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意义及推进策略

2023-10-28严昭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三农现代农业互联网+

严昭华

摘   要:如何抓好三农工作,一直是一个历史性课题。基于抓好三农工作的历史背景,指出当今为促进农业发展必须要拥抱“互联网+”这一新兴潮流。因此,有必要认清“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机遇及选择,稳中求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正在重构农业产业结构,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农业发展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错位、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而通过“互联网+思维”可以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民获取知识的能力。由此提出,须做到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通力联合,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培训,培育农业主体这三大建议举措。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农;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8-0016-03

引言

我国农业基础较薄弱,如何抓好三农工作,一直是一个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广大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没有政治权力的生活,农民的命运更加悲惨。孙中山先生对此疾首蹙额,遂提出要对农业“振兴而改之”。之后,在孙先生号召之下,一些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了比较合宜的尝试。但终因内有旧社会制度的制约,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探索难以为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将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耕者有其田”,让亿万农民获得解放。成功解决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农问题不仅事关农民利益,而且事关全局发展。他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1]到了互联网时代,空间感和距离感在逐渐消弭,为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利用科技革新、政策优化和制度完善的有利时机,拥抱“互联网+”这一新兴潮流。从市场主体培育、粮食价格调控、耕地数量质量监控和农业内分体系和谐完善等角度加快提升。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与意义

(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

人们对“互联网+农业”的认识千人千面,很多农业生产者将开网店、做微商、开直播简单地等同于“互联网+农业”。但实际上“互联网+”强调的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充分对接,并实现深度融合,从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是集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2]。其本质是实现农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通过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对象和过程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活的”数据资源,从而能够指导市场、资本、人才等要素在农业各行各业内实现灵活配置,“促进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信息交流无限通畅”[3]。我国是农业大国,当前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互联网与农业的碰撞,能够使其摆脱消息闭塞、流通受限、服务滞后等难点。因此,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实施“互联网+”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意义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信息化与现代化农业生产加速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着我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扭转我国不适应持续性农业增产的方式,正在成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典范。互联网与农业加速融合,改变了农业以往依靠高投入高产出的增产方式,帮助农业發展提速增效。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生产资料来获得产量的增加,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民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农业生产,使生产更具精细化。

“互联网+”现代农业正在重构农业产业结构,为我国农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新动力。一是信息化与电商平台加速融合,通过精准产销对接,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于电商平台,依托农业大数据服务大宗农产品采购,结合农村金融和产业保险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者、产品采购商和乡村合作社的合作共赢。二是信息化与农业产业链加速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农业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价格优势,“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更加注重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产品品质竞争力。造成农产品流通中的效率和损耗问题的原因很多,如信息流通受阻、中间步骤烦琐、传统操作模式的落后、农产品本身不易储存等特点。“农鲜生”基于平台模式,简化流通中的繁琐过程,达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管理,从而解决效率和损耗问题。

“互联网+”现代农业不仅仅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还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和意识;不只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还要有生物技术等其他新技术。“互联网+”现代农业会给农业、农村、农民带来深层次的影响。能够助力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大统筹,在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平台之上,消除我国农产品市场在流通时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统筹国内外两大市场和两种资源,从而提高农业竞争力。因此,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纷纷紧随其后,发布各类支持“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迅速,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选择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愈发显著,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投入型、环境高排放型的小农经济与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以及新型农民培育迫切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不断融合正在成为我国高效和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选择。

第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互联网+”思维整合各种农业资源信息,成为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过程当中,农民因无法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而不能及时调整农产品种类与产量,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够高效竞争,以致供给短缺或过量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山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信息发布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局面正在逐年改善。由于科技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成果与技术项目在农村推广迟缓,虚假信息、假化肥、假农药坑害农民,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和销路。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将逐渐打破农村信息封闭、不对称的现状,“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入融合正在成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选择。

第二,资源配置错位是阻碍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互联网+”思维整合各种农业资源信息,合理配置各种农业资源,正在成为破解农村资源配置问题的利器。

在农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各类资源的流动单向远远大于双向,不管是物质资源还是劳动力资源,都以农村向城市的单项流动为主,而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步改变这一态势。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拓展了农村创新创业的空间,正在吸引大量人才回归农村。目前,以新农民群体为重要特征的创业大军依靠互联网、电商平台,在我国农村创新创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营销发展乡村旅游正在成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重要体现。在互联网的营销之下,一些渴望体验农村生活、感受乡村旅游的城市居民走进乡村,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正因如此,一些村庄发展旅游产业,将农家乐办得有声有色,不仅赚到了钱,改善了生活,还使农村环境得到了真正的改善。

第三,文化水平素质偏低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互联网+”思维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向农民推送知识,增加了农民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农民实时获取知识的能力,广大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一方面,农村相对城市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比较缺乏,但广大农民通过网络可以接受在线教育,在线课堂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这样,农民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学到平时学不到的农业知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杂症都能够获得有效的解答,破解了一系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手机上网,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情、气象等信息,从而合理安排农事操作。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策略

在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下如何实现三农发展的后发制胜、弯道超车,让传统农业、农村、弱势农民在奔向现代化的征途之上搭上信息化这辆“高速列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面对庞大而传统的农业体系,如何稳中求进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大部分“互联网+”农业的新模式又都处于产业融合的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认真培育,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创新地走出一条真正的互联网培育之路。

(一)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盲目性、从众性、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等问题,所以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这两者之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一要做好顶层设计,突出创新变革。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顶层做好设计,基础持续施力,将“互联网+”思维转变为实际行动。政府要加快出台“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利用政策推动互联网和农业的交汇融合,并绘制“互联网+”发展路线蓝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二要设立重大工程专项。重大工程专项作为推动互联网和农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引导资金,要重点用于示范性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农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促使农业产业链整合细分,借助于大数据、电子商务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互联网+”农业迅速发展。针对“互联网+”农业投入高、涉农企业心有余力不足、望而却步导致带动力差的情况,就需要设立专项补贴撬动社会投资,从而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農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示范性应用。

三要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政府要牵头做好关键技术研究,完善标准和规范。做好持续经营、稳定产品品质,技术是关键。因此,要在关键技术上有所攻关、有所突破,这样才能够稳定品质,对接到大市场。

(二)通力联合,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发展好、实现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基础的保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宽带覆盖面不广、互联网普及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逐步推进基础信息建设,此外也要加快将有关电子商务的各配套设施加入到新农村整体规划当中来,对农业生产、销售、存储过程中所需的仓储设备、各类公告服务设施要提前布置,并与各类电商企业相衔接,不断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使偏远乡村也能实现快递到家服务。

(三)加强培训,培育农业主体

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就是要解决谁来搞现代农业的问题[4]。培育信息化人才是推进“互联网+”农民的着力点。基础设施不只要完善,完善之后更要会使用。这就需要解决农民共享信息化红利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农民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为此,可鼓励部分先进群体,如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和部分个体经营者这些首先成为农村电商创业的带头人,以此带动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新型职业农民拥有互联网思维,成为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真正品尝到信息化结出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57.

[2]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3]   聂艳玲,崔鸽.“互联网+”助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探寻[J].生态经济,2017(7):146-150.

[4]   习近平在浙江.(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120.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三农现代农业互联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