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3-10-28周凯杰
摘 要:在当今的小学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讲解已经成为主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教学手段趋于现代化与多样化,让课堂教学动静结合、视听兼顾,更加富有趣味与活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为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目标,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开阔学生视野、突破重难点知识等角度阐述了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周凯杰(1994—),男,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鑫苑小学。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方式较为单一,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概念。而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表达形式,将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具象化,可以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往往是驱使他们学习的最佳动力。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中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并且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时,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同时,在传统教育环境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的知识讲解方式较为单一。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借助多媒体设备引入趣味图像、动画、符号,搭配细致的文字介绍与动听的背景音乐,构建趣味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比如,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知》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概念,初步了解分数的含义,厘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动画的方式讲解分数概念。教师可以先运用动画方式展示如下场景:小猫和小狗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它们一起吃饭,桌上有一张大煎饼,小猫和小狗将这张饼分为相等的两块,分别吃完了。很快小狗又饿了,但它吃不完一整张饼,于是小猫帮它把饼分成四块,小狗吃了其中的一块就饱了。动画场景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择机引入分数的概念。小猫和小狗第一次将一张饼平分为两块,每一块就是整张饼的二分之一;第二次,小猫将一张饼分为四块,每一块就是整张饼的四分之一。由此可引出分数的概念——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在讲解概念后,教师可借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将一张饼分为相等的三块,每一块是这张饼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在动态的学习场景中,学生能够调动多感官参与学习,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快速掌握数学知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小学教学往往强调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培养。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知识概念,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与能力的开发。过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保守,局限于应试的框架中。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来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选择充分适配他们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从而提升其思维的创新性。并且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透彻理解知识[2]。
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初步了解面积的概念后,提出问题:如何用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分为大小相等的两部分?让学生借助电脑进行探索。有的学生直接画出长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有的学生则用直线连接长方形两条对应边的中点。教师追问:是否还有更多的划分方法?在学生不断尝试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总结规律,即运用一条直线将长方形划分为相同面积的方法有无数种,但都需要滿足相同的条件。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实践,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身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也是人才发展必备的素质,教师在小学阶段要重视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优化课堂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以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3],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知识的有效记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根本,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展示知识内容,可以让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只能依靠文字与话语记忆知识的窘境,使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想记忆法是常用的记忆方法之一。联想记忆法指的是利用与记忆对象有关的事物,将二者的特点相联结以强化记忆。这种记忆方法的效率很高,并且利用这种方法所形成的记忆也较为牢固。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联想记忆从而提高其记忆效率,提升学生听课的效果。比如,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一千米长度与一吨重量的概念。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施联想记忆教学,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事物的长度图片,如足球场的跑道、飞机的长度、教学楼的高度等。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个标准的四百米跑道,介绍一千米的长度大概相当于在跑道上跑两圈半。这样,学生在经过联想之后会对一千米的长度有大概的认知。而对于一吨的重量,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个重量为五千克的书包,告诉学生一吨的重量相当于两百个这样的书包,并利用视频加以展示,从而使学生形成深刻记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4]。
四、结合生活素材开阔学生视野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以达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目的。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能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这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与生活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样需要依托于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重现生活情境与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平移、旋转这部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很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有效地传授这类知识概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还原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针对“旋转”这个概念,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拧门把手的场景,在拧门把手的过程中,门把手实际上完成了一个简单旋转。在仔细观察后,学生能对旋转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此外,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通过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做出解释,比如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都属于旋转,实现学以致用。
此外,为了拓展学生视野,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数学史上的关键人物。如在学习《圆的周长》相关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祖冲之的人物简介以及趣味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其智慧,学习其可贵的精神品质。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各种生活场景,能有效传递一些课外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数学思维。
五、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科学合理地将教材内容分为基础部分与重点、难点部分,分层为学生进行讲解。其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是教师教学中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重难点知识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难度较大,一些学生在学习重难点知识时较为吃力,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所以,如何采用更加快捷、高效的方式进行重点知识教学尤为关键。而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将重难点知识清晰明了地展现给学生。
比如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相遇问题”,既是教学重点,也是考试重点。相遇问题有两个知识点较难理解:一是结合已知条件求出相遇问题中的路程;二是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距离所产生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一条线段,之后进行相遇问题的解答。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往往只能静态地看待问题,而相遇问题本身是一個动态的过程。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动态地展示相遇问题的具体难点,用动画的方式为学生演示两辆汽车分别从不同的起点出发相向行驶最终相遇的场景,让学生从动态的场景中察觉到数据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相遇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将重点知识中抽象的问题场景直观、便捷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能使问题的理解、概念的学习更为简单,帮助学生高效理解概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破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弊端,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得数学课堂更为精彩。数学教师应找准切入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李淑娟.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应用[J].文渊(高中版),2020(7):589.
曾林芬,王世平.关于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思考[J].活力,2019(22):245.
陈芳.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0(7):1231.
汪晓.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情境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2(2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