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推进与思考
2023-10-29郭一帆
郭一帆
(韩国东新大学,韩国 全罗南道罗州市 58245)
审美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关注人生存方式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非常重视,而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也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教育课题之一。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文明传承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元化,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与鉴赏都能够提升个人审美能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因此,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是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审美教育的时代文化内涵
审美教育是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率先提出的[1],在《美育书简》中他对美育概念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即美育是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结合体,是培养人健康正确审美鉴赏的能力。在中国西周时期就有了美育的实践记载记录。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就是注重“诗教”“乐教”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周礼保氏》有言曰:“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可见,审美教育在周朝就备受重视,统治者进行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教化子民,保持民风淳朴,国家管理方能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国泰民安的治理效果。《乐记》主要体现音乐的教化功能:依个人心性进行心灵教化,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标明音乐艺术审美对人心理的抚慰作用。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曾在《尚书引义》中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人的性格不是天生不变的,而是受日常生活中艺术的影响,强调艺术文化在生活中对人性格的重塑作用。
近代,著名的学者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等人借鉴德国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近现代美育观念的基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作为美学依据,其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言片语写尽了人为理想追求竭尽全力的美。王国维系统地将西方美育理论引进到国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陶冶人情操、抚慰人心灵的情感教育,他对美育的认知非常客观,是美育能够促进德育与智育发展的理论奠基人。
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于青少年审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中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完善现代化教学设备,转变教学模式,信息化教育条件日益完善。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却在逐渐走向衰落,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被人遗忘,甚至后继无人,比如,与川剧中的“变脸”艺术齐名,并称为“西脸东牙”的“耍牙”艺术,流传了上百年的传统艺术即将面临失传。在物质极其丰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关注被各种社会热点事件、明星八卦新闻、国内外政治时事等碎片式的信息取代,导致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甚少,尤其是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青少年而言,校园教育的侧重点在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上,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孩子的才艺培养和课外文化知识的灌输,如现代化的乐器演奏学习、炫酷的街舞学习及各种类型的生物、地理、物理、历史知识的科普等,家校教育都缺乏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导致新生的一代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极其匮乏。
首先,传统艺术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积淀下来的瑰宝,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发挥着积极作用。校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都不仅仅是学科教育,其更深层次的价值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鉴能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都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当代青少年必须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这个宝贵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学习并传承这个传统艺术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为国家未来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贡献力量。
其次,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学校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传统的音乐美术课程使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且学生自身因对其了解甚少,所以学习兴趣不高。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发展孕育出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年的艺术追求,更代表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精神与底蕴。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备受冲击与冷落的时代,更迫切需要提高人们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以更好地传播、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最后,随着国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现阶段各学段校园教育越来越重视将传统艺术文化引进校园,加强对青少年文化素养的培养,同时表明将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青少年学生目前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要在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兼顾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水平、是非善恶观的培养,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个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青少年审美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使其了解学习更多的传统艺术文化,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修为,还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激励其将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的决心。
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影响下的审美教育核心要求
审美教育是依托美的艺术文化对青少年进行审美能力和艺术品鉴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其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现阶段因为青少年自身缺乏艺术学习兴趣和教师对艺术文化教育缺乏计划性和指导性,导致大部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低下,自身艺术修养缺乏的状况。基于此,美术及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审美教育作用,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与鉴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具有表现形式多元化、内容特色化的特点,比如传统的书法字体行、楷、草、篆、隶;戏曲的京剧、豫剧、黄梅戏、川剧、越剧、粤剧等;中国传统绘画的卷轴画、壁画、版画等;古诗词还可分为诗、词、歌、赋等;古音乐、舞蹈、园林、陶艺、剪纸等等[2]。青少年的性格兴趣各异,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独特性、包容性,对青少年进行传统艺术文化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表学习意见,使学生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传统艺术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培养青少年的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作为自己的艺术教学使命。教师在进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教学时,必须明确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学生学科文化知识,还要对其思想道德品质、健全健康的人格、高雅正确的审美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青少年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眼光,使其在新时代艺术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能学习新时代艺术文化精华,又能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良好的传承。
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推进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一)创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形式
随着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传统的审美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结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堆砌是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审美共鸣的,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或者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从感官上或者行动上近距离接触传统的艺术文化,这不仅能提高其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其在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实践中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进而从根本上帮助青少年形成文化认同感,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例如,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进行教学,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和纸张,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剪纸艺术作品及剪纸艺术的裁剪技巧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剪纸艺术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通过视觉对传统纸艺的造型空间美、肌理丰富美有直观的认识和体会,然后进行实操性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裁剪一个作品,剪纸的过程需要耐心细致、放下心中的杂念,这种体验有助于青少年平复内心世界的躁动,在精细的裁剪过程中品味宁静平和的美好时光,这也正是剪纸艺术的情感美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对于青少年的审美教育更具有直接性的熏陶作用。再如,对于中国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教育,教师就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化的技术,在课前准备阶段,在网上教育平台收集教学素材,以古典音乐《梁祝》为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收集该音乐演奏的不同版本,如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版本、古筝演奏版本及葫芦丝吹奏版本,现代化乐器钢琴演奏版本和小提琴演奏版本,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版本,使青少年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美感,再介绍《梁祝》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使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背后的故事有所了解后,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情感再对温婉凄美的曲调进行品鉴,感受音乐传达的特定的情感。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底蕴丰富,通过传统音乐之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的情感之美、心灵之美,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起着积极作用。教师不断丰富创新美育形式对于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提升、健康人格的塑造、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充分融合到青少年审美教育中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青少年美育的宝贵资源库[3],教师应将其充分科学合理地整合利用到具体的美育教育中,在提升青少年审美水平的同时将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推卸的教育职责。“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具体而言即“传播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因此,教师要切实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落实到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中,具体方式有以下两种:首先,要以传承传统艺术文化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核心素养,在审美教育中不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其次,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融入到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中,除了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还要将文化背景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青少年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传统艺术文化。例如,教师利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绘画艺术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二十四孝图》作为素材,在介绍绘画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一起讲解《二十四孝图》背后的故事,在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绘画作品背后的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感受中华传统道德的美,人伦美,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收获春风化雨的美育效果。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融合到青少年的审美教育中,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生命延续发展,而且有助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审美教育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青少年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对青少年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熏陶意义,因此,青少年应提升自身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水平,充分利用传统艺术文化的美育底蕴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高雅艺术审美能力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