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工交叉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6白亮亮瞿良华万逸豪王婉妮周金华钱海生
白亮亮,瞿良华,朱 健,万逸豪,王婉妮,周金华,钱海生
(安徽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本科生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一种给学生配备导师,由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人才培养的制度[1],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也在之后陆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2005年,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3]此后,国内各高校分别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4],对我国本科教育提出了坚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要求,本科生导师制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此背景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1 本科生导师制对医工交叉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传统的医学、工学专业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2019年,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为促进学科发展和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诸多院校开始探索医工交叉本科生培养之路。而其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医工交叉科专业学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医工交叉本科专业立足于医学与工学的创新性交融,对传统医科、工科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需要对专业的传统理念、内容、标准和方法技术进行更新改造。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解决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短暂的实习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4]。第二,高校在医工交叉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如医工理论结合较为薄弱、多学科交叉联合指导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医工交叉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从医学中寻找问题、从工程学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能有效培养学生从治疗为主到参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具备沟通医学问题与解决工科问题的能力,全覆盖到“新医科”与“新工科”的各个领域。
2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自2020年秋季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适合的医工交叉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建设与发展模式,表1为2022级本科生导师分布情况。
表1 2022级本科生导师分布情况
2.1 做好前期准备,完善制度建设
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制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并在其中囊括本科生导师的资格认定、选择条件、管理及考核、奖励机制等内容,引导导师群体立德树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完成专业培养目标[5]。同时,要实现对学生的全覆盖,每位学生需至少选择一位导师,并进入导师团队开展学习实践。
2.2 精心组织实施,师生双向选择
在组织实施方面,首先,遴选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带教意愿强的专业课教师建立导师库,编写《本科生导师简介》。其次,学生入学后召开师生见面会,一方面,向学生宣讲“导师制”的意义、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导师代表的“科普式讲座”,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解专业的历史沿革、未来发展、导师的研究方向及阶段性成果[6-7]。第三,通过院系网站介绍、印制发放手册等途径,向学生公布导师简介,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组建“本科生导师—学生团队”。为保证带教效果,原则上每位导师每年新带本科生不超过4名,所带学生总数不超过10名。
2.3 加强过程管理,抓好师生考核
在过程管理上,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团队各项活动,定期汇报学习和科研进展,认真填写《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手册》,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导师每个月一次以上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电话会议、实践操作等形式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加一项学科专业竞赛(以安徽省教育厅公布的大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目录为准)。
在考核制度上,对导师的考核包括学生评议、《学生手册》(工作量)、指导工作业绩(竞赛及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每年年末对一定比例的优秀本科生导师进行表彰。对学生的考核包括活动参与程度、学习成效、导师评议、学院工作小组考评、学生组内互评等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考核优秀比例,并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
同时,考虑到个体差异,设计了“退出机制”,即不适应导师制的本科生,可经本人书面申请退出;不服从导师管理的本科生“一次警告、二次淘汰”。自愿退出和淘汰出导师制的学生,对个人学业无不良影响。
3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成效分析
为检验实践效果,从年级间横向比较和年级内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设计了量表,组织学生统一填写,总共发放量表283份,其中对照组2019级发放140份,实验组2020级发放143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表2 两个组别的比较情况[n(%)]
3.1 对照组和实验组横向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2),结果表明,对照组2019级和实验组2020级学生在与授课老师、学长学姐、同班同学的沟通频率,每周去实验室的次数,学习主要场所,参与学科竞赛次数,计算机省二通过情况,导师制开展认知情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2020级学生更乐意与授课老师交流、参加学科竞赛,更支持本科生导师制的持续开展。
3.2 实验组组内对照比较
3.2.1 不同性别学生的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3),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每周去实验室次数、学习主要场所、考试不及格及计算机省二通过情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女生学习态度及效果整体优于男生。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的比较情况[n(%)]
3.2.2 不同专业学生的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4),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次数、计算机省二通过情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学科竞赛参与较为积极。
表4 不同专业学生的比较情况[n(%)]
3.2.3 不同认知学生的比较
经卡方检验(表5),结果表明,对导师制的开展,不同认知学生在与学长学姐沟通频率,以及导师制在对其学习成绩、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生活、心理方面的帮助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有必要开展的学生更容易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获得帮助。
表5 对导师制不同认知学生的比较情况[n(%)]
经上述研究分析,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有益效果,参与其中的学生对其认可度更高,在学习、生活、心理、创新创业等方面都能获取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相比对照组,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更为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也较高,整体变化和进步显著。
4 本科生导师制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笔者所在院系在医工交叉专业学生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两年多来,探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良好的实践成效,有效践行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学院近两年入职的专业课教师全部报名成为本科生导师,遴选通过的本科生导师占全院教师人数67.8%。学院建立了“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的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第二课堂思政教育、进入专业课课堂、参与实践环节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学院管理层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行政人员提供后勤保障,真正践行了全员育人的理念。
高校应以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工程师人才为目标,将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8]。笔者所在院系从入学之初的适应性引导、生活指导,到专业思想和习惯养成教育,再逐步提高到独立思考和专业方向的指导,让本科生导师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在该制度的培育下,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幅提高。2021年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共208人次。相比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前,获奖学生数量增长37%,获奖人次增长131%,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2项。
高校应把专业知识深厚、学者气息浓厚的专业课教师纳入导师队伍,在本科生导师制框架内对学生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主观性教育的痕迹,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教育成效更加显著[9]。本科生导师群体在对学生的指导中融入人生规划引导、专业学习引导、创新创业引导、遵章守纪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0]。同时,强化教学环节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有助于践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
5 结语
笔者所在院系自2020年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在完善制度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管理、对比实践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从近两年的实践效果看,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应用与创新型医工交叉人才的培养。当然,这一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将本科生导师制与课程思政融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改进。笔者认为,开设医工交叉专业本科课程的高校都应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实现途径,致力于培养专业特色鲜明的医工交叉本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