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3-10-28邬子豪麻海山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邬子豪 麻海山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进行有效创新,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指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部署、新观点及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推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这预示着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真正步入一个崭新时期,将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出更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63-0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这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步入一个全新阶段,也传递出我党的指导思想再一次实现了与时俱进的更新。十九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文章就此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十九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现实的实践过程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此我党与时俱进,紧扣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归纳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历史性经验,先后提出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的历程,存在着几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2]:(1)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中国革命得以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次飞跃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2)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就。(3)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党的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总之,我党每一次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层面上做出了巨大创新,形成了具备时代特色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份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十九大报告明确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伟大蓝图,阐明了新时代背景下高举什么旗帜、践行什么路线等各种理论性问题,形成了众多理论创新成果,加深了人民对我党的执政、社会主义建设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伟大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及遵循的运动规律。但针对将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少进行讨论。纵观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毛泽东首次准确地阐发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较系统地阐明了我国近代以来社会主要存在的矛盾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有效改善落后的社会发展,国家聚焦工业生产,加大相关业务建设力度,在各族人民的协同努力、辛劳付出下,中国的工业化生产获得显著进步。改革开放早期,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准判断了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形成了的相关重要论断引导当时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不同时代背景下设定的主要任务呈现出巨大差异,在数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经济总量明显增多,广大人民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提出更多的新要求,不再局限于过去纯粹的“物质文化”,在“民主、安全、环保”等诸多方面均有要求[2]。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情况,重新判断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对新时代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创造精神财富;在积极创造稳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加速生态建设步伐,从根本上处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毫不动摇把“城乡经济一体化”确立为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发展战略,2021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明确指出,引领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质量。整体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加速农业及农村现代化发展脚步。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力度,尽早建设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统筹发展、共同繁荣的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合理、有效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我党的相关指示、方针,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获得更大動力,从根本上解除历史残留问题,指导人们以最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并逐渐建立良性发展的互动关系[3]。从本质上分析,“乡村振兴”实施目标是“城乡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动力来源。改革开放的数十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部分技术逐渐抵达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水平也上升到一定层次,城市化建设也取得可喜成果。但客观来讲,当前乡村发展尚不充分,只有通过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更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一体化”思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乡村振兴”思想不单纯始源于“城乡一体化”,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也是其发展的根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城市化的建设水平,那么城乡分工以及城乡的特点就会越来越鲜明,长期维持这种模式,将会扰乱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为处理城乡之间的矛盾,提出“由社会全体成员构成的共同联合体去协同地、有规划地运用生产力”这一构想,更好地推动乡村融合发展进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推动马克思城乡关系论落地应用的主要体现。

(三)促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各领域、各行业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局部战争、经济危机、全球性疾病扩散、气候恶变等。人类社会已形成了“你我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党的十九大会议单独阐述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并将其载入《党章》,阐明其内涵。

创新发展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动力来源,对世界健康、持久发展起着引领性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处理的是南北差异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和协调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不同国家之间开放发展等,以上这些均经受得起历史的考察,均是新时代的正确决策[4]。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确切的逻辑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与共同体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当今时代国际关系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有利于开创一条协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人类发展新路线。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被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八个明确”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十四个坚持”总结了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全新视角看待我党的执政规律,剖析了社会主义建设及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纪元,意义极为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思想能处理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途与命运相关的问题。站在国际视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建出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崭新境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管是对中国自身还是世界均具有深远意义与影响。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运用“三个意味着”概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意义,在新时代中,一定会开辟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提出了很多和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命运有关的新思想及理念,彰显了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趋向的“思想—价值—话语”体系,在处理人类问题方面共享了中国智慧及方案。从某种程度而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水平分别代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高度。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价值

首先,大量实践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涵逐一应用到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并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马克思曾经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毛泽东通过大胆实践和应用探索[5],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全面分析后,系统全面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在科学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体化、人性化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之一,受到了党政机关乃至各级政府职能人员的广泛关注,国家相关部门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社会“民主、安全、公平、法治及环保”等多个方面着手,提出了最新的发展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未来的生活品质有着更多美好期待和向往。在新时代环境影响下,其“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马克思社会矛盾理论知识的自主创新和应用,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容,采用适当措施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逐渐改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其次,实践性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应用价值之一。当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明显变化时,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党中央各级机关在论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时,试图采用适当手段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很多管理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成熟之处[6],党中央部门应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多元措施对我国各个领域进行深化改革,利用有效手段,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平稳发展。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在全面继承并贯彻地区农村发展理念的同时,确保乡村经济全面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1982年我国提出了“联产到劳方式”,1986年我国执行了“土地承包期应超过15年”的政策,直到2017年,农业管理部门将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后,于2018年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乡村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效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水平的提高需要农业的支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部分地区相继打造乡村特色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创设了诸多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农耕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经济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在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信任,提升农村的管理水平。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首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正确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现状进行全面剖析,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为解决世界问题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其具备实践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的提出使世界各国逐渐建立了一种合作共赢、互相尊重的发展模式。党中央及管理部门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对国际之间的各种矛盾进行妥善解决和处理,能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突破了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差异,在国家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世界人民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全面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未来世界各国也会参考其内容对国家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7]。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国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因此,我国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中形成更优秀的成果,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夏爽. 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J]. 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4):11-12.

[2] 刘锋.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索的演进历程及其启示——基于党的十二大至十九大报告的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05):102-106.

[3] 张希贤. 一篇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J]. 人民论坛,2019(S1):64-65.

[4] 人民网. 如何从十九大报告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J]. 内蒙古水利,2019(03):2.

[5] 陶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十九大理论创新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1-6+11.

[6] 刘靖北.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02):4-10+134.

[7] 陶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江西理工大學.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7年年会暨“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江西理工大学: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2017:164-175.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