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的思考
——以陇南市为例

2023-10-26杜元宏姚鹏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7期
关键词:陇南美丽农民

杜元宏,姚鹏飞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陇南742500;2.成县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甘肃 陇南742500)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独特,走全民城镇化道路困难重重,乡村振兴战略是一条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是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总目标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初具特色的陇南模式。其中部分模式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以陇南市为例,分析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反思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不足,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期的路径进行思考,对推动陇南市及其他地区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1 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沉积深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大力提升农村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文明建设和乡村综合治理、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点。

1.1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初绽生态宜居成效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乡村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的优美与舒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2]。以陇南成县纸坊镇为例,大部分村庄路面硬化、自来水、电网、互联网、村级小学已全覆盖,部分村级卫生室、生活小超市、休闲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也已建设,危房改造稳步推进,村村通往县城的客用车辆正在建设中,部分村庄建有垃圾处理场(池),厕所革命正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工作如火如荼。部分村已从“建设”阶段进入了“美化”阶段,加之固有的天然绿化,已初绽生态宜居成效。

1.2 农民创业方式多样,初具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陇南市通过创新“电商带动模式”“生态联动模式”“文化传承模式”等模式[3],培育了各种乡村产业,促进和拓宽了农民创业、增收渠道。各级政府成立了电子商务中心,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电子商务学院,为全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培养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大批懂技术、能开店、会经营的技能型电商人才。陇南市文县、成县、武都区等通过支持农民个体、农业合作社、龙头带动企业发展和政府主导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式,大力开发农特产品,将陇南特色产品和陇南文化推向了全国;陇南市康县、徽县、西和县、文县等通过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挖掘古迹、遗址、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古巷、古牌坊、民间传说、少数民族习俗以及工业、农业文化遗产等,大力培育开发乡村旅游业,打造功能齐全的乡村休闲旅游,为古朴的村庄增添活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动态绿水青山画卷,让美丽乡村走出陇南、享誉全国,使更多的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

1.3 乡村文化振兴深入人心,初显乡风文明态势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中华文明的载体[4],文化振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动力和保障,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陇南市康县长坝镇花桥村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革新、环境综合整治等,让乡村实现外在美。通过加强基础党组织建设、建设文化广场和文化墙、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新时代乡村公约、建立乡村图书室、挖掘红色文化、开展系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美丽乡村占据了文化主阵地,让乡村内在美得到突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振兴深入人心,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乡风民俗的陋习陈规逐渐被革除,广大村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已逐步形成,农民新时代的精神美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初现乡风文明态势。

2 对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反思

2.1 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功能不全

很多村庄出现了道路在房前屋后“蜿蜒”、狭窄难通过、无处会车和农产品销售无处泊车等问题;硬化路面建在自来水管道上,自来水时有时无,难维修;广场修成一块硬化地,无主题、无配套休闲娱乐设施,成为农民建筑材料堆放地;电网“缠”在村民集聚区;乡村卫生室不能诊治病人或建在村外、甚至建在镇子上;小超市功能不全,油盐酱醋需镇上买;村内无快递代办点,快递寄、取在县城或镇上;乡村教育资源闲置,小孩从幼儿园阶段就需家长在镇子或县城陪读;村内屋舍建设随意化、无规划、无主题,更有侵占公共用地现象;公共设施管理不到位,随意损坏;垃圾场(池)长期无人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卫生综合整治仅靠突击打扫等突出问题。总之,基础设施功能、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全、文化不彰显、管理不到位现象很普遍。

2.2 产业支撑不足,农民增收缓慢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较大,农村人口对市场机遇的分析和把握匮乏准确性,政府主导的产业过于单一和盲目,致使农村产业支撑不足。经过精准扶贫和脱贫摘帽工作,“两不愁三保障”已在农村全面落实,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广大农民需要过上富裕生活的愿望更为迫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和水平不断升级,支出口径也逐步增大,而农民增收缓慢,在农村产业支撑不足、难以发家致富的情况下,绝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农村人才严重外流。陇南市虽然在种植、养殖、农特产品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农民合作社,产、供、销一体化的优秀企业,但从整体来看,量和面依然都很小,普惠性不大。其一,能带动区域农民普遍增收、拉动区域主打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太少。其二,农民合作社在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的作用并不强劲,需要政府不断用资金扶持的需求却越来越大。其三,在发展特色产业甚至美丽乡村建设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并未参与进来,就地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未调动起来。部分农民更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形成了“上热下冷”的局面。

2.3 区域发展失衡,点面差距太大

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在“点”的建设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突出的成效,但在“面”的建设中,受资源和经济等限制,进度缓慢、模式单一、发展不均衡,且有两极分化严重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机械设计,忽视农民意见,未注重美丽乡村功能的充分发挥,未能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大打折扣,政绩色彩较为浓厚;另一方面,农民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低,部分不能立即受益者,甚至不配合。同时,没有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社会资本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足,仅仅采取行政动员的方式通知农民,故群众参与不足。

3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期的路径

3.1 以产业发展为主导,激发农民家乡创业热情

首先,应鼓励农村土地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情况下的合理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陇南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还很缓慢,能进行规模种植的农民大户还很有限。不让土地闲置,在农业大户的带动下,发展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户个体根据自身需求,自愿加入各种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升级,掀起新一轮农村创业热潮,确实是不乏之举。在市场主导下,让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真正成为农村产业与市场的桥梁,带动农民创业增收,而不是靠国家“三农”扶持资金的扶持。

其次,多元产业并存,是产业发展的优化选择。近年来,政府确实培育了不少良好的产业,但在“一村一品牌、一乡一产业”等单一模式下,市场风险无法分摊、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下。遇到市场低迷,农民利益受到损失后,伤了农民感情、打击了农民积极性,便会出现“鸡蛋掉价急忙杀鸡”的现象,自此,一个产业就此结束。若发展多元产业,可大大分摊市场风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若能抓住市场上扬机遇,还可就地做大做强。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深挖特色产业、传统产业,遍地开发农产品,还可做到我有你无、你有我强的优势。

最后,深化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发展农业要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特别是涉农专业、行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专家学者将文章写在大地上,选派优秀专家切实深入农村,指导农业发展、用科学技术为美丽乡村建设撑起一片蓝天。

3.2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全面建成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3.2.1 尽快反思,补齐短板

尽快反思、弥补和完善由于规划不到位,造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健全的地方,补齐短板、盘活存量,为美丽乡村建设质的跨越做好保障。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给自己带来的实惠,激发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进来。

3.2.2 科学规划、整合现有资源

将村卫生室、小超市、乡村客用车辆停靠站等提供服务功能的设施机构,向村中心、文化广场、村委会或文化主阵地集中,切实发挥中心服务功能,严禁建在村外或镇子上,特别是将卫生室建成名副其实的卫生医疗场所。只有如此,才能让村民真正体会到小病不出村、日常生活购物不出村、出门等车不出村等宜居的便利性。

3.2.3 加强或改造服务群众的功能

目前,籽种、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还未入村,农民日常采购还需到乡镇、县城,增加了生活不便和成本;农产品销售更需要运到乡镇、县城,影响了产业发展;快递进出不了村,影响了农民网络采购和农产品销售。在政府统一规划和支持下,在村庄的中心地带筹建一处供销综合服务平台或产供销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商业化模式,服务群众,可进一步激活宜居、宜业活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3.2.4 盘活农村教育资源,解放更多生产力

村级小学(教学点)是每个村庄建设最漂亮的场所,然而也是空壳化最严重的地方。随着农村人口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提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国家教育资源向城镇的集中,村级教育场所大量闲置。究其原因是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其实质是对优质师资的追求。教育行政部门在配置师资时,一贯是将优秀的师资配置在县、乡(镇)级,或对优秀师资的奖励便是从农村学校调往乡(镇)、县城,将教育教学能力弱、年近退休和家在本村的教师就地安置在村级学校,乡村学校教师待遇、职务(职称)晋升优势并不明显,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乡村学校教育资源越来越弱,群众不再认可,空壳闲置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在镇子、县城由一名青壮年家长陪读至少8~11年(陇南市乡镇级寄宿制学校容纳生源太小是一个普遍现象)。

3.3 坚持以点带面,实现整体推进和质的跨越

3.3.1 合理进行村庄整合

美丽乡村建设“后进村”往往是人口密度小、资源不足、产业发展难、文化主体不明显、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建设资金缺口大的村庄。这些村庄首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建设投资与收益的比值,对于回报率太低的地方,合理搬迁、合并是一条优化的选择。

3.3.2 以点带面,用指标体系量化全域发展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出台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指标体系,以指标量化业绩成果,在“点”的带动下,全面推进,尽量做到均衡发展,让更多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3.3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质的跨跃

脱贫摘帽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只有补齐短板,产业主导,注重“点”“面”共进,促进内涵建设迈进才能实现质的跨跃,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繁荣富强,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正在逐步实现。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要遵循规律、科学规划、从容建设,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安全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让神州大地尽显新时代美丽乡村繁荣昌盛的景象。

猜你喜欢

陇南美丽农民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我们创造美丽
陇南记忆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圆梦陇南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