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情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

2023-10-26薛长莹黎青靳颖唐若琳颜君张琪张俊娥

中国护理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情关怀人文

薛长莹 黎青 靳颖 唐若琳 颜君 张琪 张俊娥

随着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在“治病”过程中更须“治人”,注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获得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1]。作为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之一,“人”是实施护理活动的根本要素,护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关怀照护,而护理人文的精神内核是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2]。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今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深刻理解护理的关怀本质[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新增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旨在以临床护理工作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4]。在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过程中更加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为未来高级护理实践人才队伍储备力量。对专硕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有利于其日后在临床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因此,本文介绍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以入学教育、在校理论学习和临床实习3个阶段为着力点开展的基于共情的专硕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开展情况,为提升我国专硕的培养质量提供有益思路与可借鉴的方法。

1 基于共情的专硕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我国自2011年将护理学列为一级学科后,护理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重心在不断改革中迅速发展[5]。2011年起,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招收专硕。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6个培养方向:造口护理、急危重症护理、糖尿病护理、肿瘤护理、康复护理以及老年慢病护理。理论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其中专业课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向独立设置。临床护理实习则是在其培养方向相关的专科科室进行轮科实训,每名专硕配备一位临床教师指导临床实习和协助开展研究课题。

共情是一种了解他人内在感受和情绪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分为先天获得的情绪共情和后天形成的认知共情[6]。研究显示,共情是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文关怀能力,还可以通过提高沟通能力和情商对其产生间接影响[7]。共情能力与医学人文精神密切相关[8],有学者认为,共情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基准性情感要求,可将医学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相结合[9],有效促进对患者的人文关怀[10-11]。由此表明,在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融入共情的理念有助于使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识别其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评估患者的各项需求,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促进优质护理的发展,真正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12-13]。

1.1 入学教育

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在此阶段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为日后的人文素养教育奠定基础。共情的核心是通过代入想象和融入体验深度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亲社会行为[14],而这与榜样教育通过榜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触发情感认同和践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联[15]。因此,在专硕入学教育期间采用多种形式的榜样教育活动唤起学生的共情意识和家国情怀,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和观念,可为后续提升护理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①优秀校友课堂:主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在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3学时)中讲授中山大学护理学院的发展历程和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在研究生党支部共建活动中邀请优秀的专硕毕业生返校与新生分享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经验体会,使学生产生共情共鸣。②与护理前辈面对面:通过学院每年一度的“走进护理”等系列品牌活动组织学生拜访我校优秀的护理前辈,例如获得中山大学“感动杏林”十大人物奖的护理教育前辈刘如琼,并邀请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成守珍等知名护理专家在新生导学活动(2学时)中讲述其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相处的难忘经历和对护理事业的执着追求,使学生在和护理前辈的交往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护理人文观和价值观。③跨时空共情传播:组织或推荐观看护理人文影片《南丁格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入殓师》《美丽心灵》《护士小葵》《中国医生》等优秀影视作品,通过换位思考和自我代入让学生站在护士、患者和家属等不同角度感受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共情体验,实现共情跨时空的感染和感召。

在新生入学阶段的榜样教育中通过现身说法和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建立起学生与榜样的共情通道和心理联结,唤起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同和感知需要,促使学生积极效仿并主动践行人文关怀行为。

1.2 在校理论学习

共情包括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其中认知共情指个体识别他人情感状态并理解他人观点,感同身受和推测观点产生原因的能力,依赖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等与高级认知相关的脑区的成熟[16]。认知共情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形成,观点采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7]。

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对共情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18],专硕毕业后绝大多数会直接进入临床护理岗位,在校系统理论学习阶段则将成为他们提升护理人文素养的重要时机。具体的培养措施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增设新课程《护理人文综合》:围绕专硕的培养目标,探索课程改革,同时深入挖掘现有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元素,春风化雨般将人文理念融入专业学习中。尽管近些年护理院校已逐渐重视对护理人文课程的建设,但对于专硕,其理论学习的课时毕竟有限,因此,如何实现专业学习和人文教育的平衡和兼容则是需要突破的瓶颈[19]。新增设的《护理人文综合》课程共1个学分、18个学时,主要包含共情护理模式及其应用、临床护理与人文关怀等内容,激发学生内在的同理情感,突出培养专硕的共情能力和人文素养,切实提高其人文关怀知识及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将人文素养融入护理理念和自身特质中,形成持久成熟的人文关怀理念。②教学中融入人文元素:“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先要明道”,利用导师培训、新教师新课试讲、研究生培养工作探讨会等多种形式引导专硕授课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在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人文元素,并明确写入教案,务求每一节课的讲授中都能润物细无声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提升人文素养,时刻注意平日的言行举止,做好学生的引路人[20-2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为了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大力推进人文教育,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授课比赛,他们在第九届和第十届中山大学教师教学竞赛取得一等奖1名和二等奖2名的佳绩。③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富含人文关怀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内化[22]。教学模式方面,通过引入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来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性,如在《高级健康评估》课程中采用标准化病人和基于多个Simon高仿真模拟人的情景模拟教学,模拟不同临床情境下的患者反应,增强临床情境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加深学生的共情体验。课程设计方面,将人文精神与护理理念紧密相连,通过对临床真实病例进行模拟、再现和演绎,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伦理、法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促使他们爱国敬业、敬畏生命,同时鼓励学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深入理解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选择与行为,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校理论学习阶段将培养认知共情和人文关怀能力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有助于专硕在临床工作中站在患者、家属等不同人群的角度进行观点采择,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和立场观点,采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工作和沟通中的问题。将患者理解为“整体的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需要认知共情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1.3 临床实习

作为共情的加工过程之一,情绪共情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感受他人的情绪,自发性地产生同步替代性情绪的能力,依赖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大脑皮层下区域[23],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动化反应[17]。

在临床实习阶段,专硕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患者和临床情景,情绪共情可以帮助学生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各种情绪感同身受,从而更自然地关爱患者,为其排忧解难,因此临床实习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①遴选并培育优秀临床教师:专硕的临床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护理技术要领,更对学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1,24],可潜移默化地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护尊重患者的理念融入临床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的共情和人文关怀能力直接关系实习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在遴选临床教师时,将其人文素养水平放在重要考量范畴,同时对临床教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其带教资格。同时,为了更好地强化临床教师带教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培育意识,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以及《护理人文综合》的课程负责人在每年11月对临床教师进行护理人文相关的培训。②实习前增设共情训练:有学者指出,共情学习依托情景的触发,大脑会将自身经验和外部情景相互对接后作出反应[25]。在专硕实习前培训中增设共情训练版块,通过临床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等形式再次强调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共情意识,增加共情知识,体验和感悟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困境,锻炼学生的共情反馈能力。③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临床实习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努力应用共情能力,了解患者和家属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了解患者各种情绪背后的故事和原因,提升其共情水平。同时,由临床教师定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沟通考核和观察考核,将结果纳入出科考核评分体系。

临床实习使得专硕可以在真实场景中体会情绪共情和人文关怀,即使没有语言沟通和相同经历,情绪共情也可以让学生与患者和家属的各种情绪同频共振,充分利用情绪共情,利于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但如果长期体验消极情绪则会使助人者的情绪加工出现问题,沉浸于此,会无法减轻消极情绪对自己的负性影响,产生共情疲劳[26-27]。研究表明,情绪共情能力较高的个体对消极情绪较为敏感,共情疲劳可使其情绪反应变得迟钝[28]。因此,临床教师在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共情疲劳情况,如有发生,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并干预。近年来,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关注积极共情(即对积极情绪的共情)的正向作用[29]。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应引导培训专硕对患者进行积极共情反馈。例如,在临床实习中细心捕捉患者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坚强感恩等积极情绪,及时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和正向反馈,并通过眼神示意、点头等非语言沟通形式表达对患者的理解和关爱,帮助患者放大积极情绪,缓解其孤独无助、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30]。

2 成效

在校的专硕学生和已经进入临床工作的专硕毕业生对于我院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学生表示“我的榜样就是成守珍主任,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多次前往一线,她的奉献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这让我对自己日后的护理工作多了一份崇敬之心,也有了努力的方向”“《护理人文综合》这门课程给我触动挺大的,老师在讲共情的时候,播放了一部讲述医院各类人内心想法的影片,让我对于共情有了新的理解,听其所听、看其所看、感其所感可能更加重要,要真正了解患者内心深处的需求”“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高级健康评估》课上的各种案例、情景和标准化病人,我们小组会一起讨论如何应对患者的不同反应,课上大家不仅交流专业知识,还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换位思考,受益挺多的”“进入临床后发现,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更是一门学问,之前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在医院实习期间,老师们都有教给我们一些观察和沟通的技巧,我也运用到了临床中”“我的临床带教老师在我实习期间真的教会了我很多和患者相处的经验,记得有一位病人因为家人不在身边而配合度不高,老师一直在帮他缓解心情,现在我在临床工作中也学习了老师的做法,发现病人很信任我,我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挺融洽的,我也想让他们在这里开心一些”。

专硕是未来高级护理实践和临床专科护理人才的后备军,近5年(2018年—2022年),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已毕业专硕共95人,就业率达100%,超过85%的毕业生选择并一直留在三级甲等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且多数已成为临床一线的护理业务骨干,在临床工作中践行护理人文精神。专硕学生对基于共情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中的榜样教育、理论课程设计和实习体验均给予了好评,同时,对于导师和临床教师的师德师风满意度也达到100%。尤其是已经进入临床工作的专硕毕业生受到该培养模式的启发,在临床中积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实践,得到了患者的配合和信任,护患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提升了护患双方的幸福感。

3 小结

本文介绍了中山大学护理学院基于共情在入学教育、在校理论学习、临床实习3个阶段采用多种人文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对专硕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模式,为改善专硕人文素养培养质量提供了有益思路与可借鉴的方法。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专业系统的人文教育和融洽、浓厚的人文氛围,将共情融入人文素养培养模式是一项新的探索,实现了护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对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构建和谐就医环境和促进患者全方位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与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地向学生渗透和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然而,人文教育的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显现,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长期有机结合需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丰富培养模式,内化人文关怀特质,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临床护理人才。

猜你喜欢

共情关怀人文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