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六刀松解术结合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2023-10-28汤鑫发蒋行敏
汤鑫发 郑 嵩 蒋行敏
浙江省台州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318000
颈椎病是一种基于患者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后,导致患者出现颈肩疼痛或麻木、上肢感觉神经障碍、肌肉痉挛或僵硬等症状的疾病,而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占颈椎病的50%~60%,是当前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1]。非手术治疗被临床视为针对CSR疾病的首选和基本疗法[2],其中牵引联合针灸作为CSR治疗的常规方案,研究证实该种联合疗法治疗CSR能显著减轻患者颈肩疼痛症状、降低患者颈椎功能障碍、增加患者颈椎活动度[3]。除此之外,推拿正骨、针刀松解也是CSR治疗中中医推荐的康复技术[4],研究证实针灸联合正骨推拿手法对改善腰椎稳定性有积极作用[5]。基于此,本次研究即基于院内技术储备情况及CSR患者治疗需求,将颈六刀松解术联合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用于CSR患者的治疗中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CSR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4.83±9.24)岁;病程6~25个月,平均病程(14.25±2.63)个月。对照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5.22±9.96)岁;病程5~28个月,平均病程(14.33±2.49)个月。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订同意证明。纳入标准:(1)患者西医诊断结果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中疾病诊断标准[6];(2)患者中医诊断结果符合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CSR诊断标准[7];(3)患者年龄均>18岁且≤65岁,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伴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处妊娠、哺乳等特殊时期的患者;(2)伴颈部肿瘤、颈椎骨折、骨关节结核、严重骨质疏松等骨质损伤疾病及先天性颈椎畸形等患者;(3)伴精神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联合牵引法治疗。患者首先行针灸治疗,要求患者持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患者颈肩、背部、上肢等区域后对上述区域进行消毒,选患者颈部夹脊穴、肩井穴、骨髎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并使用毫针进针,得气后使用平补平泻手法。针灸治疗1次/d;其次行牵引治疗,要求患者持端正坐位并将头向前方倾斜10°~15°,使用枕颌布兜完成牵引并注意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舒适程度进行重量调整。牵引重量最初为5kg,以1kg为标准逐渐增加,最大重量≤15kg。牵引治疗20min/次,1次/d。试验组采用颈六刀松解术联合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患者首先行颈六刀松解术治疗,以患者此前X线检查结果中病变对应椎体或体格检查结果中阳性压痛椎体为基础,将椎体棘突间设为压痛点1,将压痛点1旁开(2.0±0.5)cm范围内左右设为压痛点2和压痛点3,将压痛点1上位或下位棘突间设为压痛点4,将压痛点4旁开(2.0±0.5)cm范围内左右设为压痛点5和压痛点6。要求患者持俯卧位并充分暴露压痛点部位区域后消毒,操作人员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对压痛点1和4下刀过程中注意刀口线与患者脊柱纵轴呈平行状态,针刀快速刺入皮肤并设进针深度为1cm,确认刀下有坚韧感且患者自诉有酸麻肿胀等感觉时,先向下方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并与患者脊柱纵轴呈30°夹角,于棘突上缘沿棘突矢状面作纵行剥离(1~2下),最后出刀;对压痛点2、3、5和6下刀过程中注意刀口线与患者躯干纵轴呈平行状态,刀体本身与关节突骨面呈垂直状态,将针刀刺入患者皮下直至颈椎关节突关节,疏通剥离后切开(1~2下)。颈六刀松解术治疗1次/3d,持续4次;其次行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使用龙氏颈椎正骨康复牵引椅(KT-Ⅱ)型完成治疗,患者坐于牵引椅上且保证患者双侧小腿与座椅前缘紧贴、头颈与牵引带呈垂直状态。操作人员于患者身后使用双手抓扶其双侧肩膀,引导患者上肢随身体摆动而活动,以此帮助患者适应牵引治疗。牵引治疗中最初牵引重量为16kg,随后以1kg为标准逐渐增加,最大重量18~22kg,牵引带垂线与患者颈轴夹角为10°~30°。同时牵引治疗中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关节错位的实际情况选不同正骨手法,如第2~6节颈椎后关节旋转错位者选低头摇正法、第2~6节颈椎侧弯及侧摆者选侧向搬按法等。牵引治疗5~15min/次,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d。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显效:患者颈肩疼痛等症状消失,感觉、肌力等体征恢复正常,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有效:患者颈肩疼痛等症状改善,感觉、肌力、反射等体征有所改善,能参加劳动和工作但劳累后头颈部仍有轻度不适;无效:患者颈肩疼痛等症状无改善,感觉、肌力等体征无改善[8]。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颈椎症状评分:使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20-Score scales of symptom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状态进行评分,包括临床症状与主诉(颈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麻木,总分0~9分)、工作和生活能力(0~3分)、手的功能(0~2分)、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总分0~6分)4个维度,总分0~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颈椎状态越好,颈椎症状越轻[9]。(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包括疼痛、提物等10个维度,各维度由轻至重评1~5分,总分=实际得分/能得到的最高分×100%,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10]。(4)疼痛评分: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VAS评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由无至无法忍受的疼痛评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5)生活质量评分:使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SF-36包括生理总评分(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整体健康)、心理总评分(活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2个维度,总分为15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1]。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症状评分、NDI评分、VAS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症状评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3 讨论
CSR是一种基于人体颈椎间盘、椎间关节退行性改变累及相应节段颈神经而出现根性压迫或刺激的相应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病类型[6]。当前临床针对CSR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两种类型,其中手术治疗如颈前路/后路开放式手术、经皮微创手术等,但一方面CSR患者手术治疗时有相应的适应证要求,另一方面手术治疗的有创性势必会对CSR患者造成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影响,因此保守治疗仍然是CSR患者的主流选择。而CSR患者的保守治疗中,西药治疗仅能暂时缓解患者疼痛等相关症状,不能起到真正的治愈目的,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传统中医治疗中如针灸、推拿、中药乃至中医外治法等治疗颈椎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有极大优越性,同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4]。此前研究证实:龙氏正骨手法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其效果优于常规针灸[12]。而颈六刀松解术治疗CSR疗效确切,相较于常规针刺能有效提升CSR患者的治疗效果[13]。因此本文将龙氏正骨手法与颈六刀松解术进行有效结合,充分吸取两种技术的优点并对其治疗CSR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对颈六刀松解术联合龙氏正骨手法在CSR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颈六刀松解术是甘肃省中医院王海东教授基于临床经验与颈椎病理基础提出的一种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能根据颈椎病患者的不同伴随症状选择特异性的靶点以完成疾病的对症松解。本文中基于CSR患者腰肩疼痛等临床症状选择患者椎体棘突间、关节突关节等进行定点,同时针对不同的定点采用不同的进刀与松解方法,以此有效剔除CSR患者基于颈椎周围软组织黏连、挛缩、堵塞等导致的骨性病变,为患者后续正骨牵引纠正骨骼错位提供充分的缓解空间。龙氏牵引正骨手法则是广州市魏征教授与龙层花教授创造的推拿正骨技术,龙氏牵引正骨法将中医正骨技术和推拿技术、现代脊柱解剖生理知识、生物力学理论等进行有效结合,在CSR患者的治疗中首先使用特定的牵引椅以维持患者良好的体型基础,通过牵引治疗限制患者颈椎活动的同时有效缓解患者软组织痉挛等症状。而通过正骨治疗有效解除患者颈周围区域的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等症状,对恢复患者颈椎动力平衡稳定、缓解患者脊椎软组织损伤、解除患者椎间盘突出等均有良好效果[14]。本文中,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颈椎症状评分、NDI评分、VA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颈六刀松解术与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联合治疗CSR患者能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对缓解患者疾病症状、改善患者颈椎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均有积极的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亦证实:颈六刀松解术与龙氏牵引正骨法的联合应用能同时解除颈椎病患者软组织与骨关节对神经根的双重压迫,对预防颈椎病患者复发有积极作用[15]。
综上所述,颈六刀松解术联合龙氏牵引下正骨手法治疗CRS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对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改善颈椎临床症状、减轻疾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