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建设分析
2023-10-26王锦波
王锦波
(大同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根据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印发的《关于做好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建设的指导意见》(晋农机服〔2022〕1号)文件精神,大同市农机中心高度重视,认真研判,宣传发动,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大同市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建设,在阳高县、云冈区开展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项目,引导和扶持试点农机合作社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探索农机合作社“全产业链”服务新业态。在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集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集约化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作业服务新体系,探索新时期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新业态,以点带面促进全市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良好效果,农机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大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扩大、质量提升、效果显现、引领增强的发展方向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大同市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建设的成效
2022 年,大同市通过遴选,确定了2 个具有一定产业优势、运作比较规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通过项目实施,各个示范点引进智慧农机装备,如厘米级差分基站、高精度航测无人机、卫星平地装备及软件系统、拖拉机自动驾驶装置及系统、精准植保无人机、精准灌溉控制装置及系统智能化、精准化设备等,同时建设完成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大数据服务站(农机社会化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包含软硬件设备的购置及应用,初步搭建起农机全产业链服务的信息化基层架构。以数字地块建设为依托,通过应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逐步建立集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集约化于一体的智慧农机作业服务体系,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智能控制和精准作业,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增产增收。建设完善农事综合服务基础设施和机具库棚,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进行多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涉农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应用技能,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故障排除实用技能等,有效提升农机人员操作技能,确保智能农机用得好、有效益,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项目实施,以点带面实现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提档升级,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向服务产业化、装备智能化、种植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
2 取得的效益
通过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试点工作的开展,试点合作社的农机化装备和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服务区域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明显提升。
2.1 经济效益分析
2.1.1 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比于传统的农业机械,智能农机具有智能安全、高效节本、多能通用等诸多优势。在耕、种、管、收、植保等环节,以智能农业装备为基础的精准农业可以做到科学决策、按需作业,实现对生产资源的节约和对土地的更好利用,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项目建设中,试点合作社智能化装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机具作业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互联网+农机作业”实现农机作业过程的智能管理,自动导航、作业状态监测、作业过程自适应调控和变量作业能力,进一步保障了大型农业装备的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的高稳定性,为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2.1.2 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例如,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可以精确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降低了水资源的成本;通过智能施肥系统,可以自动监测肥料的使用情况,优化施肥方案,降低肥料的使用成本,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据预测云冈区以百亩(1 亩=0.067 hm2,下同)为单位计算,未使用卫星平地设备前平均每亩漫灌水需要约80 t,折合时间约为3 h。每度电按0.5 元计算,3 h 共需75 kW·h,即100 亩为3 750 元。使用卫星平地设备后,每亩漫灌用水约50 t,时间约2 h,需用电为50 kW·h,计100 亩为2 500 元。百亩可节约电费1 250 元,节约水资源3 000 t。
2.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建设,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从业人员,开拓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拓宽了致富思路,增长了知识、坚定了信心,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农机实用操作及维修技能。
2.2.1 运营机制日趋规范
为确保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各试点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成员帐户,并对成员进行了培训,开展了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有的还建立了信息网络体系,逐渐向“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经营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2.2.2 辐射带动效果较好
试点的建设,创新性地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农业场景,创造了先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经营模式,加快了数字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了从传统作业模式向现代无人化农业的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了产业层次,通过在各大媒体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逐步带动了其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扩大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
2.2.3 成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成员通过参加合作社举办的各种技术技能培训,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通过培训,使农户知晓智慧农机的推广和应用可实现节本、降耗、增效,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并掌握新型农机和农机具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提高农户增收致富的本领,激发农户购买新型农机和农机具的积极性,同时让农户掌握了农机维护保养常识,增强了机具维修技能,拓宽了眼界,确保智慧农机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能安全高效地使用并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强了试点县农业产业机械化新型机具操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合作社带头人及企业负责人综合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农机化新技术示范推广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2.2.4 生态效益
通过智慧农机项目的创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草害等信息的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能及时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中心,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监管能力,更好地调控作物生产环境,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3 试点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不规范,保障机制不健全
合作社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存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利润分配不公开、不透明,责任方式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合作社成员很难做到依章办事,影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3.2 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
虽然政府加大了试点合作社金融扶持力度,但补贴十分有限,资金瓶颈仍然是制约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难点。试点合作社资金大都是来自社员的资金,农民长期以来收入低,资金积累也非常有限,合作社很难从农民的手中获得足够资金升级改造。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市场融资无法实现。合作社资信不高,符合条件的抵押、担保物缺乏,申请银行贷款非常困难,资金不足限制了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拓展、技术设备的更新,制约了合作社的正常发展和转型升级。
3.3 示范效应有待进一步扩大
示范点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功能单一、产品知名度不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合作社缺乏制度创新,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多地少、经营粗放、生产层次较低的局面。
3.4 农机人才队伍缺乏
农机操作人员短缺是当前其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明显,大部分人因农业劳动周期明显,不能实现持续收入而选择外出务工,村里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所以,从事农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与农机行业服务要求极不相配。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机已是具有各种先进科技技术的前沿产品,但农机管理领域和专业人才中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仍然占绝大多数,自己的原创比较少,创新性的人才不多,管理跟不上,运行机制、财务制度、新技术运用上滞后和脱节。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4 相关建议
4.1 加强规范化建设
为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各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示范点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逐步完善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农机合作社依法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建立会计档案,规范会计核算,公开财务报告。依法建立成员账户,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可分配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有效提高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
4.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与传统农机相比,智能农机由于研发需要结合多种智能技术,系统成本比较高,购买智能化农机设备,即使在获得农机补贴的情况下,实际每套系统成本依然需要3×104~5×104元,而整套设备更是高达十几万元。因此,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新产品补贴试点,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购置智能化高端农机的补贴标准,以提高农户购置和使用智能农机的积极性。可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入社成员培训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要制定合理的合作社的信用评级标准,金融机构可以按照市场规律,从农民合作社的信用等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等情况出发,自主选择具体的贷款对象、额度、期限和利率,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信贷服务,减轻其资金压力。
4.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示范点的成功经验,为发展合作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入社成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入社成员的整体素质。
4.4 加强农机实用人才培养
农机智能化趋势带来的必然是农业生产者生产技能的革新,熟悉操作各种无人设备、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农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是很必要的。可探索采用院校培养、带教培训、挂职培训等方式,对农机管理及专技人员进行现代农机专业知识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因人施教,使一批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将农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内容,提升从业人员作业服务、农机维修、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和在农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服务组织带头人。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优秀农业管理人才到农机合作社就业、创业,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质量。
5 结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方式和必然趋势,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建设,是新时期、新业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加大宣传,积极宣传探索和积累的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模式等,不断提高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农机作业质量、作业效率、作业精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朝着服务产业化、装备智能化、种植精准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