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导向下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2023-10-29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理念

曾 芳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18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兴国必先强师,必须大力发展教师教育。2022 年5 月,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着力建设广东特色“新师范”,助推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明确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为新师范教育发展提供样板。新师范继新工科后进入大众视野,引起学术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新师范?新师范与传统师范有什么不同?高校在师范人才培养中为什么要推行新师范教育?要推行什么样的新师范教育,建立什么样的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

一、新师范的本质内涵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胡钦太认为,“新师范”是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转化、教师教育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背景,以改革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作为出发点,是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阶段[1]。“新师范”概念的提出,与师范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分不开,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在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的导引下,纷纷出现“去师范”的情况,导致师范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师范教育特色逐渐丧失,师范人才难以高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在此背景下,国家适时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虽未明确“新师范”的概念,但是基本上确定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新师范教育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师专业价值更高的公共信念,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2]。新师范教育的发展理念、模式与传统的师范教育有本质区别,因而其人才培养的实质内涵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新师范以实践为导向,更加强调师范人才的实践能力,强调师范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强调师范人才的专业引领能力。

(一)强调师范人才的师范属性

新师范的本质还是师范,并不是另起炉灶的新模式,它从师范教育最基本和最本质的属性出发,围绕师范性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与调整。传统师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对师范性所有弱化,导致部分学生的师范理论、技能和精神缺乏,难以有效完成师范教育应有的使命。师范性是当代教师教育期待回归的初心,是关联所有教师教育现象的一把连心锁[3]。新师范教育更加强调师范教育的基本属性,而不是按照学科基本属性进行理念设置、方案设计、师资配备和课程实施。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参考,而不是以纯专业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成效;注重在人才培养中注入师范的元素和精神,锻炼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其沿着师范方向成长,成为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后备军,真正担当起民族教育大任。

(二)强调师范人才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师范教育以学科为中心,注重对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程度的考量,而忽视对学生师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导致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效果欠佳,很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相当有限。而新师范教育则重点关注传统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和矛盾,更加强调对师范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广东“新师范”建设方案》可以看出,其更加重视师范类专业建设,改变以往纯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设置全新的实践导向课程和教学环节,增强师范人才的实际师范技能,增强师范人才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强本固基,切实提升其实践能力,实现师范人才核心素养的根本性转变。

(三)强调师范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

传统师范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向而行,师范教育专业就业在以往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占比相当高,其就业前景也有保障,师范教育专业毕业意味着可以到各级各类学校中谋求一份体面的职业。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其就业逐渐进入双向选择时代,就业前景相比以前逊色不少。尽管如此,高校在进行师范人才培养中并未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导致很多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偏弱,对于社会需求缺乏必要的敏感度。与传统师范教育不同,新师范教育更加强调师范人才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社会需求分析能力和人岗匹配能力。通过对教育市场的深度调研和分析,了解教育最前沿的职位岗位需求、能力素质要求,师范院校可以有针对性地改革并完善现有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实现与教育需求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实际市场适应能力,帮助师范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强调师范人才的专业引领能力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的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能够完成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执行者、教育政策的落实者和教育任务的完成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意义和价值难以得到最大化体现,其主动性和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其建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引领教育发展的参与性有限。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师范教育自身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理念出现偏差,导致师范人才难以引领教育事业发展。新师范教育对师范人才的专业引领能力尤为重视。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培养具有师范人才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未来教育事业中的引领力。在新师范建设中,师范教育所要培养的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教师,而是具有更高站位、更高视野、能够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行家里手和领军人才。可以说,这是新师范教育与传统师范教育的本质区别,学生的专业引领力也是其未来在教育行业脱颖而出的关键本领,更是未来中国教育实现整体式跨越与提升的关键力量。如何培养具有专业引领力的师范人才,在未来掌握教育发展方向话语权,是新师范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传统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现实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好老师是时代的需求[4]。新师范关于师范教育的目标设想与设计就是培养好教师。然而,在新师范建设中,传统师范教育的弊端仍对其发展形成制约。现有师范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理念不深入、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中心论及人才培养师资较为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师范基本属性不突出、实践能力不过硬、市场适应能力不够强及专业引领能力不突出,严重束缚了新时代师范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我国师范教育长远的发展。因此,推动新师范教育的改革,促进新师范人才培养便提上教育议程。

(一)师范人才培养理念不深入

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各级各类学校所需要的教师人才。教师人才培养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理念性,而这种规律性和理念性与高等教育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有所差异。现有师范人才培养理念存在不深入的问题,这种不深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师范人才培养以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为主,而不是真正以教师人才培养理念为主。这种理念上的偏差反映的正是当下师范人才培养理念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师范人才培养内在的本质与要求,未解决师范教育深层次的教育内涵问题,将师范人才培养引向错误方向。另一方面是师范人才培养理念未深入外在教育需求的最深处,存在明显的“闭门造车”问题,即高校对于师范人才的培养,更多是从培养角度出发,忽视外在教育行业、教育机构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师范人才培养结构、层次和数量与教育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以上两种师范人才培养理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范教育发展的整体环境——高校过分注重学科建设、忽视育人规律、师范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师范人才培养观念的不深入,最终导致师范人才培养实践的脱节与错位、培养成本的增多,最终影响教师教育人才、师范人才整体质量。

(二)师范教育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

师范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师范人才培养实际中,由于其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在学校各类人才培养中的比重相当有限,占有资源也不足,在综合性大学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的师范教育特色逐渐丢失,甚至出现“去师范”的苗头,师范教育逐渐成为一种与普通专业无差别的专业教育,高校师范教育所培养出的师范人才的能力、素质、特色可想而知。师范教育特色的缺失直接体现在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虽然部分高校仍保留师范专业,设有师范类教师教育专业点,开展师范人才培养工作,履行向社会输送师范人才的使命,但是与师范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去甚远,人才培养方案未能真正将师范教学标准、实践标准和评价标准纳入其中,而只是按照学科专业逻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直接导致培养方案的师范成色不足、底色有限、特色缺乏。不仅如此,很多高校师范人才培养的方案雷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大同小异,培养方案未能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实力、师资基础和专业能力。部分高校师范人才培养方案也未能充分借鉴和吸收当地教育事业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未能及时将最新师范教育发展诉求与需求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导致诸多师范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难以从事教育行业。

(三)师范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中心论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与专业理论为主,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学科领域的学术人才。受制于传统学科知识中心论的人才培养理念,师范人才培养课程长时间也以知识为中心,以师范学科专业知识为导向,忽略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与其他专业教育形式不同,师范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接触实质性的师范技术、获得有效的能力锻炼。与此同时,知识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势必将师范人才培养引入误区,使得越来越多学生过分关注学科专业知识本身,忽视师范教育专业技能的习得与师范教育专业精神的养成,难以达到基本的师范要求。据统计,当前诸多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无法顺利进入教育行业开展工作,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校师范人才培养陷入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纯理论课程教学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师范技术、实践能力等课程教学的开展意味着高校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此背景下,此类课程自然而然将被高校弱化,最终导致在师范教育语境中,学生读着师范专业、学着师范教育课程,但始终难以获得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师范实践技能与专业引领能力。

(四)师范人才培养师资较为薄弱

师范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在现有师范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较强教师教育理念、理论和技能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范教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体现在师资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上。就数量而言,专门从事师范教育学科教学的教师数量有限,很多都是研究型学科教师进行师范教育技能课程的教学,难以为师范人才提供有效指导。就结构而言,现有师范教育教师的结构相对单一,很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以后,很少给本科生上课,给师范学生上课的都是青年教师;而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师范技能十分有限,师范教育师资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就质量而言,很多从事师范教育的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理论视野有限、师范技能不高,影响学生师范理念的习得、师范技能的掌握和师范精神的传承,削弱学生从事师范教育的获得感,不利于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

三、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新师范”是对原有教师教育的继承与超越,是对当前教师教育的冲击与反应,是未来教师教育的理念与行动[5]。新师范明确了师范教育的主要使命是培育好老师[6],而好老师的基本要素就是具备高超的师范实践技能。传统师范人才培养存在的理念偏差、方案特色缺乏、学科知识中心论和师资建设薄弱等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导致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的好老师难以被培养出来。在新师范建设背景下,从有利于师范人才未来发展角度、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角度出发,围绕新师范的本质内涵,克服现有师范人才培养的制度弊端,确立实践导向的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十分必要。建构实践导向的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坚守师范教育的应用性传统,贯彻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发展师范教育的特色,确立实践面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师范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开设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课程;立足师范人才的获得感,建设实践导向的队伍师资。

(一)坚守师范教育的应用性传统,贯彻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师范性和应用性是师范教育的基本属性。师范教育所要培养的是能在教师岗位上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人才。因此,新师范背景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守师范教育的应用性传统,贯彻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高校在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中,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7],要充分体现其师范性和应用性,紧紧围绕实践导向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突破现有学科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改变由内而外的人才培养现状,以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师范人才培养的质量,树立全新的师范教育发展目标,以培养应用性师范人才为定位,以实践导向为首要原则,将师范的实践标准和要求、学生的实践发展需要与诉求、外在的实际需求与特点,充分融合到人才培养理念中,遵循师范人才培养客观规律,尊重师范人才主观需要,切实将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

(二)发展师范教育的特色,确立实践面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性和特色性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属性。特色师范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专业、特色师范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要确定实践面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设计新师范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树立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不断加大师范教育建设力度,深入分析与研究现有师范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进而结合新时代师范的特色与要求,根据高校自身发展实际,设置具有差异性的人才培养定位,重点按照高校所在地的师范教育需求调整现有人才培养的面向,拉开与其他同类型高校的师范人才培养的梯度,开设能够体现高校师范实际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以师范人才缺口为参照,重点培养地区急需的师范人才。同时也要根据师范教育的最新发展实际,将教师能力、素质与师德标准和要求内化到具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改变以往纯理论考量的人才培养现实,充分发挥实践导向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领学生关注师范教育实践,提升师范教育实践技能。

(三)适应师范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开设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课程

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师范教育的核心属性。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教育岗位,因而,其自身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强弱就决定了其未来事业发展的好坏。适应师范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开设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课程,是改变现有师范人才培养课程知识取向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提升师范人才实践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的关键。实践导向的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必须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课程供给侧改革,通过调整现有师范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以实践为取向,以学生师范核心能力与素养为中心,重新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实际作用,让学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实践课程的锻炼中,提升综合师范专业技能、强化师范专业精神。同时也要积极拓展师范教育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开设实践取向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课程,指引更多学生关注师范实践技能,加强专业引领力的培养,也可以组织先进教师评选,让学生学习优秀典型,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自身师范性。

(四)立足师范人才的获得感,建设实践导向的师资队伍

发展性和引领性是师范教育的时代属性。发展性和引领性的根本是学生的获得感,而这种获得感来源于学生主体在大学之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影响。高质量的师资是确保学生获得感得到满足的根本。现有师范人才培养实践师资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从事师范专业学习的获得,间接影响了社会对于师范教育的评价。因此,在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中,建设实践导向的师资队伍是重点。在新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中,要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师范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从促进学生师范技能提升的角度出发,以实践为方向,适当招聘专门从事师范教育的高素质教师,充实现有教师队伍;适当调整优化现有师范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实践能力,通过建立更加健全的激励政策,鼓励更有师范经验、师范能力和高尚师德的教师从事基础师范教育,筑牢师范人才培养根基;适当增加从事师范教育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让现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教育方法更有针对性,教育技能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加强师范教育师资力量,实现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适当发挥优秀师范教育教师的师范性和示范性,让教师言传身教,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之中成长,培养现实需要的高尚师德师魂情操;通过师资的强化,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获得,让学生对于师范教育未来的发展更具有信心。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理念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