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策略的探索

2023-10-26林武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量感生活化教学策略

林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当前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学生所需要拥有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知数学知识.基于此,文章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谈一谈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的策略.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生活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SZJ211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什么是量感?从名字上理解:量,指的是长短、大小、轻重、快慢、多少,可以是数量、重量、时间等;量感,就是对这些量的感知.学生如果拥有丰富且敏感的量感,那么对于数字或数学知识也会有更深刻地认知.这样一来,无论是在探索新知还是在创新实践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这也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的原因所在.量感的培育,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下功夫.

一、结合生活经验,培育学生量感

(一)从生活经验着手增强表象感知

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尚不丰富,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并不容易对各种量产生具体的认知.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途径来帮助学生增强表象认知.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每一个人都处在生活中,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方面着手,挖掘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将这些经验进行整合,呈现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增强对事物表象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学生形成量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唤醒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本和练习本,摸一摸这两个物体的封面,然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经过操作,学生发现课本的封面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枚硬币,一个一元硬币和一个一角硬币,再次摸一摸这两个硬币谁大谁小,操作之后得到结果,一元硬币的表面大,一角硬币的表面小.接着,教师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教师也伸出自己的手,提问学生:你的手掌大还是我的手掌大?经过这三次对比,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从而对面积的大小有了初步感觉.教师就此总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组大小不一样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谁大谁小.经过比较,学生可以知道图形也分大小,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有了这些表象认知,学生理解了面积的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教师结合一些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或经验来辅助教学,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够降低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难度,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象认知,为培养学生的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从生活经验着手建立参照感受

量感是对各种量的感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主观层面的感受.正因为是主观层面的感受,要想有精准的量感,就必须有客观的参照.主观感受和客观参照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对量的感知有更准的把握.如何建立客观参照呢?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参照物为标准,寻找量感,培养量感.众所周知,很多数学知识都在生活中有多种应用,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先抛出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或案例,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客观的参照体系,然后再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中建立量感,让量感从一种虚无缥缈的感知变成参照推理.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量感的准确度,同时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强的应用意识,在生活中认识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实物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课堂上,教师先利用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怎样知道一些物品的重量呢?有学生回答看物品包装袋上的标识.教师继续追问:有些散装的物品没有重量标识,比如说一颗苹果、一个鸡蛋、一个螺丝钉等.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秤以及重量单位千克.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1千克有多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台秤来称一称两袋盐的重量,经过称重,学生发现两袋盐的重量正好是1千克.接着,教师让学生都将两袋盐都放在一只手中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1千克这个量有了准确认知.接着,教师继续带领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一角硬币,并向学生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小组利用天平称重一角硬币的重量,一枚一角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而学生把一角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就对1克的重量有了清晰感知.

很多量都可以以生活中的物品为参照物,除了重量之外,时间的快慢、物体的长度、容器的容量等,都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

二、组织实践操作,强化学生量感

(一)设计游戏,在快乐中形成量感

学生的量感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去积累.教师不能为了培养量感而去培养量感,要在自然而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量感.众所周知,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状态如果用在学习上,那么必然能够有丰硕的收获.因此,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游戏活动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量感,强化量感.在设计游戏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进去,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目标,才能够不失游戏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负数”时,为了让学生对负数和正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在课上设计了一个“比比谁先到”的小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准备一张A4纸,两人结为一个小组,分别在A4纸上画出一条线段,并在这条线段上标点,将线段分成15个小段.另外还需要准备一些带有数字的小卡片,这些数字有负数,也有普通的自然数.两人分别用不同的形状代表自己前进的步伐.游戏开始,石头剪刀布,赢的人先抽卡片,抽到的卡片若是正数,则向前走对应的步数.若抽到的是 0,则原地不动,若抽到负數,就要后退对应的步数.两个人轮流抽卡片,比一比二人谁先从线段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先到达的人即为胜利者.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在课堂上参与游戏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有了快乐的心情,就有了积极的状态去学习.所以,在培育学生的量感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形成量感,逐步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组织实践,在操作中强化量感

量感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各种量主动感知和感受,更要注重鼓励学生对量进行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践探究的.在参与实践时,小学生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在这样的状态下,必然能够探索到数学知识的真谛,自然也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量感.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时,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等,这是培养量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火龙果和一个苹果,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两个水果哪个更大呢?火龙果和水果形状不同,但是大小很接近,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两个水果哪个更大.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最终确定了实验的方案:用两个同样大小的量杯,量杯里面装同样多的水,分别将火龙果和苹果放进去,哪一个量杯的水面上升得更高,那个杯子里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就大.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这一实验,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水果放入量杯中,发现火龙果这边的水面更高一些.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呢?经学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火龙果所占的空间比苹果大.于是教师就此总结:火龙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火龙果的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通过这个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明白了体积的概念.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物体的感知尤为敏感.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最好的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课上教师要把握好实践的难度和时间,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三、创设学习情境,满足量感需求

(一)通过情境让量感变得“可视化”

量感归根结底是一种感知和感受的能力,要想拥有这种能力,前提就是去感受、去感知.然而,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感知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让量感变得可视化.简单来说,当学生对某些量的感知并不清晰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多媒体呈现等方式让学生的感知变得清晰可视.这样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某种量产生认知,与此同时,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面积单位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首先,在学习的是平方厘米这一单位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将这个正方形剪下来,并告诉学生,这就是1平方厘米面积的大小,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教师让学生观察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此时,学生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并不丰富,于是教师举出几个学生所熟悉的例子:一个手指甲盖、一颗扣子、电脑开机键、门上的锁孔等,这些物体的面积大约都是1平方厘米.通过回忆这几个物体,学生感知到了原来1平方厘米就是这样的大小.其次,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教师可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画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剪下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这时教师没有主动举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回忆一下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和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类似.学生想到很多,比如手掌、粉笔盒的一面、插座、墙上的开关等.最后,教师又用同样的方式带学生认识了平方米.在具体的情境下,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准确的量感.

创设情境的作用有很多,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营造出乐学的氛围,最重要的是情境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功能.像前面文章所提到的用生活中的物体来举例,是一种最简单的创设情境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量的感知.

(二)通过情境培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

培育学生量感的策略有很多,但是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策略,都绕不过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學生对学习能够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策略去培养量感,就是锦上添花.所以,在培育学生量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也是一直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量感的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对量感的兴趣.一方面,情境教学法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性和探索欲也会提升.另一方面,很多情境都非常有趣,小学生好奇心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也会更加主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借助“分月饼”来创设情境: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平均被分成4块的月饼,提问学生: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单位“1”,“1”可以表示许多事物,这4块月饼能够用“1”来表示吗?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大家一眼看起来就是1?学生一致认为把这4块月饼拼在一起,就是一整个月饼.其次,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如果把4块月饼看作单位“1”,那么就相当于把一整个月饼分为了4份,每一块都是其中的四分之一.在这之后,教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几组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屏幕上的这些图片是否能够看作单位“1”.经此练习后,学生有了很多发现,如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1份、2份、3份、4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最后,教师结合这一情境向学生揭示了分数的意义,学生对分数也有了清晰的认知.

单纯学习理论知识,趣味性低,学生的积极性差,学习的效率也不高.无论是任何学科的教学,任何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有了主动性,后续的教学才更容易开展.

总的来说,量感的培育应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选择哪一种策略去培养学生的量感,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刻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情.

【参考文献】

[1]李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的思考与实践[J].理科爱好者,2022(05):223-225.

[2]黄惠真.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6):94-96.

[3]郑雪凤.让量感自然生长———小学阶段度量单位教学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0):54-57.

[4]居志成.“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探索[J].小学生(中旬刊),2022(12):112-114.

[5]段修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J].教育艺术,2022(11):18.

猜你喜欢

量感生活化教学策略
具身操作体验,感悟度量本质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兼收并蓄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