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与使命
——吕梁早期党员贺昌的人格魅力与革命风范
2023-10-29赵晖
赵 晖
(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吕梁 033000)
初心,最初的心愿;使命,乃喻重大的责任也。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最早提出“初心”这一概念,其核心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早期的山西吕梁山区,活跃着一批以贺昌、张叔平等为代表的党员,他们舍生忘死、挥洒热血,追求真理、匡扶社稷,以年轻的生命践行着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们是党艰难岁月中的星火,照亮后辈继往开来之路。
一、吕梁的星星之火
(一)吕梁之子
翻开中国地图,目光聚焦于黄河中段晋陕大峡谷东部、黄河和汾河间,有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山脉,它此起彼伏、郁郁苍苍,这便是吕梁山。据万历《汾州府志》地理类记载:“吕梁山,一名骨脊山,……以太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穹窿居中,为天地之骨脊……”[1]。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这里有望不穿的大山沟壑、绵延不绝的荒漠风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因而被联合国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可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星星之火被点亮了。这里有中共党史上最年轻的委员、早期革命家贺昌,有山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第一任书记张叔平,党的杰出妇女工作者刘亚雄,红色革命家、外交家冀朝鼎,还有吕梁党员李舜琴、李伯生、韩昌泰、王森、刘韶南、杨逢昌、贺三多等人,他们扎根于此,在这片土地上成长并奋斗着,他们如巍巍绵延的吕梁山一样,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牺牲自我的精神为党的事业披肝沥胆、执殳前驱,谱写着属于吕梁山的传奇。他们是吕梁的优秀儿女,更是吕梁精神的缔造者与实践者,正如习总书记所言,“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贺昌其人
贺昌,原名贺颖,字伯聪,1906年出生于山西汾州府永宁州(现离石县)柳林镇一个封建士绅家庭。其父贺雨亭是清末拔贡,学识广博,思想进步,曾于辛亥革命期间,宣扬新民主文化,并带头剪掉发辫,以示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之后身体力行,积极投身实业,兴办学校、发展新学、维护治安,在社会上享有盛名。贺昌从小聪颖好学,受家风影响,酷爱文史,关心时事。父亲经常给贺昌讲岳飞、班超等爱国英雄故事,贺昌深受鼓舞,立志要“替民除害,灭匪党先”。1918年贺昌进入离石县立高级小学(贺昌中学前身)读书,并结识了张叔平、李燕熬、田开疆等人,受到进步思想的初步洗礼。五四运动期间,贺昌与进步师生组织学生罢课游行,发表演说,声援北京的学生运动。1920年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这里有一批同他一样的有为青年,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他们因理想聚在一起,阅读进步书刊,研究各种主义,组织学生运动,以实际行动支援革命。从省立一中毕业后,贺昌踏上了革命新征程。他曾先后在北平、天津、上海、湖南、湖北、广东等地领导青年和工人活动,并主持北方党务工作。他与周恩来等人组织发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及南昌起义,重建湖南党组织,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同滕代远、彭德怀等筹划平江起义,协助王稼祥领导全军政治工作,保护被“左倾”主义迫害的邓小平摆脱困境,组织发动了广州百色起义等。红军主力长征后,贺昌继续留在赣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后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被困江西会昌,宁死不屈,殉难沙场,以29 岁的身躯告别了其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是真的猛士、斗士,对党无限忠诚,对生命淡若烟云,为每一个中国人所肃然起敬。[2]
二、贺昌的人格魅力
(一)“热血革命 矢志报国”的雄心壮志
贺昌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年代。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但中国又陷入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外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有军阀混战,炮火纷飞。贺昌从小目睹底层民众受三座大山欺凌压迫,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的境况,立志要改变现状,拯救民众。贺昌父亲是一位开明人士,饱读诗书,母亲虽识字不多,却通情明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用《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作为贺昌的开蒙读物。贺昌进入学堂,身边又不乏家教良好、思想进步的老师与同窗,他们朝夕相处、读书谈论,耳濡目染间,贺昌的正义心、爱国感油然而生。贺昌高小读书时的班主任刘菊初先生,就常与贺昌父亲等爱国人士议论清庭的腐败,谈论革命及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希望,他还向贺昌推荐民主刊物,希望贺昌追求进步,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贺昌在逐渐了解到一些进步思想及革命斗争的形势后,颇受启发,立志报国。小小年纪便放言“国难当头,大丈夫不做岳飞死,也做班超名震天下”[3],13岁时更是以一首《壮志歌》惊世而出,诗云:“扛罢笔杆再扛枪,经文纬武干一场,颈血常思敌国溅,存心久欲报家邦。自古将相本无种,谁说好男兵不当,但得东风时与便,贺郎也不亚周郎”[3]。一种爱国情感与壮志雄心在少年贺昌心中喷薄。五四运动爆发之际,贺昌毅然参加了爱国师生组织的游行活动,走在大街上,他高喊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面对政府的施暴与镇压,贺昌临危不惧,毫不退缩,公然与公署警察对质。进入省立一中后,贺昌先后加入了共青团、中国共产党,在进步风气影响下,他对社会工作充满热情。1922年,因不满校长魏日清破坏学生的进步活动,用留级、开除等阴暗手段限制学生发展的行径,贺昌带头驱逐校长。他们义愤填膺冲进校长办公室,高喊着“要求政治活动自由”“反对封建独裁”,并把魏日清扣押起来,这令阎锡山极为不满,出兵镇压包围了一中。贺昌处变不惊,领导学生自卫,手持棍棒与阎步兵僵持了三天三夜。之后又以长达半年的罢课反对独裁,最终把校长赶下了台,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此外,贺昌还常作文披露政府腐败行径。在《寒假见闻记》中痛批阎锡山“税务日增,使民不堪其任,将来人民贫不聊生,则国家何收而富?”[3],在《敬告新选众议院议员书》中说政治“一败涂地,祸国殃民,其害无穷……”[3],他对国家人民的命运充满忧虑,时刻关注社会,励精图变。刘菊初在《贺昌烈士》一文中写道:“中学亦非所志,痛军阀之黑暗统治,遂不惜抛弃一切,奔走革命……”可见贺昌志存高远,坚守初心,无时无刻不忘自己救国救民的责任。
(二)“追求真理 笃学践行”的精神境界
太原省立一中,是山西新思潮、新文化的传播中心,这里的学生较早受到进步思想的洗礼,崇尚民主自由的风气。贺昌入校后,认知、视野更为宽阔。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省立一中为吾晋文化之中心,其教育之得法,管理之严厉,非他校能比肩也”。丰富的学习资源与人文环境,让贺昌成长很快。在学业上他一刻也未敢松懈,入学之初便立下“专心向学,以在校之储备,出以应付社会,尽国民之天职”[3]的宏愿。他认为身为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而学习之本在于充盈内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履行青年人的使命和责任。贺昌自知在理论方面还欠缺很多,于是走遍太原各大图书馆借阅书籍,增长智识。他结交了进步青年王振翼、高君宇、李毓棠、杨逢昌、刘挺英等人,共同组建青年社团,从事革命活动。1920年他们成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小组”,以《平民周刊》为代言载体。该团继承五四传统,宣扬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团结进步学生,声援反帝反封建运动。贺昌等人常在其刊物上大胆发言,针砭时弊,极具教育性和鼓动性,《平民周刊》也因此被阎锡山所仇视与施压,最后被迫停刊。但这些都无法阻止其停下脚步。1921年,贺昌与王振翼等人创办了青年书社,开设了图书馆及平民学校,后又与刘廷英组织了青年学会,编辑出版了《青年》旬刊、《青年报》等刊物,吸引了大量学生、工人前来借阅。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青年学会各种书都有,有马列主义的书,社会主义的书,也有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书。同学们谁愿意看就看,看书的人不少,白天晚上有来借书的……作用可大啦”[4]。在贺昌等人的推动下,太原成为山西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并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青年、学生、工人等的加入,壮大了团组织,增强了战斗力。在团组织的带领下,他们坚定了信仰,提高了政治觉悟,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贺昌等人还积极推动太原革命团体的建设,将革命思想付诸实践,他奔走各地联络进步组织,深入太原各大学校、工厂,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把学生和工人组织起来,打破之前一盘散沙的局面,革命运动也呈现出新的气象。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经经验教训,贺昌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发展。
三、贺昌的革命风范
(一)坚定崇高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在《坚定理想信念 补足精神之钙》中指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这种信仰便是共产主义,这是马列主义者的共同追求,亦是早期革命家的共同选择。贺昌在离石高小读书时就接触到《新青年》《革命军》《列宁主义》等书籍,但此时的他对于书中所讲的内容一知半解。进入省一中后,社会形势愈发严峻复杂,而作为占据学生主流思潮的无政府主义,其弊端也日益显现。无政府主义者鼓吹“一切政府都是压抑个人自由的工具”“做每件事必须人人同意”,此等荒谬言论已经渗透到学生内部,以致学生变得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而贺昌身处其中也有些迷惘。此时山西籍青年高君宇的出现为其指明了方向。1921年高君宇从北大归来召开关于“人生观”的座谈会,鼓励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人格独立,绝不能随波逐流。针对曲解马列主义的行径,高君宇也给予了坚决回击。贺昌深受触动,经王振翼介绍,他与高君宇结识。高君宇与其探讨了无政府主义的弊端以及马列主义的进步性与科学性,高君宇的言论鞭辟入里,直抵人心,贺昌如醍醐灌顶、豁然明朗。之后通过阅读《共产主义ABC》《列宁传》等书籍,深化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逐渐走上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革命道路。他带领太原青年小组成员在山西各地传播革命真理,组织以马列思想为指导的实践活动,成效显著。1921年贺昌、王振翼等人秘密印发了2 000余份《共产党宣言》,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同年在文瀛湖畔召开了5 000多人参与的争取民权大会,控诉军阀祸国之罪行,呼唤自由与平等。这一年,年仅17岁的贺昌被推选为太原团委第一任书记。贺昌深信马列主义能救中国,它比任何一种信仰都有生命力,而中国共产党便是这种信仰的载体,1922年贺昌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党员,同时,他也引导其他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向前回忆说,自己“经常找学校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贺昌、程子华等交谈,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下决心跟共产党走”[3],贺昌以强大的精神信仰带动身边的人追求进步,向党靠拢,也壮大了组织力量。
(二)果敢坚毅的组织能力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不只是理想,而是通过现实运动和积极手段是将可以达成的社会目标”[5]。为实现这一理想,贺昌在省一中着手组建了“共进学社”“革新学社”等进步社团,在学生中宣传新思想,指导学生运动,改革校务,驱赶反动校长,抗议不良制度,山西此起彼伏的学生风潮,由此拉开帷幕。奋起方能自救,团结战线事半功倍,这是贺昌在革命运动中得出的经验。他意识到工人阶级同学生一样革命性强,但文化水平低,人数少,组织力弱,以致多次罢工失败。于是一方面他呼吁要联合学生和工人,实现同盟罢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人的宣传教育,提高理论修养。他设立平民夜校,深入工厂、车间、员工宿舍,了解工人生活状况,宣传革命道理,从细微处着手,提高工人觉悟,启发工人革命。1922年贺昌参加了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的罢工运动,同年11月又领导太原铁路工人罢工,这次罢工持续了12天,最终迫使法国资本家接受了工会提出的加薪、缩短工作时长等维护工人权益的12项要求,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贺昌因此也深得工人拥护。1924年他组织安源工人参加纪念“五一”的活动,1.4万人手持旗帜,高呼口号,浩浩汤汤穿行于街道,在社会上反响热烈。不久后他又联合安源商会等十七个团体参加纪念“五九”的大集会,场地大雨倾盆,但与会者在贺昌的带领下精神振奋,秩序井然。1925年贺昌远赴上海工作,将中央反帝运动的指示贯彻到民众中。五卅惨案后,他深入工厂、学校做宣传,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并发动工人、学生、商人罢工、罢课、罢市,结成统一战线进行反帝运动,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干。1926年5月贺昌以总指挥的身份组织了“五卅”纪念大会,6万余人聚集在西门公共体育场,贺昌用声情并茂的演讲把民众鼓动起来,群情激愤,一路冲破了巡捕警察的包围圈。之后贺昌又参加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贺昌的足迹踏遍江南江北,实干果敢的组织能力也在一次次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及锤炼。
(三)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
贺昌经常说“国家有难,就应挺身而出,即使牺牲也不退缩”,在革命无数个危机时刻,贺昌身先士卒,冲在前列,因而也时常面临生命威胁。早年他在山西发动工人运动时,被阎锡山视为眼中钉,阎曾数次派特务追捕他,1923年贺昌在给团中央的信中写道“我因正太罢工事,很被军阀注意,警察宪兵经常围追我……”[3]之后中央为贺昌安全考虑,才将其调到外地工作。南昌起义失败后,面对低迷复杂的斗争形势,贺昌辗转到香港开展工作,他夜以继日奔波于大街小巷,餐风露宿,还要随时警惕反动势力的倾轧威胁,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尽管如此,贺昌却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党交予的任务,推动了香港党组织的发展。1930年贺昌受命赴天津担任北方局书记,此时他的孩子贺平刚刚出生,夫妇俩担心孩子会影响工作,思虑再三后忍痛将其留给卢彪夫妇照料,贺昌说孩子是属于党的,属于国家和社会的。直到牺牲,他也未再见孩子一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信仰支撑着贺昌,从未改变。在长征途中,贺昌坚守在中央苏区,带领留下的红军与敌人斡旋。他说要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这方来,以使主力红军远征。贺昌在艰苦的环境下编写游击教材,开设训练班,宣传革命思想,最后因过度疲劳而落马,腿骨摔断了也未曾松懈一刻。最终,在江西会昌的河边,他寡不敌众,英勇就义,年仅29岁。在牺牲的前一秒,贺昌还嘶哑喊着“红军万岁”,敌军蜂拥而上,望着这片他曾奋斗过的土地,他将手枪举起,决然扣动了扳机……贺昌故去后,陈毅万分悲痛,写下《哭阮啸仙、贺昌同志》一诗以寄托哀思:“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6]贺昌是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将整个生命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将热血和青春都喷洒在其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上,无愧使命与担当。
《中共党史风云人物》指出:“贺昌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青年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高级党务工作者,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共中央委员中最年轻有为精通多种领导工作的英才”[7]。物换星移,英雄已逝,但其精神和信念却穿越时空,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披肝沥胆、舍身忘死的精神,是早期革命党人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吾辈继往开来,承接贺昌遗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征程里牢记初心与使命,敢于担当、逐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