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硬化患者凝血4 项与D2 聚体的检测分析

2023-10-26尹明月许觉彬季沈杰

系统医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纤溶肝功能

尹明月,许觉彬,季沈杰

启东市人民医院/启东肝癌防治研究所/南通大学附属启东医院检验科,江苏启东 226200

肝硬化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肝病有关,该疾病发作初期患者会出现一些无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发展至中晚期后可进一步引发腹水、出血、循序障碍等多种症状[1]。临床研究指出,肝脏是合成各种凝血、纤溶因子及其抑制物的主要器官,因此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功能与肝脏功能关系紧密,肝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节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而发生肝硬化后肝脏功能受损会抑制凝血因子合成,导致纤溶机制异常,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受此影响随着机体大量消耗凝血因子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2]。因此,可通过检测凝血4 项、D2 聚体(d-dimer, D-D)等凝血指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诊治,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情况[3]。基于此,为进一步了解凝血4 项、D-D 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本文选取2022 年1—10 月启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 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50 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组,年龄42~89 岁,平均(68.05±9.94)岁;男26例,女24 例;Child-Pugh 分级:A 级13 例,B 级20例,C 级17 例;体质指数:19~29 kg/m2,平均(24.05±1.17)kg/m2。另以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 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39~81 岁,平均(66.92±10.38)岁;男28 例,女22 例;体质指数:19~26 kg/m2,平均(23.82±1.26)kg/m2。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次研究(伦理批号:20200908)。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研究组均诊断为肝硬化[4];②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癌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④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人员均于检查当天清晨采集3 mL 空腹静脉血送检,离心处理10 min(4 000 r/min)后取上层血浆,使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CA-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在1 h 内完成所有操作。

1.4 观察指标

以凝固法测定凝血4 项: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以免疫法测定D-D。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

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TT、PT、APTT 均更长,D-D 水平更高,FIB 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s)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s)

?

2.2 研究组不同Child-Pugh 分级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

相比于A 级患者,B 级、C 级患者TT、PT、APTT均更长,D-D 水平均更高,FIB 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 级患者,C 级患者TT、PT、APTT 均更长,D-D 水平均更高,FIB 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不同Child-Pugh 分级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s)

表2 研究组不同Child-Pugh 分级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比较(±s)

注:与C 级比较,*P<0.05;与B 级比较,△P<0.05。

?

3 讨论

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是引发肝硬化的常见病因,该疾病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受此影响可能使机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血小板数量随着病情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减少的特点,同时血小板结构出现异常,其功能难以正常发挥;②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和影响,受此影响凝血因子逐渐减少;③阻碍肝素酶正常合成,降低肝素灭活能力,同时血浆肝素水平出现异常升高现象;④类肝素抗凝物质大量出现在血循环中。以上变化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可延长机体凝血时间,增加出血风险[5]。临床研究指出,血浆内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水平异常升高会导致TT延长,而外源性凝血因子水平、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则分别与PT、APTT 存在密切联系,因此通过检测以上指标可对肝功能损伤程度进行有效评估[6-7]。另外,肝脏也是合成与分泌FIB 的主要器官,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损伤会导致该物质水平明显降低,能够较为敏感地反映机体凝血功能情况。肝硬化发生后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恶化,会导致肝功能损伤日益趋于严重,从而影响和阻碍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受此影响机体长期处于低凝状态会增加出血发生风险[8]。在本研究中,研究组TT、PT、APTT、FIB 分别为(22.16±3.02)s、(15.49±2.52)s、(41.83±4.12)s、(2.10±0.54)g/L,与对照组的(17.30±2.24)s、(10.68±2.14)s、(28.03±3.65)s、(2.71±0.67)g/L 相比,TT、PT、APTT 明显延长,FIB 水平更低(P<0.05),提示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存在明显异常。闫永[9]的研究显示肝硬化组TT、PT、APTT 分别为(22.35±3.06)、(23.55±35.12)、(50.28±4.17)s,与健康对照组的(13.34±3.16)、(13.19±2.00)s、(13.56±2.37)s 相比明显延长(P<0.05);肝硬化组FIB 水平为(1.97±0.59)g/L,与健康对照组的(2.96±0.26)g/L 相比明显更低(P<0.05),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合。同时,本研究发现Child-Pugh A、B、C 级TT、PT、APTT 呈现出不断延长的特点,且FIB 水平呈现出逐渐下降的特点,不同Child-Pugh 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越严重,凝血功能异常越明显。

D-D 能够较为敏感地反映机体高凝状态,并且其水平也与继发性纤溶亢进存在密切联系[10]。临床研究指出,凝血发生时凝血酶会水解合成FIB,并释放纤维蛋白肽A、B,其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11-12]。当纤溶酶被激活时,纤溶酶原激动抑制物能够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同时α2-纤溶酶抑制物也能够对其进行抑制,但发生肝硬化后会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从而减少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再加上肝硬化引起的肝功能损伤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α2-纤溶酶抑制物合成,进而导致纤溶酶活性相对增强,受此影响会不断降低FIB 水平,与此同时D-D 水平则会明显升高,最终使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大幅增加[13-14]。在本研究中,研究组D-D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hild-PughA、B、C 级D-D 水平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不同Child-Pugh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D 水平能够有效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伤情况与凝血功能情况,临床上可利用该指标评估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15]。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凝血4 项与D-D 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均发生异常变化,且其变化情况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关系密切。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纤溶肝功能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131碘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肝功能损害48例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