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本杀”情感沉浸式形态的探析
2023-10-28文一旋孙炜唯王杨福
文一旋 孙炜唯 王杨福 刘 燕
高校大学生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随着新血液的注入,需要不断创新思维,紧跟时代潮流,丰富党史教育新形式。作为青年亚文化的“剧本杀”在大学生群体里形成了一种自发式的群体归属感,比起和圈子不同的人或社交敏感的人交流,大多数学生更愿意选择设计好的自由剧情,毫无顾忌地沉浸到剧本杀角色中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百态。具有沉浸式特点的剧本杀不仅在商业娱乐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在各大高校中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好工具。“剧本杀”的家国情怀题材中存在着积极向上的红色正能量,但也潜藏着观点不正的风险。尽管如此,“其与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弱抵抗关系的一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提供了合适契机”[1],将“剧本杀”中沉浸式的社交体验与红色教育故事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立体的沉浸式的红色文化社交平台,不仅有着重要的育人效果,也贴合了当代大学生社交心理特征。
一、“红色剧本杀”中产生的沉浸式体验
(一)“沉浸式体验”概念
“沉浸式体验”(immersive experience)是指通过空间与环境的营造,让人们沉浸在特定的故事或者场景中,减少人与事物之间的心理审视距离,身心与场景产生共鸣,忘却自身,进入沉浸的状态[2]。“剧本杀”目前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来开展,线上开展剧本杀活动对于社交的建立、沉浸感的体验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对于红色题材的剧本,现场NPC的真人演绎和服装道具的加持是沉浸式体验的重要条件,通过APP线上剧本杀难以满足这一点,故线上剧本杀可玩度更加适合推理逻辑占比大的剧本。剧本杀行业里的情感本被划分为:偏爱情线、偏友情线、偏亲情线、偏家国线,而家国题材的红色剧本杀优势在于基于可玩性适中的同时,又能收获教育意义,更加适合青年大学生,沉浸式体验感和教育意义的占比在“红色剧本杀”里是成正比的。
(二)沉浸式中的身体感知
身体是人感知和认知空间的媒介[3]。身体感知主要表现在人体的五官上。以市场上爆红的家国情怀剧本杀《兵临城下》为例,从视觉上看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首先在心理上对参与者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会引起对真实历史事件的共鸣和对文字内容的认可。而在随后的故事展开中,这又会潜移默化地左右参与者的判断标准,从而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人物设计和故事背景中。不仅如此,从视觉的角度上来看,深入人心的文字,封面人物美术刻画,精美线索卡上的信息文字,以及NPC之间演绎出来的小短剧时,从视觉上传递了震撼人心的剧本信息,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沉浸体验感。剧本杀中会根据不同剧本内容播放全场环绕的背景音乐。从听觉的角度上分析,耳朵所听到的紧张、舒缓、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调节人的呼吸和心率,影响人的情绪,背景音乐的加入起到了气氛营造、帮助参与者切换不同情绪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体验人物设定。在《兵临城下》中有几段需要参与者一起演绎读出每个故事人物的对话小剧场。通过剧本文字引导刺激后,会形成参与者的剧本记忆,通过读、念、说的形式加强人物代入感,加深沉浸式体验效果。《兵临城下》中酒楼宴席的开会一幕,主持人会准备一些食品或假道具来还原当时的热闹场景,虽然是比较简单的布局,但真实的零食也能帮助参与者从味觉和嗅觉上融入情境,增加沉浸感。最后从触觉上的角度分析,所涉及的服装道具也是为了推进参与者沉浸式体验的重要辅助手段。剧本人物设定特点都非常的鲜明,每个参与者换上所对应的人物职业服装,增加了扮演者的真实感。沉浸式“红色剧本杀”体验的效果涉及视觉、听觉、触觉为主的感知系统,而“红色剧本杀”这一新沉浸式模式就是传递和激活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中介,拉近了处在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们和爱国先辈们的心理距离,具有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一场红色剧本杀要2~3个小时。在此时间内,参与者会以另外一个身份去代入剧中角色,剧本中的文字会引导参与者构思画面以及产生情绪并复制到自己记忆中去。从认知的层面来说,这增加了对角色设定的认同感,并且在过程中会以全新的名字来定义自我与他人,从而有了新的身体感知,这种感知能对参与者产生更为真实的沉浸式体验效果,并会主动认同剧中的情境就是自己所经历过的体验。换句话说,“参与者通过认同剧本中的虚拟身份,产生沉浸式体验,很有可能会将其作为自己人生中的一个体验部分”[4]。
(三)沉浸式中的红色场域
“场域理论”(Field Theory)最早由布尔迪厄提出,“场域”被界定为“在各种位置关系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网络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5]。沉浸式红色剧本杀中的“场域”就是参与者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转换是会被所处的环境干预和影响的。剧本杀为何在线上开展就会失去沉浸式的体验感,原因也在于线上剧本杀活动缺乏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情感沉浸会受着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而效果不同。所以,剧本杀店甚至其他娱乐休闲的桌游店会装修风格各不相同的若干个房间,根据所需要的剧本内容来决定在不同的主题房间开展游戏。红色剧本杀中的爱国情怀需要参与者“跨越时空”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中,身临其境重温红色历史,感悟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因此为了达到沉浸式学习领会红色文化的教育目的,党员会议室或者红色主题房间是开展家国情怀的红色剧本杀,增强情感表达沉浸体验的重要场域,其最终也是为了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提供沉浸式密闭空间。《兵临城下》红色剧本中最后播放真实投影视频也是为了再次拉近参与者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在幕布上投影出激昂的红军奋斗真实影像的场域中完成了整个剧本的情感沉浸环节。
二、红色故事文本:情感沉浸的通道
(一)红色剧本杀中情感沉浸中的“移情”
“移情”(Empathy)一词由铁坎纳在1909年将希腊词译为英文,意为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他人的情绪,并与其产生共鸣。[6]简单来说就是人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认知之前,把自己的情绪抛开,将他人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放置首位,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红色剧本杀是如何打通情感沉浸的通道呢?其实在参与者刚开始阅读剧本文字内容的时候,就会慢慢地产生情感,在默读的时候,内容的跌宕起伏会影响参与者的情绪,或对某些内容能怦然心动,或有感而发,这都是剧本情感沉浸中的“移情”。比如《兵临城下》中让参与者签下抗争决死书,来自灵魂的拷问,选择牺牲所爱之人维护国家荣誉还是顾小家而舍大家呢?这也是参与者由文字信息“移”到人的“情”,在这种“移情”过程中情感沉浸感也会增多。除了文字上的移情,在《兵临城下》红色剧本杀中,演员(NPC)的演绎也是剧本杀情感沉浸中“移情”的重要手段。在情感沉浸环节,参与者阅读完剧幕中的一些所看所闻后,大脑会将这些记忆信息构建成属于自己的画面,也就是文字给参与者呈现出的画面感,可能是感动的,也可能是悲壮的场景。在《兵临城下》剧本中不仅有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对朔县进行屠杀的场景,也有着日军紧逼国人投降,而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悲壮画面。候场的演员会将这些故事情境当着参与者的面现场演绎出来。“移情”也会在这种小型戏剧中出现,不仅演员需要“移情”,参与者也需要“移情”,演员的化妆和服装深度还原了剧中刻画出的人物形象。这种视觉冲击是协助观众迅速进入审美活动的先决条件,可见将情感的沉浸变得可视化也是人物造型在帮助和产生移情的目标。[7]演员在配合演绎的过程中,台词的张扬,肢体的动作和情绪的把控都是演员与观众的精神交流,演绎的内容会与参与者通过文字的记忆信息而相互呼应,认知上得到了再现,参与者的情绪也会随之与演员的表演捆绑,演员表演所形成的情感记忆会在参与者观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作用,从而有了“移情”的现象。参与者正是有了这种状态,情感沉浸才会达到极致,与演员共同沉浸在角色的故事情节中。红色剧本杀中的移情是情感沉浸的重要方式,使得在观众与演员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通过移情的方式使得观众迅速的入戏,达到情感沉浸的效果。“移情”作用的产生会使得参与者的情绪、状态、意志等因素产生变化,而红色剧本杀中的红色文化精神能更好地在这沉浸式演绎中传播至每一个参与者,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巩固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二)红色剧本杀中情感沉浸中的“共情”
“共情”(Empathy)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相对应的反应。对于剧本杀而言,“共情”通俗来说就是“走心”,投入了剧中所扮演的虚拟角色中,无论是演员层面还是参与者层面,都在极力追求这份共情,即便是每一个是对剧本内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本好的红色剧本杀往往能够给参与者带来反思与感悟,对作品产生由内而发的“共情”,而共情中分为了两种,一种线性,一种点性。
线性共情是持续一段时间内参与者的沉浸状态,有利也有弊。当红色剧本杀开始关灯点上蜡烛灯进行氛围烘托的时候,参与者跟随主持人的引导,参与者的情感状态会长时间内停留在这种假定的状态之中,让人享受虚拟场景带来的沉浸感。所以,在红色剧本杀中讲究不应该在沉浸环节中接打电话,这样容易出戏,导致无法重新回到沉浸的状态中。反之,这种共情状态也是有一定代价,当参与者长时间投入到沉浸式共情中会积累情绪,使精力消耗,身体感到疲惫,没有缓冲的空间。所以,红色剧本杀之中对于沉浸环节中的共情状态会有分寸的把握和控制,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参与者会有若干段共情的时间线。
点性共情是指在红色剧本杀中会有若干个集中性、标志性的点性共情,参与者会全部得到剧本内容带来的共情,往往会出现在剧情的爆发点与矛盾点,使玩家作出抉择的选择点上。《兵临城下》红色剧本杀中,前期的每个参与者必须签下抗争决死书,对于日寇的侵略,到底是选择战还是降。由于某些特定的角色原因,比如家庭,或爱人,或许有些参与者会选择投降,但绝大多数参与者甚至会激动拍桌说“战”,在集体相互激烈讨论这个矛盾点的时候,参与者的内心对于国家的爱国共情也随之爆发出来,这是整个红色剧本的高潮,也是最容易使参与者产生共情的点。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大” 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经济犯罪方面的法律,但却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的法律,建议“人大”将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犯罪列入我国的《刑法》中。同时,我国应加紧制定《会计法》的处罚条例和实施细则,具体规定违法处罚的定性标准,提高会计违法成本,以改变目前《会计法》难以执行的情况。一方面广泛地吸收实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各方面意见,实现会计准则的公平、公正,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快会计准则制定的速度,及时出台与国际接轨的准则和制度,使之适应会计实践的发展。
共情在红色剧本杀的作用就是为了有效连接参与者与虚拟人物之间的情感沟通,当参与者拥有了沉浸式共情,就会暂时性忘记现实中的自我,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虚拟故事场景中。而高校中红色剧本杀就是通过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空间对学生进行立体化教育的新形式,让学生以共情的状态去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过程。红色剧本杀是一种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青年亚文化于一体的隐性教育方式。其因沉浸式所带来的“移情”和“共情”能唤起参与者对内容情境的共鸣,感受“真实”的情绪带来的冲击以及吸取其中红色教育的意义,红色剧本杀能更好地促使参与者在沉浸式模式下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爱国素养。
三、结语
“红色剧本杀”无论在商业板块还是高校之中都是当今相当受欢迎的活动,线下实体店所具备的房间布景、服装道具、背景音乐(BGM)、主持人(DM)以及演员等元素都是红色剧本杀中营造情感沉浸式的重要部分,而将来的红色剧本杀走向也许依然会以“沉浸式”为第一要素,来打造一个沉浸式体验,一环接一环的党史教育形式。然而,就红色剧本杀中沉浸式体验对参与者的影响程度而言,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将沉浸式环节的效果拉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全息5D投影、裸眼3D、PDA穿戴、AR技术、空间成像等数字技术,都可以融入到红色剧本杀之中,使得参与者能最大程度地还原红色故事的场景,切身投入到角色的设定中,感受人物的精神,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红色剧本杀依托环境、剧本、参与者与主持人的相互融入,从而让参与者真正达到“身临其境”的红色剧本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