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情境,唤醒学生体验
2023-10-28陈友锋
摘 要:教材中的古诗词往往是有着丰富阅历、深刻思想的成年诗人写的,但读诗的高中生生活阅历和思想深度尚未与诗人齐平,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上存在困难。文章提出要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体验,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并就此提出了三个方向的策略:再现古詩词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诗词;调动学生的旧知识,使他们做到温故知新。
关键词:古诗词;情境;体验
作者简介:陈友锋(1978—),男,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
朱光潜提到,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美的,也是难懂的。教材中的诗词大部分是具有一定年纪和生活阅历的诗人所写的,他们有阅历、有坎坷、有思索,发之于心,形之以诗。而读古诗词的学生因为年龄小、阅历浅,所以与诗人之间存在一道隔阂,加之古诗的内容与当代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时代之隔和生活之隔隔开了学生与诗之间的距离。成年人认为好的诗词,青少年未必如此认为,更遑论体悟诗词的美妙和动人了。
多读是解读诗词的一条途径。笔者认为,读诗,就是读人心、读时代。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这些诗是怎么来?诗人是怎么写的?这首诗词产生的时代是什么样的?
若要学生读懂一首诗词,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以诗为媒,进行师生、生生互动,消除学生和诗词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喜欢诗词,进而学会欣赏品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再现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情境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被广泛运用于课堂中,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高教学质量也有积极的影响[1]。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亲切而又诗化的语言以及生活素材等创设让学生感到真实的情境,把学生带入诗词情境中,消除学生因为年龄、经历而与诗词产生的隔阂,使学生能读懂古诗词,理解、领悟作者蕴含在词句中的情感和思想,领略古诗词的简练之美、丰富之美、隽永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诗人将抽象的情感物化为眼前的景、想象中的景,甚至因情造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音乐、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语文学习的指向之一是语言表达,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诗词课堂中营造情境最重要的依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在彼时的时空,吟风弄月、挥毫泼墨、抒发心情,如在岳阳楼上,迟暮之年的杜甫凭栏远眺,涕泗横流,写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样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师可以依托诗词文本,运用想象和联想,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词描写的场景,贯通古今,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这样就能拉近学生和古诗词之间的距离。写古诗词是古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是他们对生活元素、对内心情感生动而鲜活的提炼。古人通过吟诗诵词来悲春伤秋,抒发悲欢离合之情和孤独忧郁之感。在每一堂古诗词课上,在每一首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能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古诗词所描写的情境,帮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语文学科内容丰富而模糊,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个性化特点,也就是语文个性[2]。这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再创造都不可脱离文本,文本是根,是学生想象、审美、理解、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古诗词内容,展开想象,用贴切的语言再现诗歌情境,从而深入理解古诗词,读懂诗人和诗词。
二、将课堂和实际生活结合,增添生活素材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如果说文本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根”,那么,若要实现“根深叶茂”,教师就需要汲引“生活之水”。师生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是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能给予学生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刻的体验。诗人的创作也扎根于生活,他们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教师要把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诗词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唐朝诗人张籍有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虽寥寥数语,却有无穷意味。在教学这首古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发微信消息的情景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我们平时发微信消息,是不是也有过张籍在诗中描绘的心情?触景生情,想要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思绪万千,写了删、删了写,写完之后又担心写错或者总是觉得想说的话没有说完?”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的呈现,教师就可以将现代人的生活细节与张籍诗里的场景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古诗词描写的场景虽然遥远,但生活就在身边。教师要懂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词,体会诗人真挚的感情。
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有诗:“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用明白晓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鲜活的冬夜场景。谁没有过孤独的时刻呢?虽然人不同、时不同、事不同,但孤独落寞、思念的情感却相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孤苦伶仃”“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等词来形容这种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想象自己孤身一人的场景,由此及彼,由自己想到白居易,再由白居易联想到自己,从而理解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白居易的诗虽写在唐朝,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白居易描绘的情景却可以穿越时空,为学生所体会。或者说,那样的情境是亘古如斯,从未改变的。
再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红楼梦》中的古诗词时,学生可能不理解“绿蜡春犹卷”是什么;在带领学生学习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时,学生可能不理解“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中,芭蕉和绿蜡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或公园,观察春天刚刚萌出新芽的芭蕉——还未舒展开的芭蕉叶,叶尖蜷曲,像绿色的蜡烛;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绿色的蜡烛,让学生观察,未完全展开的芭蕉叶直挺挺的,是否如同绿蜡。
总之,在古诗词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课堂上交流互享,这种合作与交流就是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思考、感悟、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过程,如此能调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与诗人产生共鸣,领会诗词的真谛[3]。
诗词里蕴藏着生活的细节,生活细节里也包含着诗词,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拨开生活的面纱,发现生活里的诗词,让一首首精致的小诗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充满活力与魅力的课堂。
三、温故知新,开拓创新
往昔是深邃的,学生过去的阅读积淀和生活积累会在某一时刻被唤醒,帮助他们进行当下的活动。在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可“手无寸铁”,而他们的“武器”就是旧知——已经掌握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诗歌的方法技巧以及他们每个人不可复制的独特的生活体验。这是学生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如此描写愁苦:“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带领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李煜、李清照等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其他诗人是如何描写愁苦的。比如:李煜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清照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回忆曾经学过的诗词,经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以水喻愁不是贺铸的首创,而是一种文化传统,但不同的诗人却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与思考。李清照的愁有重量,“载不动”;李煜的愁很长久,是“长恨长东”。即便是以水喻愁,不同诗人的文笔才思也不同,而通过引入相关旧知识,教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看到不一样的“水”和“愁”。
贺铸的这首词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之情,但是,如果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男女之情上,就失之偏颇了。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愁绪,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贺铸的相关资料:贺铸一生沉郁下僚,怀才不遇。这首词看似写女子独处深闺的怅惘,实际是对自己处境的怜惜。写女子是形,思君王才是意——忆女子相顾,思君王相盼。而以女子写君王,有屈原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仕途失意后,常以美人喻君王,借对“美人”的思念、担忧来表达对君王的心情。
要引领学生精读一篇文章,教师应引入资料,引领学生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读更多的书,更加深入地自主阅读思考,将知解与领会的范围扩张[4]。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变为“源头活水”,变得丰沛与深邃、辽阔与诗意。师生以文为本,以文本为阅读的起点,延长自己的阅读半径,进而不断地进行信息碰撞,可以走进时间的纵深,与古时的诗人对话,从而立足现代,发现文学的传承与演变。
比如:《静女》中描写女子之美的句子有“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姝”和“娈”都表现了“静女”鲜明的特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静女”,实现温故知新,教师可以联系更多的古诗展开教学。如《蒹葭》中描写美丽的女子,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面上看除了“伊人”一词,就没有具体所指的特点了,但意象之间具有某种联系——伊人和水。《红楼梦》借贾宝玉之口提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基于此,“伊人”之美,便有了水的映衬,让学生拥有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关雎》中有“窈窕淑女”一句,“窈窕”是对女子身形的描绘,也可展现女子之美。通过这样的对比、融合,教师可把学生的旧知唤醒,使其立体多元地理解“静女”,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深化。
背景资料的引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引入诗词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經历,也可以引入学生学过的相关古诗词。教师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灵活引入:课始蓄势导入、课中因势引入、课末循势插入[5]。内容可不同,时间可变,但引入的原则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唤醒他们旧有的知识,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使学生走向多元的、立体的、有价值的审美与学习。
温故知新,开拓创新,“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或者在旧的体系内产生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旧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让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碰撞,而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需要情境,诗歌阅读同样需要情境,教师要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打破学生和诗词之间的隔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对此,教师要用语言去描绘情境,带学生走进诗歌,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语文视域;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入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延长知识半径。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实现诗词、生活、课堂三者之间的融合,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诗词阅读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陈盼.高中语文智慧课堂的设计与研究:以网络情境下的诗词教学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1(1):64-66.
孙烨.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2(22):47-50.
徐胜兰.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22(11):64-66.
孙婷.基于融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设计[J].江苏教育,2022(19):65-66.
张美萍.高中古诗词生活化情境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