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研究

2023-10-28赵富学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研经验体育教师

丰 涛,赵富学

(1.武汉体育学院科学运动与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引了前进方向。随着《纲要》的深入贯彻与落地实施,高校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推进上已初具成效[1]。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议题。然而,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总结归纳,发现当前研究主要围绕建设进程中某一具体要素展开论述,如思政资源发掘[2-3]、教师思政能力发展[4-5]等,缺乏对建设进程中各要素的系统把握,未能形成长效化的推进机制。基于此,研究聚焦资源、经验、平台、主体四大建设要素,建构“资源夯基—经验助力—平台支撑—主体引领”的分段推进逻辑,使各建设要素在明晰角色定位与职权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先进经验的互联互通、建设平台的协同联动以及建设主体的相辅相成,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

1 建立健全体育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优质的思政资源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通过建立共享通路、健全共享方法、更新共享案例和完善共享体系,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有助于夯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资源基础。

1.1 建立优质思政资源共享通路

高校在地域分布、办学定位、育人导向上具备差异性,其产出的思政资源也呈现多种样态,搜集难、交流难、共享难已成为制约体育课程思政优质资源流动的现实阻碍,如何构建资源共享通路,使各类优质资源能够得到及时归纳总结与共建共享,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议题。

以区域性协作的方式,系统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优质思政资源,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通路的首要前提。一方面,要做好分类规划。高校具有多种办学定位,在资源组构、育人导向、校本特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校可以结合各类资源的核心特征,将体育课程思政优质资源系统划分为直观式、浸润式、重构式等门类,便于后期的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做到实时更新。高校必须有意识地把控资源更新间隔,及时排除时间过长、影响过小、内容过旧的资源,保证最新、最精、最优思政资源的实时更新。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跨域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使优质思政资源能够实现线上流动与实时交互。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资源供给,在基站构建、服务开发、平台管理等方面加大对线上平台的整体投入;同时选拔信息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定时展开评测与维护,为平台提供应有的物质基础与人才保障。及时收集线上平台的信息反馈,是建立优质资源共享通路的重要环节,能够将各类资源的表现力、影响力等具现出来,预测体育课程思政的未来教研方向,帮助体育教师找准发展定位,产出更为优质的思政资源,形成体育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治的良性循环。

1.2 健全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方法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已初具成效,积累了庞大的资源基数,但如何更好地发掘资源、切入资源、运用资源,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首先,强化资源发掘方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其较为明显的“短板”。各高校应结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开展深入合作,发挥研究型高校的思政科研优势、应用型高校的思政实践优势、技术型高校的思政专业优势,联合开展以“发现问题”为主题的区域性学术讲座、在线论坛等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的问题意识,使其能够在各类情境中发掘内蕴的思政资源。其次,革新资源切入方法。“破题”是正确解读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提炼思政资源的关键环节。各高校应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设先行者,组建资源提炼研修班,形成以强带弱、以老带新的区域性互助格局,帮助体育教师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最后,深化资源运用方法。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应结合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针对体育教师的实际教研诉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区域内增设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基金、课题等,鼓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使其在教研实践中不断增长经验、习得技能,最终产出优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1.3 更新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案例

榜样的示范作用具有强大的自然渗透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同时具备不受时空束缚的显著优势[6],更新优质的体育人物共享案例,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基于此,聚焦体育杰出人物这一思政要点,厘清教学案例的组构规范,是更新优质思政资源共享案例的好方法。

体育杰出人物共享案例应具备榜样示范作用、独具代表性并拥有广泛影响力,这三大要素不仅是体育人物的价值彰显,同时也是建立共享案例的必然要求。一是聚焦引导力。例如: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们不畏艰险,只为将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广大建设者追求卓越,在疫情期间仍然保质保量地完成场馆建造工作。这些榜样人物具备积极的示范作用,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其运动热情。二是关注代表性。北京冬奥会上的中国小将苏翊鸣,创造了中国男子单板滑雪项目历史最佳成绩;任子威被誉为“冰上飞象”,两天接连斩获3 枚金牌。这些独具代表性的人物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其基于崇拜引发自觉模仿行为。三是重视影响力。在国际赛场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奋勇争先,为祖国拿下一枚枚金牌,但并非所有运动员都能出现在人民群众的视野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影响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曝光率的高低。同理,在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共享人物案例时,应精选更具社会影响力的体育杰出人物,以期发挥更为长久的示范引领作用。

1.4 完善优质思政资源共享体系

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具备鲜明的地域差异、校本特色和储量区别,其自主建设能力十分有限,但当前普遍呈现出“单兵式”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利于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区域间各高校应加强交流合作,针对其资源特色和办学定位,建构团队运行机制,规划人才准入标准,选取专业化资源共建团队所需的各层级人才,组建一支涵盖体育教研专家、思政教研专家、一线体育教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专业化建设团队,形成建设合力。同时,基于体育教研实践活动,研制更加高效的体育课程思政典型事迹资源开发工具,从形式、类别、特色等方面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事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划分,精心选择体育人物资源、体育文化资源、体育赛事资源等更具针对性的资源,进一步结合自身特色选择契合成分,进行二次资源重构,使其更加贴合自身的建设体系。

2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交流程式

独具特色的思政经验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源泉,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交流渠道的交叉铺展,兼顾优势经验共创、典型经验共享与特色经验共鉴,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交流程式,进而把优势做活做实,把典型摸透理清,把特色找准立稳,助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协调性推展。

2.1 贯通线上线下双向经验交流渠道

线下交流具有氛围浓厚、实时反馈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时空限制、组织困难等问题;线上交流具备时效性、快速性和便捷性等长处,但也存在互动有限、体验感弱等不足。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利弊关系,保障线上线下双渠道的交叉推进,是完善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交流程式的关键问题。

首先,以区域性协作的形式建构经验交流机制,能够有效纾解线下交流的现实困境。一是时空限制问题。在组织线下经验研讨会时,应结合各参会方的地理位置与实际情况,设置具备开展条件与办会实力的会场主办方,其他区域协同商定办会时间与办会地点,最大限度地辐射周边地域,以此纾解参会远、参会难等阻碍。二是物质基础问题。无论是会场布置还是议程组织,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撑,联合办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例如:通过高校协同办会,以办会数量强化办会质量;特邀专家参会,以学术影响力激发参会驱动力等,盘活线下经验交流通路。其次,线上渠道是打破时空障壁、保障经验有效流通的重要载体。一是落实线上交流工作,通过网站宣传、主题研讨和在线互动等形式,组织开展线上体育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会,同时采用微信公众号、订阅号定期发送相关推文和学习资料,避免传统线上交流的形式化倾向。二是按照经验类别、适用范围等对线上研讨的经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使各类经验更具针对性,便于后期的资源搜集与接续研讨。最后,建构涵盖地方、高校、教研共同体等多个层级的阶段性评估体系,是线上线下双向交流渠道的重要保障。一是做好月度跟踪,每月定期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推广进度汇报会,及时总结梳理推进过程中的产出成果与现实问题。二是做好季度评估,针对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价,重点关注各类经验的推广进程、应用情况和工作进展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基于评价的信息反馈确保双向交流渠道的有效运行与实时修正。

2.2 强调体育课程思政优势经验共创

优势经验是体育课程思政经验类别中能够凸显学科优势的经验类型,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等,拥有巨大的开发价值,是体育课程思政经验体系的核心组构。

传统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育空间上较为局限,一般通过文字阐述的方式施加思政影响,难以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具备更高的思政育人效度,不仅能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素材,还能在运动训练、竞赛、游戏等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道德素养、增进身体素质,在思政育人资源、渠道、手段等方面更具竞争力。对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思政优势经验的创设方向,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提炼特色、凸显专长。如在团队类型的体育活动中为学生阐释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主题口号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彰显体育将世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共渡难关的强大能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奋斗理念和大局观。虽然体育具备独到的思政育人优势,但个体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想要凸显学科思政育人效果,仍需体育教师树立共研思政的合作教研理念,通过多交流、广协作和共发展,将传统的职业混杂式协作转化为专业式协作。基于此,高校应针对教师不同职业阶段的不同发展特点,建立不同层次的共研思政发展共同体,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教研经验交流活动,不断剖析典型经验、充实思政底蕴,在案例交流与思维互动的实践活动中提升教研能力、充实经验底蕴,共同积累体育课程思政优势经验。

2.3 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共享

典型经验在体育课程思政经验类别中更具普适性和规范性,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大面积推广,能够为地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树立榜样,是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的主要成分。

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是抓好落实的重要方法[7]。不同区域的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通常具有地方特色与导向差异,使得典型经验的合理选择成为首要前提。首先,找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应用关键点。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应当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备普及性,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能够通过各种载体,实现区域性的范围推广与持续传播;二是具备基础性,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能够在不同层级的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实现系统化,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应当是系统的、规范的,拥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与运行框架。其次,确立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资源准入标准。结合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资源的系列特征,能够确立规范化的资源准入标准,进一步保障资源质量。如根据普及性特征,可以排除地方特色过重、主观要素过多的经验资源;根据基础性特征,可以排除组织难度大、实施条件难的经验资源等。最后,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的共建共享。基于资源准入标准的合理选择,各高校得以结合自身需要在资源总库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查漏补缺,在共建共享中寻求启发,进一步将契合度高的部分进行重塑,将其转化为能够推进自身发展、符合建设要求的体育课程思政典型经验资源。

2.4 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共鉴

特色经验在体育课程思政经验类别中更加凸显独特性与创新性,通常是各级各类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校本特色和专项特长等要素,不断总结凝练的经验集成,是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经验的特色凸显。

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共鉴,助推思政育人功能提质增效。首先,合力建构特色经验资源库。各高校要在明确特色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的内涵与表现特征,科学选择能够凸显地方特色的思政经验,并结合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的所属类型和应用定位,将其按照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划分,最终建构科学合理、整合有序的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资源库。其次,找准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的制约因素。高校应结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开展情况,逐层剖析其中基础薄弱或运行滞塞的部分,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与特色指标相关联的建设事项梳理清晰,找准制约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提炼、运用、转化的关键因素,为后期的共同鉴赏奠定基础。最后,在特色经验共鉴中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要支持相互评价,明确自身漏洞,挖掘经验短板,助推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的提质增效;另一方面,高校要强调共同鉴赏,对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进行客观分析与价值评定,在反复研讨和持续论证中产出高质量的体育课程思政特色经验资源。

3 深化细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导向功能

课程思政建设平台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化、细化各平台的导向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输送优质思政资源,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撑。

3.1 持续聚焦爱国主义教育

2019 年11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8]。对此,基于同域院校的地理优势,协同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避免沟通难、协调难、共享难等现实困境,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全面开放、合理开放。

首先,夯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创设基础。各同域院校要加强合作,结合教育诉求与地方实际,精心选取展现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光辉业绩的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和名人故居,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等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坚实基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育人资源的内容拓展。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带的育人资源外,各同域院校还应积极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和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的庆祝与纪念活动;系统整合规划名人事迹、重大历史事件、红色文化等资源,基于线上传播渠道不断强化其影响力和推广度。最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共享。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但参观基数的增加无疑会加剧管理负担,这就要求各同域院校做好组织管理工作,组建一支专业化的讲解队伍,提炼富有教育意义的展出内容,撰写详细生动的讲解材料,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聚焦青少年,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发挥育人实效。

3.2 深度发掘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法宝,同时也是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基于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切身实践,中华体育精神在紧密围绕“二十四字”内涵的基础上,逐渐拓展为更加多元的精神体系。如何发掘好、运用好中华体育精神,提炼其蕴含的思政素材与育人理念,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一环。

首先,要发掘好中华体育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界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等,正是这些体育工作者的接续努力,才造就了当前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已有的体育精神大多是从某个代表性的运动项目、重大体育事件中凝练而成,在杰出体育人物精神的发掘上较为缺失。对此,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应着眼于杰出体育人物的视角,归纳整理我国杰出体育人物展现的精神品质,完善中华体育精神的整体结构。其次,要运用好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厚内涵与时代意蕴使其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往往需要更多程序,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办学特色与育人规划,选取最为契合的精神类别,在此基础上归纳该精神延伸的各种故事、事迹,生成典型教学案例,强化中华体育精神的实际运用。最后,要归纳好中华体育精神。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十四字”内涵,结合中华体育精神的结构逻辑,将诸如登山精神、“志行风格”、北京冬奥精神,按照时间、类别、结构等规律进行划分,协同构建中华体育精神谱系,使中华体育精神更加完善、充实、具体,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3 同步开展奋斗人生主题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在思想、知识、能力和素养上做好充足准备[9],将自己锻造为拥有奋斗精神和幸福理念的先行者。同级院校在办学质量、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方面具有较高契合度,能够形成更为牢固的建设合力,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首先,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19 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10],就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不容乐观。各同级院校要充分认识体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作用,共同组建学校体育教研联合攻关小组,持续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资源,接续完善学校体育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其次,引导学生坚定奋斗拼搏的信念。理想信念是奋斗人生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青年大学生接续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各同级院校要充分重视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需要,避免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影响,脚踏实地地追寻自己的理想。最后,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使命感。责任使命是开展奋斗人生教育的目标导向,能够树立鲜明的奋斗旗帜。各同级院校要强化责任意识的培养工作,发掘体育人物、故事、案例的思政育人功效,引导学生在艰苦的学习、训练、竞赛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够以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为己任,发展坚实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推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3.4 稳步落实协同育人规划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树立校际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协作理念,助推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目标统一、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稳步落实校内外协同育人规划。

各级各类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必须着重考虑这些影响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实现高校间的优势互补。首先,明晰协同育人发展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有序运行需要各多元育人主体统一发展理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厘清各协作育人主体间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诉求,探寻各协作主体间的利益共同点,以此建立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合作关系。例如:普通高校可以借助一流高校的优质师资和教研设施,推进自身的师资培育和教研能力发展;而一流高校也可以借助普通高校的实习实训环境,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空间。其次,优化协同育人资源配置。优化协同育人资源的配置是保障高校间协同育人体系有效运行的首要前提。高校间协同育人资源通常涵盖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以及信息、文化、经验等无形资源,合作互助平台应重点关注人才培养体系中资源结构的整合优化,实现高校间各协同育人主体的责任、权益与利益的科学划分,完善协同育人的组织架构,对这些种类多样的资源进行结构优化组合,助推协同育人资源在高校间的科学配置与有效流通,实现协同育人资源的多向融入、优劣互补与共建共享。最后,完善协同育人实现方式。根据合作互助平台的物化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实体化合作互助平台和虚拟化合作互助平台[11]。其中,实体化合作互助平台即各协同育人主体共同成立的育人机构,能够形成较为规范和稳定的协同育人组织管理制度,发挥协同育人实效;虚拟化合作互助平台则通常指代由某个或多个主体轮流兼顾协同育人工作的平台,具有兼顾性、动态性等系列特征,能够扩大协同育人的影响范围。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两种合作互助平台的优势,将思政育人工作落实到校内教学、校外实训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实现方式。

4 积极推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所具备的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12]。基于此,通过共立教研目标、共建教研平台、共治教研体系和共享教研成果,积极推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合作教研,进一步强化其思政意识与教学能力,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引前进方向。

4.1 共立合作教研目标

思政课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全过程,发挥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13]。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进一步探寻其共同特征,助力体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间的协同联动。

2019 年8 月1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可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应基于育人目标的一致性,确立“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合作教研目标。一是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优势。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备较大优势,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覆盖。思政课要做到以知识性和学理性阐述政治性,而不是将思政课上成政治宣讲课,即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深厚的思想理论来“说服”学生,帮助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高地。二是发掘体育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影响。体育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通常是隐性的,主要通过课程中内蕴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思政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具备专业契合度高、案例可塑性强等优势,能够在学生运动锻炼和技能学习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塑造。三是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应基于协同育人的教研目标,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体育课的隐性思政育人优势,助推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思政的协同联动。

4.2 共建合作教研渠道

教育正迎来信息技术引发的改革创新新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既要重视线下交流的“直观经验通路”,也要聚焦互联网这一高效推广渠道,共同建构合作教研渠道,保障教研效度。

在通常情况下,高校会举办一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但这些活动普遍存在质量不高、频率不定等系列问题,无法保障交流质量。对此,高校间应联合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研专题组,围绕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定期开展高质量的主题讲座、集体备课和学术研讨等活动,巩固线下交流质量,使教师能够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优质经验进行有效交流与客观评鉴。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但对于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来说,更倾向于在教学思维和教学工具上向信息化靠拢。对此,高校仍需加强与校外信息技术企业的协作关系,建构规范的线上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政环境;同时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网络思政队伍,加强网络思政信息的识别与规划,助推线上优质教研成果的实时共享。

4.3 共治合作教研体系

建构合理、规范的共治体系是提升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教研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特长优势,构建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权力良性互动、权责关系明确合理的治理系统[15],通过上下联动的建设合力,实现教师间合作教研质量的同督同测。一是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力。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建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规范共治体系的运行框架,明晰共治体系的建设方向,并为下级院系和教务相关部门提供基本的督导向度。二是关注院系部门的监督力。各院系部门应依据高校党委的方向指引,将共治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基于高校党委设置的基本督导向度,建立健全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间合作教研的评价体系,发挥院系部门的监督力,实现及时督导、持续评测。三是确立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的专业发展观。思政教师和体育专业教师不仅是接受监督和评价的单一受体,同时也是共治体系的建设主体之一,要有意识地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提升合作教研质量,以不断学习反思的理念检视自身,摒弃落后的孤立思维,以开阔的心胸倾听他人的想法,做到善于倾听、敢于接纳,在交流互动中持续提升合作教研质量。

4.4 共享合作教研成果

课堂教学实践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必备基础,科研成果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基于此,以树立协同发展理念为基础,以组建教研共同体为支撑,助力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教研成果的有效共享。

教师的发展普遍有主次之分,通常将自身精力集中于某一方向进行深度开发,如有的教师擅长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有的教师擅长科研,能够通过调研、实验等方式,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若要将教师的特长优势发挥最大化,就需要让教师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与协同发展的长远性。对此,高校应积极地组织各类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评比、集体备课等活动,让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特长与不足,引导二者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在思维碰撞与教研反思中提升自我。当前,高校中已有各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如教研室、教学团队、课题组等,但这些组织的建构多以自上而下的态势存在。如为了攻关某个一流课程的申报,从各类教研体系中临时抽调成员组建一支“攻坚队”;受限于上级的组织安排,多以被动的形式开展合作教研,在自主性缺失的情况下,其教研质量自然有待提升。基于此,高校应鼓励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建构自下而上的新型教研共同体,从教师自身发展诉求出发,结合具有普遍性的教研难题或发展导向,自适应地选拔成员、开展教研,进一步激发其主动性以提升教研质量。鉴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惠关系,以及协同发展理念与新型教研共同体的坚实支撑,使教学型教师能够基于实践提供真实数据和教学经验,科研型教师可以结合数据与经验反哺新的教学方法、理念等,进而有效推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合作教研成果的共建共享,形成教研相长的发展态势。

5 结语

全面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分段推进,能够统筹区域建设合力,同步构建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开拓先进经验交流通路、深化建设平台导向功能并推进跨学科的体育课程思政合作教研,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教研能力的协同共进,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化与高质量发展。然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仍需进一步深挖各建设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其协调发展的逻辑机理,以此不断完善建设要素并优化推进模式。

猜你喜欢

教研经验体育教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