位选人更加精准匹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与促就业工作上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义,在分析广东省部分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中所采取的各类举措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措施,以期为访企拓岗提供新思路、开辟新路径,为高校今后开展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一、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重要背景
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格局的出现,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影响具有正向动态效应,但同时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经济业态和就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济业态和就业形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一方面,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共享经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的兴起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并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同样也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全职工作模式正在被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新的就业形式所取代。这些新的就业形式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也给企业带来了更灵活的用工方式和更高效的生产模式。2023 年3 月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在新业态、新形态变革与疫情防控逐步放开的背景下,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复杂,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对拓宽学生就业新渠道、营造良好就业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二)岗位需求的动态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2023 年初的就业市场较以往总体已有所好转,但就业仍存在较大压力。2023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 158 万人,同比增加82 万人。其中,广东省2023 届毕业生预计达97 万人,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超120 万,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历史新高。尽管市场上供给充足、需求旺盛,仍旧无法避免“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岗位需求的动态变化也进一步凸显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在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包括制造业、零售业等在内的传统行业正逐渐陷入寒冬,招聘数量的减少无疑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用工荒”“就业难”并行现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更高的技能要求提高了求职者的就业门槛,随着新经济、新技术的涌现,各行业对于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人岗的匹配度要求更细致,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当下而言,大学生整体上的就业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水平不相适应,大学生在校期间的通用技能学习与用人单位在专业能力需求方面的差距有待拉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3]。通过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切实了解企业真实的岗位需求,对于缓解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二、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意义
当下,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全国多地形成了“访企拓岗校企合作战略成果、内外联动开辟新路径”的发展模式,在扎实推进就业思政育人、促进就业资源优势互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实现育人就业无缝衔接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整体而言,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对解决后疫情时代的就业难题,丰富和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进一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扎实推进就业思政育人工作
高校的就业育人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将高校教育、学生就业、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对于校企合作育人才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毕业生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锻炼,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认清就业形势,从而进一步合理制定就业目标、实现供给需求的有效匹配。高校方面通过课内外相结合,以课程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就业创业技能与能力,助其“成才”;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就业思政浸润,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促其“树德”;通过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指导服务,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二)促进就业资源优势互补
高校就业资源可以分为高校内部资源、社会资源和学生个人资源,而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则是高校合理运用社会资源的体现[4],将会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岗位资源和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帮助其解决就业难题。例如,2022 年,学校制定《韶关学院领导干部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分批、分类实地走访企业,累计访企520 余家,拓展岗位资源近7 000 个。一是高校根据学生专业选择合适的本地企业,高校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有助于增加人才社会流通范围,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双向互动的就业合力,避免就业资源浪费[5]。还能更好地协调利益、整合资源,实现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利益诉求,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学校结合企业用人需求、按岗位标准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构建就业创业型教育教学模式;企业则协助学校提供专职化实践训练课程和实训场地及岗位。广州大学文传学院通过访企拓岗拓宽就业渠道,主动对接企业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更充分更全面更高质量就业搭建更多的优质平台。二是高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协调,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引入企业评价考核方法、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共建实践基地和搭建对接交流平台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协调配合机制,以提高校企合作平台运作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潜能。三是通过访企拓岗,探索打造出“高校+企业”模式促就业新格局,实现由单向主体到双向互动主体联培,为毕业生就业铺好路、架好桥、牵好线,合力共促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组织“组团出校送人才”活动,校领导带领学工队伍和应届毕业生代表实地走访重点用人单位,就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
(三)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找准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构建契约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以调研座谈会为抓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就业工作的中流砥柱作用,校企双方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及职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高校在充分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优化专业培养方案,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首先集中在学生实习、实训、就业三个方面,其次是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行业技术前沿指导、教师实践,最后是技术研发、企业参与学校理事会。校企合作成效比较显著的也主要体现在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方面[6]。因此,最现实的需求就是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个难题,之后校企展开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期实现产教融合,达到学生“在高校学知识,在企业学操作”的培养目的。某种意义上说,访企拓岗是根据企业需求为其输送相匹配的人才,达到互惠共赢,这是校企合作长久有效的有利切入点。
(四)实现育人就业无缝衔接
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仅能够填补企业人才需求的缺口,还有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很难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到所需的专业人才,而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不仅能让高校为企业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还可以促进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课程改进、资源开发、理念更新以及模式创新等。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的“学”与企业的“工”充分融合,把人才培养与就业无缝对接,实现“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以期培养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供需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推动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例如,广东工业大学推进“项目化”“定制化”人才培养服务,拓展产学研用多维合作空间,聚合政校行企多方社会资源,更好地打造就业发展共同体。
三、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的提质路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7]。随着政策与需求共振,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在我国各地高校遍地开花,广东省内各高校在充分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校企合作、校内外联动、访企拓岗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提质路径,对于进一步发挥访企拓岗促就业效用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一)加强部门联动,凝聚就业政策合力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联合地方人社部门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训练、就业援助、就业与失业登记、求职创业补贴、优先提供岗位信息等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排查制度,摸清需求,做好重点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如广东团省委针对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一年后还未就业的青年,尤其是一般院校低收入家庭应届毕业生,通过组建“省-市-校-院”四级团干部队伍,从就业观引导、岗位推荐等入手,开展困难就业帮扶。二是加大学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和就业能力训练营等,帮助毕业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采用“线上交流+线下走访”方式,以“岗位增量”为目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交流,深入了解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广东海洋大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聚焦目标任务创新举措,形成了“学校主导、部门主抓、学院主责、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三是高校应加强就业创业类课程建设,努力使课程设置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应在学生就业上给予充分的关爱和开导,家长对学生的就业意愿应给予充分尊重,帮助其理性分析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通过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平台召开家院共促“就业创业”提质增效交流会,增进家长对当下就业形势的了解,增强了家校联系工作,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五是充分联合各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实习就业。例如,广东已连续十年实施“展翅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丰富大学生职前实习经历、提高大学生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公益普惠性实践锻炼平台“易展翅”,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发力“稳”就业。
(二)构建“大思政”格局,增强育人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高度肯定了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中的至关重要地位。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担之责。高校就业创业类课程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切实发挥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一是在“大思政”格局下,制定《就业创业类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方案》,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适时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无缝衔接,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关键性课程的重要作用[5]。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围绕“思政引领,以创促建,以创提质”的核心主题,打造了特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生态体系,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共生型“五育”大平台,做到了以课程思政为纲,重构了学校《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广东新华学院以“就业思政课”为契机,建议学生积极关注就业政策,抓住就业时机,先就业再择业,倡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二是加强就业创业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创业类课程教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育人方法,强化价值引领,实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良好教育效果[9]。如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基础(创业认知及团队组建)》示范课堂通过优秀创业者事迹和优秀创业团队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三)开展创新创业自强行动,提升“双创”内生动力
一是结合学生特点和企业需求,就业创业类课程可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做到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除加快完善新业态就业保障,扎实推进创新创业自强行动外,各高校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把就业问题“前置”,也正着力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成立职教集团,实现政校行企人才共育,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三是组织毕业生参加“互联网+”“众创杯”“挑战杯”“创青春”“创客广东”等品牌赛事,促进项目、资源、资金等高效对接。鼓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SYB 创业培训班”,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走向社会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四是加强“双创”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整合校内“双创”资源,加强有关部门联动合作,依托学校创新实验室、实训室等场所,挖掘与培育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注重协同创新,推进与校外“双创”孵化平台合作,积极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平台,推动各基地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转化。以韶关学院为例,学校通过打造创亿谷创新创业园、粤嵌众创空间、现代化食药用菌的产学研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的创客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专项舞台,先后培养了多名双创专业人才,成功将学校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资源,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是地方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发展的典范。五是创业带动就业,为毕业生铺就发展平台。动员创业校友代表母校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带动更多创新创业项目和团队快速成长,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师弟师妹就业创业。例如,韶关学院英东生物与农业学院创业毕业生负责的“蝴蝶兰项目”代表母校参加“互联网+”“众创杯”“创青春”等知名“双创”大赛,获国赛1 银省赛5 金;该项目获得当地政府300 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并且带动3 名毕业生创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300 余人。
(四)优化毕业生指导服务体系,激发就业发展活力
新业态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广东通过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培训班,深入解读毕业生就业政策,总结省内高校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等,有效帮助各高校优化自身就业指导服务举措。一是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边疆、基层、部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动员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二是发动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联系就业单位;为特殊群体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等精准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发送岗位信息,形成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三是一方面组织各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专项招聘会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样化的招聘服务,进一步畅通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交流渠道。另外,充分利用“24365 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组织开展网络招聘活动,定期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充分把握青年新需求,打开就业新空间。例如,韶关学院在广东省就业创业智慧平台举办了4 场大型网络招聘会,邀请近2 700 家用人单位家,为毕业生累计提供2 万余个职位、超21 万个岗位;举办供需见面会2 场,邀请用人单位90 余家,提供岗位3 000 余个。四是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加强毕业生跟踪服务,定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职业发展状况以及毕业生对学校毕业生指导服务的评价,及时调整和优化毕业生指导服务体系。
四、结束语
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作为推进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一环,需要高校书记校长发挥“领头雁”作用,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敲开企业“门”的同时修好自己的“窗”。高校必须要针对当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步调方略,探索出更加有益于就业的新路径,才能使毕业生真正享受到就业政策利好的红利,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