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探析
——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

2023-10-29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育人

王 倩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编辑部,江西 南昌 330045)

一、前言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尤其是教育广大青年,是我们党百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来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前,“大思政”理念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认同,它所倡导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核心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的互通成为常态化,实质上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程实效性的达成,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托。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学院共青团特色,立足团属院校特点,针对学院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时代内蕴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路

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2]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对于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而言,思政课肩负着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代重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是目前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是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与发展顺应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就思维活跃度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动手能力也较强,但职业道德素养比较薄弱,且政治思想普遍不成熟。思政课作为培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承担起了高职院校育人育才的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之路。

(二)实现“三全育人”的应然路径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它倡导的是全覆盖、全过程地对青年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打破固有的围墙边界,实现育人无处不在,时时都有。“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内核是与“大思政”体系的内在规律完全契合的。

讲好思政课,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大思政”理念,构建全过程、一体化育人格局,将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团委教师等都纳入进来,形成主体合力,实现全员育人的功效。通过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拓展作用,开发特色专题课程,使“大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进来,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还在其他生活实践中能够感受思政元素,让思政课延伸进青年学生心里,实现全过程育人。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互联网技术被引入思政课堂中,成为了思政课堂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元素,互联网的引入实现了师与生的线上线下双互动,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更多的资源整合起来、纳入进来,丰富了思政课堂组织形式,以多种形式有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构建“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青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青年的教育工作。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将青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教育方针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形载体的思政教学课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充分借助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核心力量,引导青年学生修身立德,练就过硬本领,涵养理想信念,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意识更为薄弱,更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和事物的腐蚀和侵扰。基于此,高职院校就更加必须发挥好思政课堂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这也是构建“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

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核心,全面构建“大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现阶段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学习、生活实际,很难使学生保持对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5]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程枯燥沉闷,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高校思政课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而施教者又主要采取的是漫灌填鸭式的施教方式,陈旧的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难度,使得“畏难”“恐学”情绪成为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普遍映照。

为提升学院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江西青年职业学院认真遵循新形势下思政学科的发展规律,着力改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方向性地改革学院思政课程的教学形式。一方面既努力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话题,认真展开社会热点问题解析等专题性质的针对性教学,做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积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话题,以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严格按教育部规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概论》各64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课时,《形势与政策》16课时的教学计划安排前提下,又立足本院作为团属院校的特色,将《共青团理论》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彰显了学院“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通团务、善服务”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大思政”工作格局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偏弱,主要表现在:其一,师资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主要存在于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严重,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少。教师学科背景来源复杂,很多思政教师非思政专业出身,思政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薄弱,基本功不扎实;其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主要存在于教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了解不足,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无法给予良性的指导和引导,造成自身的教育实践技能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核心力建设的永恒话题。“大思政”理念下,优化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相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言,教师作为施教者的地位同样重要,其地位和重要作用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被削弱和被忽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历来重视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为此,学院专门配备了一批理论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基本功扎实的思政专兼职教师队伍。除了重视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外,学院方面还高度重视思政教师的学历进修和专业培训工作,每年都会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一些专业水准高、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班或者学术研讨会,为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夯实了实质性的基础。与此同时,学院方面还非常重视思政教师队伍教学实践技能的提高,会经常性地通过组织教学经验交流会、研讨会,安排集体备课,送教师参加各类说课比赛、教学技能竞赛等方式来促进学院思政教师队伍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搭建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

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大思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是理论灌输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把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6]这一过程涉及到学校、施教者、受教育者及社会等多方行为,而非学校的一方或单方行为。然而,由于深受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高校都忽略了学生方、社会方在“大思政”平台构建中所居于的位置,导致思政课程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都存在着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群体切合性低,学生对思政课程厌学情绪明显等情况的发生,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体系构建标准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大思政”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注重开发实践育人资源,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终回归生活实践。[7]针对此特征,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实践育人资源的开发,并有意识、系统地做好了现有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工作,借助周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围绕“井冈山精神”,学院开发了具有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性质的专题课程,加强了学院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这一做法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此外,学院还会定期组织学生赴方志敏烈士陵园、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共青城胡耀邦陵园等地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红色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把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融入进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了学院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提高了学院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实质意义上提升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让思政课程最终回归了我们的生活实践,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四、结语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可靠接班人、为国育合格建设者的重任。[8]在“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既要遵循历史的逻辑,也要遵循实践的逻辑,根据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新特点,把握育人新要求,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协同合作、协同育人,打通教育场域,打破时空限制,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主动发挥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跳出传统教学模式和育人途径,突破学校围墙边界,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为核心,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双互动,全面构建“大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育人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