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文学”的理论话语:形成、发展与开拓

2023-10-28张静

天中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灾害书写文学

张静

“灾害文学”的理论话语:形成、发展与开拓

张静

(防灾科技学院 生态文学与灾害文献研究所,河北 三河 065201)

“灾害文学”这一理论话语在21世纪产生,2010年以后运用越来越普遍,其定义也在研究实践中日益规范成型。2008年以后灾害文学借助于一系列的项目支持与学术平台,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在研究广度、深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灾害文学;理论话语;发展势头;开拓空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在我国,历来都具有种类繁多、频次密集、地域广泛、损失严重等特点[1]。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自然灾害的身影从未消失过,越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社会,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物质伤害和精神伤害越大,越能触发深沉的情感,形成深重的记忆,所以“灾害不可避免地成为古典文学中的重要题材”[2]。

中国古代以各种如水、旱、火、蝗、瘟疫等自然灾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蔚为大观。例如据学者研究,《诗经》中有36首诗篇涉及自然灾害,这样高的比例令人瞩目[3]。杜甫一人创作的灾害诗有70首[4],就连“以富为美”“以艳为美”的宋词中关涉自然灾害的篇目也有100余处(篇)[5],清代嘉庆年间仅《海宁州劝赈唱和诗》中的赈灾救灾诗就有1000多首[6]。在丰富创作的实践基础上,中国古代就有归纳整理灾害题材文学作品的优良传统。例如:初唐欧阳询等人编纂的《艺文类聚》中专设灾异部,其下设立旱、祈雨、蝗、螟、蟊、贼、蜮几部分,收录相关的灾害书写,其中不乏文学作品;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在“庶征典”下,设立了天变、日异、风异、地异、雨灾、丰歉等灾害类型,集中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同治年间张应昌编纂的《清诗铎》卷十四至十八专设为“灾荒”一类,分灾荒总、水灾(海啸、湖翻、江溢、河决、潮灾)、旱灾(祷雨、喜雨)、风灾、雹灾、雪灾、雷异、日食、地震、火灾、虫灾、捕蝗、伐蛟、捕虎、勘灾查户、赈饥平粜、蠲免、流民、卖儿女(卖妇)等多类收集诗歌作品,这是古代对灾害诗歌比较全面的一次分类集成尝试。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学研究,却对灾害题材的文学作品有所疏忽。何胜莉、游翠萍在《文学的灾难书写研讨会综述》中指出,长期以来学界甚至已经形成了“中国的文学艺术中似乎没有灾难的影子”、大概只有“羿射十日”能和灾害扯上点关系的看法[7]。所以中国文学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灾害作品,“长期以来却没有引起文学研究界的足够重视,更欠缺深入扎实的细致研究”[8]2。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情况也是如此,如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史研究早就硕果累累,“但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文学书写的研究长期以来却鲜有人涉足”[9]。进入21世纪以后,关于灾害与文学结合的研究风生水起,显示出强劲的学术发展势头,并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灾害文学”的理论话语逐渐清晰明朗,并逐渐成型。

一、“灾害文学”理论话语的逐步成型

“灾害文学”的概念最先由金磊提出,2000年他在《全民科学减灾呼唤“灾害文学”》中指出:“翻遍多部文学典集,发现都没有‘灾害文学’这一条目……我们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社会实际生活的变化及存在,灾害文学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10]48随后,他提出灾害文学“首先是科学文学”,还“涉及灾变、环保的优秀文学作品”,是探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11]。金磊的这一定义虽然略显狭窄却极富启发性。但21世纪的前十年,学界对以灾害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命名还是五花八门,其中主要有“苦难”“灾难”“灾害”“灾荒”“灾异”“创伤”文学等提法,还有“灾害书写”“灾难叙事”等。学者李继凯、周惠在中国知网上检索1980年至2009年相关论文的主题和关键词,发现“在使用上以苦难文学最多,灾难文学次之,灾害文学则最少”[12]。李继凯、张瑶又指出截至2020年10月23日,中国知网上以“灾害文学”为主题的论文有140余篇,以“灾难文学”为主题的论文有170余篇[13]。

随着研究的深入,2010年以后,“灾害文学”的提法越来越普遍,如谢凌江和陈伟哲《十七至十九世纪初英国灾害文学与灾难信仰探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吴知微《两宋时期灾害文学作品的研究》(《神州》2010年第12Z期)、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长城》2012年第2期)、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孙从从《魏晋南北朝灾害文学研究》(鲁东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舒安洁《从上古神话中探讨灾害文学的意识源流》(《文学教育》2016年第6期)、毕新伟《灾害文学的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31日)、张堂会《灾害文学研究的理论与范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12日)、张堂会《作为方法的“灾害文学”——百年来中国灾害文学的内涵、表征与特质》(《江海学刊》2021年第2期)、刘晓岚《我国灾害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等直接命名为“灾害文学”的研究论文纷纷面世。其中,侯英、刘宏川《灾害文学研究初探》一文较早地对灾害文学进行了界定,同时对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进行归纳整理,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唐元《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是首次对国内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探讨的综述文章;2016年出版的李朝军《宋代灾害文学研究》一书是古代灾害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更是题名为“灾害文学”的第一本研究专著,该书的出版,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灾害文学存量巨大、内蕴丰厚,灾害文学这一分支可以“与人们熟悉的其他主题(题材)文学并立而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子目”[8]334。

随后,学界逐渐摒弃了“苦难文学”“灾难文学”“灾荒文学”等提法,大量文章开始使用“灾害文学”这一理论话语开展学术研究,关于“灾害文学”的定义也在学者的研究实践中日益规范成型。早期的时候,侯英、刘宏川只是将纯粹表现灾害内容的文学作品界定为灾害文学,而不包括那些涉及灾害内容的文学作品[14]。范藻、范潇兮则认为灾害文学是“以语言艺术的方式,将人类在偶然的时间和偶然的地点遭受大自然以猛烈的方式摧毁人类文明和个体生命的经历和感悟的生活事件、生存现象和生命存在,集中起来予以呈现”,要再现灾害的“惨状”,要表现人类在灾害重创中的“迷惘心态”“忧伤情绪”和“痛定思痛的理性精神”[15]6。龙珍华则“将直接或间接涉及灾害内容的作品,均视为灾害文学作品”,并认为灾害文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涉及灾害表现”,但同时还应该重点考虑其中是否有“灾害意识”和“情感特质(如忧患意识、悲悯情怀等)”[16]。张堂会在《论新世纪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与文化功能》一文中对灾害文学的定义比较简练准确:“‘灾害文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的产物,是以表现洪水、干旱、瘟疫、地震等自然灾害现象为主要内容并能够传达出一定灾害意识的文学作品。”[17]他同时指出“灾害意识”是判断“灾害文学”的核心因素,“苦难”是灾害文学的基本底色,灾害文学“更为重要的是还兼具记录历史、反思灾难和心灵救赎等特殊功能”[18]。他的这一定义与界定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灾害文学的创作实际与近年来的研究实况。

二、灾害文学显示出强劲的学术发展势头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害文学”这一研究方向受到了各级科研项目、发表平台的支持,相继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并且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显示出强劲的学术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各级科研机构加大了对“灾害文学”领域科研基金的投入。在2009年的国家社科基金评选中,“宋代自然灾害与文学”与“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两个灾害文学相关课题的双双立项,反映了国家科研层面对灾害文学研究的重视。2012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又立项了张堂会的“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19]。2013年,夏明方的“清代灾荒纪年暨信息集成数据库建设”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19年,龙珍华的“唐代灾害诗歌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又立项了李朝军的“古代散曲灾害书写研究”。与此同时,各级科研机构也纷纷向灾害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有所倾斜,例如中国地震局在省部级项目“中国地震局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中设置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先后资助了“古代灾害诗歌写作技巧研究”“灾难电影中的神话叙事研究”“两汉儒学文献中的灾异书写研究”“中国现代生态文学研究”“清代诗歌的灾害书写研究”“1679年京畿地震救灾文献史料研究”等多个灾害文学研究项目[19],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唐元《〈白虎通义〉中灾异阐释对儒家天命观建构的作用》等。

其次,期刊界也开始为灾害文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平台。2009年创办的《鄱阳湖学刊》,是国内第一本专门刊登海内外生态学与灾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专刊。《防灾科技学院学报》从2009年开始设置了“灾害历史文化研究”和“灾害社会学研究”栏目,2010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设立了“文艺与灾害”专栏,2011年《立场》杂志设置了“灾害文学”研究专栏,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灾害文学论文。这些学术专刊和专栏的设立,不仅促进了灾害文学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学术界对灾害文学学术话语的关注。

再次,相关高校成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对灾害文学进行集中研究。2018年防灾科技学院成立了生态文学与灾害文献研究所,2020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成立了灾害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同时,相关学术研讨会也在国内多地举办,如2008年“文学的灾难书写”研讨会在成都举办,2009年又在成都召开了“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同年,兰州举办了全国抗震救灾文学研讨会,2010年“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研讨会在宜宾召开,2016年“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在云南召开,2020年“中国灾害研究七十年学术会议”在海口召开,会议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科学学界在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的理论研究包括灾害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2021年“全球史视野下的灾害、生命与日常生活会议”在南开大学召开,其中的会议议题就包括灾害文学研究。2022年,“文学与危机叙事”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这些学术活动与研究实践,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对灾害文学研究的普遍重视。在这样的学术动力推进下,灾害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此可以结合防灾科技学院的研究实践,说明近年来国内灾害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防灾科技学院作为应急管理部与中国地震局下属的一所以防灾减灾为主要科研任务的高等院校,从2008年开始大力扶持灾害文学、灾害文献、灾害信息传播、应急文化等特色研究。该校专门设立防灾减灾青年科技基金,资助“中国灾害文学研究(隋唐五代部分)”“从《全元文》看元代的灾害观”等研究项目;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支持“中国自然灾难神话的意象研究”“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文献整理与理论价值研究”等研究项目;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基金资助“对古代自然灾害诗歌采用生态批评的教学实践研究”“灾难叙事在文学与电影中的互动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发古代瘟疫书写的当代价值研究”等多个相关项目。在这样的努力下,该校的灾害文学研究项目得以走出地震系统,参与各级纵向项目的社会竞争,先后获批“中国历代灾害书写特色研究”“清代诗歌的灾害书写研究”“灾害信息传播的媒介合作研究”“鲁迅后期译作生态意识研究”“当代生态电影中的生态叙事与美学价值研究”等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自然灾害诗歌研究”“邢台洪灾舆论引导路径与我省危机应对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等获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积累,研究项目“自然灾害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研究”在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得以立项。从无到有、从校内基金到获得省部级、国家级社科基金,这条实践之路,实际上反映了国内灾害文学研究近年来的壮大过程与发展势头。

三、灾害文学的研究创获与可开拓空间

目前,于“中国知网”上以“灾害”“灾难”与“文学”“诗”“小说”“书写”等为关键词检索出来的单篇文章有400余篇。这些文章主要有如下几个研究方向。

其一是传统的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研究,主要从文学作品中钩沉灾害资料,进行灾害史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如朱杰《浅析晚明诗坛与晚明自然灾害》(《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李朝军《宋代台州灾害诗辑考》(《台州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李为《唐代的救灾制度与灾害诗》(《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马言《试论白居易灾害诗的史学价值》(《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陈纪然、王敬敏《古代诗歌的疾疫书写及其史料价值》(《学术交流》2021年第12期)等。这一研究方向是目前灾害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文学研究、史学研究、文献学研究的相关学者都积极参与,显示出灾害文学较强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其二是研究擅长写作灾害题材的作家,鉴赏解读灾害文学作品。相关研究成果有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3期)、王立、赵伟龙《论蒲松龄诗歌中的灾害描写》(《蒲松龄研究》2014年第3期)、张温卉《略论灾害灾难视域中的阿来小说》(《阿来研究》2015年第2期)、周惠《论鲁迅的“人学”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4期)、董琼《不同的讲述方式,共同的文化反思——〈余震〉与〈唐山大地震〉的共性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等。总的来说,这类研究目前成果还不算丰富,关注的作家、作品数量还不足,下一阶段需要展开对各个阶段灾害文学在数量和篇目上的全面搜集与整理。房伟、明子奇在《当代“灾害叙事”的理论反思——评张堂会的〈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中就认为“需要对属于当代自然灾害文学范畴之内的作品及研究资料进行搜集、辨别与整理,尽可能收录完整”[20]。李朝军聚焦宋代的灾害文学,成就了《宋代灾害文学研究》一书。如果再有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五代、辽金元、明清时期的灾害文学研究专著问世,那么未来学界撰写一部灾害文学通史也是有可能的,龙珍华认为将来建设这样一部灾害文学通史“对于缝合中国文学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揭示中国古代灾害历史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16]。

其三是分灾害类型、分文体对灾害文学进行研究。首先是对某一时期某种灾害类型的灾害书写进行研究,例如对唐代旱灾文学的研究,对《清诗纪事》中地震题材的研究,对清代火山地震叙事的研究等。相关论文有栾玉博《唐代旱灾诗研究》(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李朝军《论宋代的地震诗》(《井冈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等。其次是对某一时期某一文体中的灾害书写展开研究,如对小说、辞赋、诗歌等文体中的灾害书写进行研究,相关论文有伏漫戈《明代话本小说中自然灾害的书写》(《农业考古》2018年第1期)、周惠《现代小说灾害叙事类型研究》(《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潘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气象灾害书写》(《南京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王焕然《宋代辞赋的灾害书写》(《辽东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龙珍华《论唐诗中的灾害书写》(《江汉论坛》2017年第12期)等。将来灾害文学的全面研究,可以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探索,如可以灾害类型为标准进行分类研究,展开对历代地震、旱灾、洪水、火灾、饥荒、疾疫等文学的研究,或者按照文体特点形成对灾害诗歌、灾害报告文学、灾害小说、灾害记体文的研究等。

其四是灾害文学的艺术技巧研究。灾害文学归根结底是用语言将灾害现象与受灾反应符号化、审美化的结果,所以“灾害文学”研究的重点还在文学本身。以往的灾害文学研究,多是从灾害文学中提取史料,而当今的灾害文学研究,多注重灾害文学的社会意义等思想属性,而较少关注灾害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性,造成了“‘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的缺陷:即审美维度缺失”[21]。当今学界,能够从艺术技巧角度来探讨灾害文学的研究仅有李伟《〈诗经〉中灾害书写的文学特征》(《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张静《论赋法在古代灾害诗歌中的运用》(《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1期)、张静《论古代灾害诗歌的立意构思之法》(《湘潭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张堂会《历史、现实、寓言:当代文学自然灾害书写的三种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6期)等少数几篇文章。实际上,学界已经注意到许多灾害作品书写随意、形式单一、内容雷同,容易将灾害问题政治化、议论化。实际上就是一些灾害文学作品没有处理好灾害题材与文体特性、审美功能、社会功能的协调性问题。既然灾害文学写作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研究者就更应该探讨如何写好灾害文学,更需要深入挖掘灾害文学的精品之作,分析其语言特色与艺术技巧。所以,今后的灾害文学研究应当紧密围绕“灾害·作家·作品”,理性地探讨灾害文学作品的美学艺术属性,揭示其特殊的艺术创作手法、语言技法与构思手段。

其五是探讨灾害文学的思想内蕴,比如灾害文学中的灾害意识、预防思想、罪己思想、祭祀禳灾、救灾赈济思想、自然保护思想、生态思想、人性本能与理性意识等。相关研究成果有刘卫英、雷舒程《明清风灾母题的性别意识及其神秘化倾向》(《学术交流》2021年第12期)、张堂会《心灵废墟上的审美救赎——当代灾害文学创伤叙事考察》(《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张静与唐元《论古代自然灾害诗歌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清醒认识》(《农业考古》2017年第4期)等。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继续关注灾害文学的思想内蕴,还要注意提取灾害文学中优秀的生态资源。当今世界,生态批评乃是显学,而灾害文学最明显的特征是“一只脚立于文学,另一只脚立于大地”[22]43,很符合生态批评的特征。一方面,当今的生态文艺学能够为灾害文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能够帮助灾害文学研究走出理论不足的尴尬之境;另一方面,灾害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十分丰厚,尤其是古代灾害文学中保存着大量优秀的传统生态资源。2007年秋季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更是特别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方略,在此际对灾害文学进行生态批评,可以帮助现代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合理的灾害认知和心理应对,辅助当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在研究专著方面,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灾害文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张堂会的《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2017年,张堂会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了第二本专著《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填补了当代文学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23]。唐元的《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研读》也富有开拓性,书中精选了100篇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进行字词注释和作品解读,为灾害文学进入高等学校课堂提供了基础。引人注目的是,各大高校中一大批硕博论文的选题纷纷瞄准了灾害文学。例如2014年鲁东大学孙从从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灾害文学研究》、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宋丹丹硕士论文《汉魏六朝灾害赋研究》、2014年贵州师范大学高雪艳硕士论文《宋代自然灾害赋研究》、2014年安徽大学李文娟硕士论文《东汉灾害文学研究》、2015年温州大学王志愿硕士论文《开在废墟上的苦难之花——山大地震文学述评》、2015年陕西理工学院李伟硕士论文《先秦文学中的灾害书写研究》、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杨古月硕士论文《〈左传〉中的灾异研究》、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张温卉硕士论文《阿来小说中的灾害书写》、2016年吉林大学王嘉悦硕士论文《中国灾难文学及其流变》、2016年江南大学李寒硕士论文《美国后9·11小说中的灾难书写》、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束洁硕士论文《唐代自然灾害题材诗歌整理与研究》、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杜岩硕士论文《汶川地震叙事文学研究》、2019年辽宁大学姜华硕士论文《新世纪小说中的自然灾害书写研究》、2021年辽宁师范大学李迎跃硕士论文《魏晋南北朝灾疫文学研究》等。这些硕博论文成果的出现,一方面证明了灾害文学研究拥有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学术新生代的加入将会给灾害文学的研究增加更多的新生力量。

另外,灾害文学的研究最终需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而在当今教育中灾难文学的缺失,带来了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单一、危机意识弱化、生存观念淡薄等不良后果[24]。在灾害文学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之后,探索如何将其科研成果应用在人才培养中,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首先可以在中国语言文学相关学科专业的课程中增加灾害文学的专项内容。例如可以在《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的作品选读部分,选取灾害文学作品进行精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灾害文学,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在传统基础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可以设置“中国古代灾害文献概要”专章,培养学生在灾害文献领域的整理特长。其次可以面向各专业开设防灾减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古代灾害文学作品选读》《生态与灾难电影赏析》《灾害信息传播》等,带领各专业学生鉴赏优秀的灾害文学作品,关注灾害事件,热心灾害救助,为防灾减灾人才的教育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灾害文学研究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理论话语在丰富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定型,在从上至下的政策倾斜与支持下,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灾害文学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巨大的开拓空间。当今社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学界势必会愈加关注灾害文学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我们期待灾害文学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人才培养拥有更加广阔的前程。

[1] 刘朋.图片见证十年重特大自然灾害[J].中国减灾,2008(9):46–55.

[2] 唐元,张静.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J].山花,2015(10):165–166.

[3] 李瑞丰.《诗经》灾异诗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2014(6):141–144.

[4] 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J].杜甫研究学刊,2013(1):10–20.

[5] 李朝军,周敏.论宋词的灾害书写[J].文艺评论,2017(1):67–76.

[6] 朱浒.灾荒中的风雅:《海宁州劝赈唱和诗》的社会文化情境及其意涵[J].史学月刊,2015(11):76–87.

[7] 何胜莉,游翠萍.生命关怀与审美超越:文学的灾难书写研讨会综述[C]//“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9:75–81.

[8] 李朝军.宋代灾害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 尹奇岭.评张堂会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现代文学书写》[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2):188–191.

[10] 金磊,李沉.全民科学减灾呼唤“灾害文学”[J].上海市建设职工大学学报,2000(1).

[11] 金磊.新世纪文学的出路:科学文学——兼论灾害文学的创立及发展思路[J].劳动安全与健康,2000(2):47–50.

[12] 李继凯,周惠.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与灾害书写的若干思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95–101.

[13] 李继凯,张瑶.研究回顾、拓宽路径与价值重申: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灾害书写研究的若干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2–127,140.

[14] 侯英,刘宏川.灾害文学研究初探[J].时代文学,2010(2):187–189.

[15] 范藻,范潇兮.痛定思痛:灾难文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

[16] 龙珍华.试论灾害文学史的建构:以先唐灾害诗歌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70–77.

[17] 张堂会.论新世纪自然灾害文学书写与文化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2016(3):48–53.

[18] 张堂会,作为方法的“灾害文学”:百年来中国灾害文学的内涵、表征与特质[J].江海学刊,2021(2):203–210,255.

[19] 刘晓岚.我国灾害文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1(3):90–96.

[20] 房伟,明子奇.当代“灾害叙事”的理论反思:评张堂会的《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J].萍乡学院学报,2018(4):51–55,71.

[21] 黄敏.“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刍议[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35–38.

[2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 李杰俊.十年磨剑成,霜刃见光芒:评张堂会《自然灾害与当代文学书写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3):149–151.

[24] 王静博.灾难文学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缺失研究:以人教版新课标必修课本为例[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6.

I207.42

A

1006–5261(2023)04–0108–07

2022-11-22

2022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SY2022113)

张静(1982― ),女,山东威海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灾害书写文学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Unwritten 尚未书写
我们需要文学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用什么书写呢?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