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一体”高科技竞争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28王春华曾步衢王东云刘新玉

天中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学科技学生

王春华,曾步衢,王东云,刘新玉

“三元一体”高科技竞争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春华a,曾步衢a,王东云b,刘新玉b

(黄淮学院 a. 动画学院;b. 智能制造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我国高校与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共同培养具有高端科技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一些西方国家围堵中国科技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实施“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国际高科技竞争型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可以借鉴法德大学的经验,从教学模式、科研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一重二主三阶段”的教学运行机制、“一重二主全过程”的科研培育机制、“一重二导三主四亲五服”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三元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助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竞争型人才;高科技竞争型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1]。教育部等三部局《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也明确提出“支持高校和企业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2]。随着大国博弈的日趋激烈,中外科技合作与高教合作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高校应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对内立足于校企合作,对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科技竞争型人才。

一、“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阐释

(一)“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我国高校、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三个主体共同发力,合作培养具有高端科技和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就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无论是当前国际流行的“三螺旋”(政府、高校、企业),还是德国的“双元制”(高校、企业)、日本的“官产学研”(政府、高校、企业)、英国的“三明治”(理论—实践—理论工学交替)、美国的“高校科技园”(高校、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瑞士的“三元制”(行业、高校、企业)和我国的“产教融合”(政府、行业、高校、企业),都是典型的以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为主的“国内循环”模式,而不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为主的“国际循环”模式,因此都无法完全满足高端科技与国际化竞争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3],高等教育同样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管“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破解当今中外高教合作难、科技合作难的终极模式,但却是“后疫情”时代我国高校培养高端科技与国际化竞争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价值

第一,实施“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中国崛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够领跑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潮流,而能否领跑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潮流的关键则在于中国是否能够占领高端科技制高点。当今世界,中国不但要密切关注俄乌冲突可能引发的“新冷战”,也要密切关注因“技术壁垒”凸显的“技术新冷战”。例如,2021年3月,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中强调要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实现和巩固美国长期战略优势[4];2021年6月,欧美成立贸易与技术委员会(TTC),下设技术标准合作、出口管制、技术审查、供应链安全、投资审查等10个工作组,重点审查高科技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问题;2021年9月,美、英、澳签署的《美英澳安全伙伴关系协定》(AUKUS)强调要在扩大军事合作的同时保持网络安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势,欧美贸易与技术委员会首次会议也强调要加强多边出口管控、投资审查、技术安全、供应链安全等机制;2022年6月,美国带领欧盟以及日、韩、澳、印等国家制定《印太地区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要求联合推出新的半导体多边出口管制机制。这些足以表明中西方之间的“科技新冷战”事实上已经开启。目前,中国高校必须挑起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快速发展高端科技、服务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更多地为国家培养掌握前沿科学技术、具有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际科技竞争型人才。

第二,实施“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短短几十年时间把中国建设成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而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又一个奇迹。目前,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建设都在有序推进,但实现上述目标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以“富强中国”建设为例,目前我国尚处于“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对外要沉稳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遏制与打压,对内要逐步解决政治、经济、思想、生态、社会等领域不断出现的诸多矛盾。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地发展,是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顺利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牛鼻子”。科技“是国家硬实力的核心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5],当下中国高校大力实施国内校企合作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和科技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中国高校应乘势而为,大力开展“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实施“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任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括追求卓越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率、促进科研服务协同化、加强办学国际化等诸多任务[6],目的是“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青年”[7]。中国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科学研究“犹如一支扁担,一头担着专业教学,一头担着服务社会”[8]。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在于“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都只能是空谈。未来数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必须由“辅助”转变为“支撑”,这是新时代新格局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担当和新使命,而“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高校国际高科技竞争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教师科研工作,相对忽视学生创新活动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高校‍①,目前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质性主体主要还是教师,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课题的主持人主要由高校教师担任,由学生担任主持人的应用技术研发或创新活动相对有限,且主要集中于创新竞赛和毕业实习创新活动。然而,欧美高校,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技术型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经理”(由学生担任项目或课题的主持人)的培养。青年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敢闯敢干,是最富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更新,关注世界最新产业、科技发展动态,为学生未来的科技创新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担任科研项目或课题的主持人,以此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包括技术研发、公司管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资金筹措与市场开发等能力。

(二)重视高校内部合作,相对忽视产教合作

国务院早在2017年12月就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各类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9]。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应用型高校、技术技能型高校目前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校地两张皮”“校企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人才培养活动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内,虽然学生参与的行业企业技术研发、社会调研、作品创新等科技创新活动有所增加,但仍然不占主流;同时,课堂教学主要还是以结合教材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仍然以让学生了解、熟悉生产工艺操作流程为主,学生参与技术研发的实践教学数量较少。相比之下,欧美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并着力把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等创新需求项目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截至目前,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贡献度来看,推动各地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高校的贡献度总体不高。地方高校对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理应起一定的“支撑”作用,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充其量只起“辅助”作用,与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期待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资金支持,而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等创新活动都要有经费支持;二是大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于在校内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学生在校外参加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可能增大人身安全风险。高校不应以上述原因作为掩盖自身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的借口,而应该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脱离社会培养出的人才只能是“半成品”,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视人才培养合作,相对忽视科技创新合作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的本科高校均与国外高校开展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黄淮学院与印度迈索尔大学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项目、常熟理工学院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项目等。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片面追求学生出国留学率,导致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了学习外语上;二是只注重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相对忽视了科技创新合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与苏联进行过中外合作办学,其目的是培养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引进和吸收各种先进技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我国高校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应逐步实现由“培养留学生、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培养国内急需技术人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转变。

三、法德大学的国际竞争型人才培养经验及其镜鉴

(一)法德大学独特的国际竞争型人才培养模式

法德大学(Franco-German University)是1999年由法、德两国政府共同兴建的一所应用科学大学,总部位于德国南部萨尔州首府萨尔布吕肯市。法德大学既为法、德两国培养本科生,也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双学位”与高度的国际化。法德大学的“双学位”与目前世界通行的“双学位”性质截然不同。一是强调“双语课程”,即学生必须通过法语和德语混合制课程学习;二是强调“双校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法德两个国家的“伙伴大学”接受学习,且一国学生在另一国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一年;三是强调“双国学位”,毕业生可同时获得法德两个“伙伴大学”的学位。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熟悉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也能熟悉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最新产业动态和科技前沿动态。

第二,“欧洲特色”与政府的主导性。近年来,法德大学一直致力于铸造“欧洲特色”。按照法德两国政府的最初构想,首先,通过法德大学的双学位课程教学与研发创新活动,进一步提高法德大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之成为未来欧洲联合大学的“实验室”;其次,吸引比利时、瑞典等国作为法德大学的“合作伙伴大学”;最后,通过新型欧洲联合大学,加强欧洲国家之间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第三,“研究院”与教研的项目化。法德大学的双学位课程与研发项目是一体的,都是以“项目式”为主的教研模式。从第三学期开始,双学位课程实际上是围绕一个个“应用技术研发项目”设计的双语式教学模块,属于典型的双语项目式、模块化课程。学生的双学位课堂学习过程,实际上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个科研小组围绕“项目”进行讨论、辩论,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截至2019年底,法德大学与“合作伙伴大学”已经共建了25个法德研究院(Cotutelle de Thèse)[10]。

第四,“合作伙伴”与校企的跨界性。法德大学与欧洲200余所大学及欧美数百家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法德大学的合作伙伴不仅包括欧洲众多科创板企业,也包括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法国的施耐德电气公司等跨国公司。法德大学的实践教学大部分在欧洲著名的跨国公司进行,学生实习必须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或作品创新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法德大学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国际化,代表全球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也是该校毕业生备受欧美众多跨国公司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跨文化”与较高的就业率。法德大学注重即通过双学位跨国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与其他大学相比,法德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优势: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毕业生可在法、德等国的行业企业、政府机构任职;由于学生较早介入行业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企业为避免核心技术为同行获得,故不待学生毕业就会提前录用。法德大学约有1/3的毕业生在完成学业之前就获得了工作机会,3/4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从事国际化工作[11]。

(二)经验借鉴

第一,突出重点,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高教合作。新时代,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合作对象在地域上不均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各高校与国外大学开展的本科及以上合作办学项目中,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共计288项;排名第二的是英国,共计285项;排名第三的是澳大利亚,共计157项[12];其他国家则相对较少。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我国应借鉴法德大学合作办学经验,与“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尝试建立由两国中央政府主导的双语制、双学位联合大学,以此推动双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伙伴发展,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高校科技合作。法德大学是典型的伙伴型大学,一所法德大学就把法德两国200余所“合作伙伴大学”和“成员大学”编织成网状“大学命运共同体”,更有利于实现两国高校之间的科技合作共赢。与之相比,目前我国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多以合作培养学历型人才为主,“科技研发”合作项目相对较少。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应借鉴法德大学伙伴型合作办学经验,加大中央财政对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高校之间的科技合作,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

第三,产教融合,高质量培养国际化科技竞争型人才。大国之间的博弈,主要是高层次人才和尖端科技之间的博弈。法德大学给自己的定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因此特别强调跨国企业全程参与双学位课程的修订与完善工作,特别注重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目前,我国各本科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上是中外“校校合作”,而不是中外“校企合作”,为适应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应借鉴法德大学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引导更多跨国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双语制和双学位混合课程,并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应用技术人才。

第四,项目带动,注重世界产业发展的最新应用技术。法德大学倡导“项目式”学习与研究,注重利用法德两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部‍②的定期部长会晤和法德高校一年一度的法德研究与创新合作论坛优化发展环境。上述“部长会晤”与“合作论坛”都会邀请两国知名企业的CEO参会,法德大学则利用跨国大学特殊身份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来自政府的委托项目以及来自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使学校的双学位课程和研发项目与两国产业前沿技术并辔而行。目前我国中外合作交流项目的课程内容多与最新产业技术相脱节,为适应科技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我国应借鉴法德大学项目式教学与研发一体化模式,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实战”经验的国际化竞争型人才。

四、“三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一)“三元一体”教学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我国高校培养的高端人才必须适应未来大国博弈的时代需要,必须拥有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世界最新前沿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必须摒弃目前“照本宣科”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与产业界密切合作,与国外高校尤其是“一带一路”友好国家高校密切合作,与世界高端科技接轨,以我国高校、我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培养国际科技竞争型人才,逐步实行以应用技术研发、社会调研、作品创新等创新项目为引领的项目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不但要讲解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重点介绍世界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世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世界最新技术应用发展动态;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认识到“学生到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技能锻炼是实践教学的最低层次,参与行业企业急需的应有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等创新活动是实践教学的最高层次”[13]。基于此,“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应重视“一重二主三段”教学运行机制。“一重”,即重视项目式教学,把来自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等创新项目分解转化为一个个教学项目,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完成教学项目学习任务。“二主”,即学生在技术研发等创新项目中发挥主体作用,校内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导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指导和引导,协助学生完成创新项目。“三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阶段:课前,教师通过各个学生创新项目的技术需求选择资源,布置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前期自主研究,通过在线评测了解学生存在的疑问,为课中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课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结果导向,围绕创新项目及学生的疑问开展小组研讨等教学活动,达到启发点燃、促进内化、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后,教师通过作业批改等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自测自评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二)“三元一体”科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目前,科技创新已经被提高到国家发展核心位置的高度。我国高校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瞄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技术,通过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途径,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竞争型人才。基于此,“三元一体”的高校科研模式应重视“一重二主全过程”科研培育机制。“一重”,即重视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在高校的科研上,重视应用研究并不排斥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应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和部分应用型高校的少数科技精英承担,大部分高校教师则应着力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产教融合创新。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破除“校园科研”“职称科研”的藩篱,树立主动亲近政府、亲近企业的科研观念,集中力量攻克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急缺的技术,逐渐实现由“理论研究、纵向科研为主”向“应用研究、横向科研为主”的转变。“二主”,即教师“主导”科研和学生“主体”科研,或者在“以教师为科研主体”基础上,把学生作为科研的第二主体。“全过程”,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高校应摒弃高年级学生才能参与科技活动的旧有思维,从学生入校就结合“实践周”“实践月”等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

(三)“三元一体”服务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高,但与高校对地方或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社会期盼相差甚远。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最受重视,科学研究次之,社会服务再次之。基于此,“三元一体”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应重视“一重二导三主四亲五服”运行机制。“一重”,即重视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导”,即高校应坚持以产教融合服务区域行业企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世界最新科技引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为导向。“三主”,即学生、本土教师、外籍教师是高校社会服务的三大主体。“三主体”中,大学生应成为高校社会服务的重要主体,因为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群体,而建设创新型城市和乡村振兴最终还得依靠一批又一批掌握世界科技前沿知识和技术的青年英才。本土教师、外籍教师应充分利用了解世界产业前沿知识、科技前沿知识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尽早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尤其是科技创新项目,在“实战”中培养大学生主动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四亲”,即高校应树立主动亲近政府、亲近行业、亲近企业、亲近基层的办学理念。“亲近基层”即主动亲近社区、亲近市民、亲近农村、亲近农民,高校应在创新型城市和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高校教师愈深入基层,社会服务的贡献度就愈大。“五服”,即高校应重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科技服务、智库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资源服务,“五大服务”是新时代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新要求、新使命。总之,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只有培养数以千万计主动服务社会的青年才俊,才能实现高校服务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

① 按照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三个类型。欧洲绝大多数国家把高校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两个类型。

② 法国与德国的“教育部”称谓均为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部。此外,法国有两个教育部:一个是负责基础教育的教育与体育部,一个是负责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部。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的通知[EB/OL].(2022-07-11)[2022-10-0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11/content_5700386.htm.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94.

[4] The White House.Interi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ic Guidance[EB/OL].(2021-03-03)[2022-10-‌08].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1/03/NSC-1v2.pdf.

[5] 管锦绣,谢俊.科技–工业:确证人的主体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主体性的力量[J].贵州社会科学,2019(1):10–17.

[6] 贺祖斌.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大要点[J].高校教育管理,2020(5):42–48.

[7] 侯长林.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J].贵州社会科学,2022(2):113–119.

[8] 刘海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科研工作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5(7):69–74.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22-10-1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10] 法德研究院[EB/OL].[2022-10-15].‌https://www.dfh-ufa.org/en/?noredirect=en_US.

[11] HELLMANN J.Internationalisierung des Lehramts in der Deutsch-FranzösischenHochschule[J].Romanische Studien,2016(4).

[12] 谭贞,刘海峰.我国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11–12.

[13] 刘海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29.

G642.0

A

1006–5261(2023)04–0134–07

2022-11-17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SJGLX531);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XJGLX57);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1SJGLX251Y);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JGLX075)

王春华(1980― ),女,四川眉山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郭永勤〕

猜你喜欢

大学科技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赶不走的学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学生写话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