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和声课教改路径探析

2023-10-28杨少杰

天中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美育教学内容

杨少杰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和声课教改路径探析

杨少杰

(黄淮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和声是音乐学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至关重要。师范类专业和声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立足于课程现状,以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融合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师范专业的特点有效展开。

应用型人才;高师音乐学专业;和声课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1]。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团队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基础,是高等院校艺术师范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加快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和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的前提。目前,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建设工作中,高等院校艺术师范教育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职责是为各级学校提供教师资源、为美育体系建设提供指导性思路、消除美育体系建设中的短板与弊端。以高等院校音乐类师范专业为例,设置此专业的主要目的是培育音乐师资力量,并借助高校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从而为实现一体化美育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等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和声课程的教学应积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美育工作的新需求,借助美育融合发展的契机,为打造优秀音乐类美育人才的摇篮打下基础。

一、存在的问题

和声作为研究和音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连接的作曲理论学科,对于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从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来看,和声课程在本科音乐基础课程(如乐理、视唱练耳等)与后续高阶课程(如曲式分析、即兴伴奏等)间起着桥梁作用。其次,从专业理论基础角度看,和声中的和声功能、和声进行等是音乐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师范类音乐专业的学生,即兴伴奏可以说是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想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通过和声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键盘和声的弹奏实践,熟练掌握基础乐器的弹奏技能,拥有较强的即兴伴奏能力。最后,从师资培养角度来看,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和声课程的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应的实践技巧,以便为学习合唱、曲式分析、即兴伴奏等课程打下基础,为教育实践筑牢根基。

目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和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我国地方高师音乐院校的和声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大多仍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和声教学方式[2],课程知识点的繁杂、内在逻辑的环环相扣势必导致课程特点与学情的矛盾出现。地方高校的和声课仍沿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主要原因是所选用的课本多与专业院校一样采用斯波索宾等人所著的《和声学教程》。不可否认此书为传统和声建立了一套较为缜密的内在逻辑,但是对于地方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论基础稍显薄弱,学生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另外,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面对社会上有音乐教学需求的中小学,所以该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只有和声写作与和声分析是不够的。

2.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于多数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而言,专业出身的和声教师一般仅2~3人。在师资数量如此薄弱的现状下,许多承担该课程授课工作的教师还兼顾和声、曲式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导致缺乏与对该课程相关的学术研究。由于师资力量薄弱,该课程通常采取大班制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深度不足,对知识的掌握大打折扣。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同一名教师可能同时承担多个专业的和声课程教学工作,且在备课时较少考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完全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例如,音乐师范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对和声课教学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注重教材上固有的内容,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适当地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否则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满足将来的工作需要。

3. 理论教学与教育实践脱节。师范类音乐专业的课程教学必须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和声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较强,在具体教学中容易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同时,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这极易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只能在一些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很难在工作实践中大有作为。

二、改革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

从取消招生考试艺术类加分到“美育进中考”和取消艺术类特长生专招政策,表明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校美育有了崭新的认知。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就要有更高的顶层设计和更新的教育理念,其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显得更加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着力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应用型人才指导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师既要有良好的音乐知识储备,又要熟练地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这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刚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要着力建设具有良好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理论教学基础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可通过校企共建、对口帮扶、专业实习等途径,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应借助教师教育资源平台,实现教学与实践水平提高的多元协同、共建共享与优势互补。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大数据与精准定位功能,对音乐专业教育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出适合的教育培训资源,进而通过理论知识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学术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的资源服务,围绕国家政策导向,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师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应用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业务培训。最后,要通过建立健全教师线上教育组织机构与线下研究基地,借助智库、学术期刊等教育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学术研究支撑、教学实践案例及研究方法指导,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实际需求

师范类音乐专业和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从单纯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拓展为综合能力培养,可在现有写作与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和声弹奏适当的关注,并加入作品赏析模块,以便学生具象地感受和声音响色彩,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为学习后续曲式分析、即兴伴奏、作曲等课程奠定基础。目前,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和声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传统和声为主,对20世纪的和声理论涉及较少甚至毫无涉及,这与现代和声理论和技能较难被学生掌握有一定关系。在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和声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过分强调写作分析技能,可结合现代作品拓宽学生的欣赏层面和知识视野,以便培养符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要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如果多数学生的和声基础较为薄弱,可适当降低难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情。此外,在初级音乐教育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民族音乐的单元,因此应将民族调式和声等加入课堂教学内容中。我国民族调试和声是指建立在近现代以民族音调写作的音乐作品基础上,整理归纳出的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和声语言。在民族调式和声的教学中,教师还应适量关注当地民间音乐,这对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立足专业特点,体现师范特色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来讲,不仅应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补充教学内容,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一些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教育教学本领。在和声课程的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和声学内在的知识逻辑,使学生在掌握和声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声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结合课程特点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在课堂之外,应开拓多元化实践场所,适量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设计模块化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观摩中小学教学、举办学术讲座等举措,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实践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四)革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

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走进了高校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在翻转教学模式中,师生位置互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作为幕后指导为学生的学习提出可行性建议。在和声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提前上传课程知识的理论部分,让学生据此提前进行自主学习。除了课程知识,线上板块还可设置讨论环节。讨论环节的主题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也可以就学生学习阶段的难点和教师讲授的盲点进行专项讨论。当然,教师也可借助线上板块实现网上批改作业。在线上的作业布置中,可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布置个性化作业,如录制和声的弹奏、合唱方面的音视频等。在线下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依据线上资料的提前预习,教师可根据学生预习中的疑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情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引导学生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拓展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团队协作意识,掌握工作实践方面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在课程评价方面,可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跟踪、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程。目前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评价大多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不再唯一地由教师给出,而是通过综合自评、互评、他评(含教师评价)的结果给出。这种课程评价起初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弊端也逐渐显现。尤其是互评环节,即使是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展的匿名评价,也常常因为各种因素得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进而导致学生质疑评价的公平性。笔者认为,在互评环节,摒弃单一的分数评价,在明确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展等级评价并加以备注说明,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不论是教学模式还是课程评价,都可以将美育工作引入其中。通过丰富和声课程中的艺术内容,将专业课程和艺术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学生美育审美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契机,穿插艺术经典教育[3],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教育实践、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观。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和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应依托新时代美育教育工作的大背景,顺应大中小学一体化美育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围绕美育音乐教育对师资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3-04-17].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 郭明显.借鉴音乐院校经验,发挥高师自身优势:高师和声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 邓佳.高校美育课程研究:助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D].重庆:西南大学,2019.

G652

A

1006–5261(2023)04–0153–04

2023-05-13

杨少杰(1992― ),女,河南永城人,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郭永勤〕

猜你喜欢

师范类美育教学内容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美育教师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