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增收新路径 让农民“种得好”“富得起”

2023-10-28王嘉旖

上海人大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本市民宿集体经济

文/王嘉旖

如果仅看数字,超大城市上海的农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足1%,却是支撑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基础。如何让更多农民甘愿栖居市郊乡村,为超大城市牢牢守住这事关城市发展的1%?“富口袋”是关键。

首先看一组数据。去年,本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为39729 元。进一步解构数据发现,收入总量不低,可增速逐年放缓,且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高,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比重偏低。

9 月26 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对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15 家应询单位负责人一一解答,并透露最新举措。

以实现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抛出了诸多事关乡村振兴的瓶颈难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民宿审批监管、用地保障……无一不是难啃的“硬骨头”。

诚如组成人员所言:“这些难点痛点由来已久,专题询问的目标就是要提高站位,在集思广益中形成攻坚啃硬的合力,找到更多破解难题的创新办法和思路,并将值得推广的可行经验在下阶段的立法、修法中予以固化,从制度保障上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藏粮于技 加快打造种源创新策源地

实现农民增收,首先要厘清何谓农民。城乡深度融合下,农民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平时在外打工,丰收季返乡帮忙”,类似现象并不鲜见。

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列出一组数据:本市农村户籍人口约119 万,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约25 万,“以农为生”的农民仅约两成。据预测,这一比例还可能继续下降。

组成人员认为,实现农民增收需分类施策。对于农业从业人员,增收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农业机械化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收入。比如,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契机,中高端农业服务业有望成为“蓝海”。在无人机施肥场景下,经验丰富的“飞手”日薪丰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金量”,乡村有望吸引集聚更多新农人。

进一步拆解农村户籍人口数据,不难发现,上海农村尚有数十万名60 岁以上的老年农民,其中不少人犹有余力。执法检查组发现,许多本可由集体经济组织承接并增加集体收入的项目,如今却需花钱购买第三方服务。“这些服务岗位是否有可能转变为老年农民的增收渠道?”有委员建议,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接单”的方式,挖潜更多保绿、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以及为老助餐等乡村治理岗位,让更多老年农民增收的同时,找回自身价值。

种业发展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之一。调研显示,当前全市涉农区农业人才主要集中于传统养殖业。只有培育产出更多本土优质种源,才能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种得好、种得起,引导农业人才结构合理分布。

多年来,上海种源农业持续发展,但对标合肥等城市,其在规模体量上仍存差距。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育种技术攻关,依托市场化力量、试验推广,加速打造种源成果策源地和试验场。

政策保障 吸引集聚新农人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也不例外。对于广袤乡村来说,不仅要提升本地农民的生产力,更要源源不断地吸引集聚更多年轻人。

专题询问中,何少华委员以一组扎实的调研数据道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隐忧。全市9 个涉农区反映,当前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具体来看,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达57.7 岁,大专以上学历仅占4%。

“这些人才对于直播卖货等电商新业态的应用能力不足。”何少华认为,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政策。

对此,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在人才引进方面,已将种源种业等单位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机构,给予员工落户优惠等。“首先通过政策优惠,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农村。”同时,配备各类社会福利政策。比如,参加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就能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参加职工保险。此外,在职称评定方面也加快改革步伐,为专业技术人员留在农村创造条件。

做大蛋糕 集体经济增值红利惠及农民

农民增收离不开产业兴旺。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的比重是关键。前者关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后者指向做大都市农业、乡村民宿等新兴产业。

执法检查报告直陈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共性困扰——结构单一、自我造血功能不强。截至去年底,本市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为6802 亿元,位居全国第五,镇级资产总量全国第一。然而,这些资产并没有很好地彰显出市场价值。基于种种历史原因,农村集体资产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发现资产价值,这直接导致存量厂房出租、优质产业导入都困难重重。以物业资产和土地出租为主的本市农村集体经济因此陷入“规模小、人才缺乏、应对市场能力弱”的困境。

破题发展之困需强化法治保障。市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将会同相关单位厘清区、镇、村三级的资产关系,明确产权人关系、集体经济成员边界等核心问题,加速破除束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桎梏,让集体经济增值红利惠及更多农民。

乡村民宿发展壮大也面临类似问题。执法检查中,毛祥东委员发现,在卫生、食品、消防等领域,乡村民宿仍缺乏统一标准。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将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等部门,以乡村民宿的星级评定为契机,明确本市乡村民宿开业经营相关证照、审批流程、监督管理等事项,助力本市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

撬动资本 让乡村成为投资“新热土”

从农民增收到产业兴旺,都离不开关键支撑——资金。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资本、盘活优质资源的作用愈发凸显。委员们认为,产业基金的特点决定了其有助于不断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为乡村振兴寻找新的着力点。

由此,乡村振兴也面临新考题——如何让乡村成为投资“新热土”?

“一法一条例”中对于强化金融支持乡镇振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等均作了明确规定。比如,要求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创新惠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不过,执法检查组发现,目前乡村建设仍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投融资渠道不够多元,社会资本对乡村建设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专题询问中,金为民委员犀利发问:乡村振兴“等靠要”政府财政资金的问题由来已久,能否找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对此,市财政局局长王华杰回应,要持续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完善政策性保险体系。比如,2022 年,市级财政安排农业保险补贴约2.5 亿元,带动保险保障的金额约337 亿元,为农业安全生产、农民收入稳定保驾护航。

此外,上海已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市级财政投入2 亿元设立农业信贷担保资金,专项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担保贷款,5 年来规模扩大5 倍以上。同时进一步统筹各类政府性融资担保,形成“农业+中小微担保”联动机制;还开展涉农贷款贴息贴费,2022 年市级财政安排贴息贴费资金0.7 亿元,支持带动涉农贷款约70 亿元。

针对“一法一条例”中提及的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市财政局表示,结合上海实际,已配合相关单位开展了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初稿。考虑到国家层面对于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更加市场化、放大杠杆效应等,市财政局正积极配合市农业农村委修改完善,争取早日设立基金,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本市民宿集体经济
苫也·未名海民宿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新时代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ROOM AT THE INN
你是民宿达人吗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