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背景下的陕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2023-10-25周俊

体育风尚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育强国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

周俊

摘要:体育强国背景下,大学生身心健康所受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讨论热度只增不减。大学生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身心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且有较强的自尊心,情绪容易跌宕起伏。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关系,必须要充分利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才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提升。本文主要对陕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进行探讨,并阐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正反效用,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路径。

关键词:体育强国;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2ND0123。项目名称:体育强国背景下的陕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会迎来众多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需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由此蒙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原本心理承受能力就相对较弱且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误入歧途,给个人成长造成消极影响,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有必然性的。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关系极为密切,其不仅可促进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所起的效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可通过对心理的调节使得锻炼者更积极参与到运动中,此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可达到心理健康的效果[1]。尤其是体育强国目标提出之后,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加大体育锻炼力度,强化体质,以此促进身心健康,是亟需落实的工作。

1.陕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现状

现阶段,陕西省大学生主要有群体锻炼与个人项目两种锻炼形式。群体项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运动会、球类比赛等固定赛事、体育文化活动等,个人项目也就是大学生结合个人兴趣来选择想要参与的学习项目,主要基于课堂教学需求。群体项目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准备与参与群体竞赛的过程中,大学生都会相应的提升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对积极心态的培育也可达到一定的效用[2]。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群体项目对体能、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也有限定参与人数,门槛也相对较高,而个人项目激励机制、指导机制欠缺,使得很多大学生出现中途放弃的念头。所以,国家、学校、社会等都意识到体育锻炼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但还并未寻找到切实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实施该工作。

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在此情形下,大学生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而体育锻炼是极佳的疏导情绪的良药。

2.1促进大学生智力发展

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必须要有良好智力作为基础保障。通过一系列事实验证,感知与认知世界若是缺乏正常智力是无法完成的,而心理健康也需正常智力作为保障。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得大学生提升记忆力、想象力、思维活跃性,还有助于稳定情绪,拥有更加开朗的性格[3]。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对大脑开发与利用有显著作用,继而使得神经系统功能得以强化。与此同时,体育锻炼可强化呼吸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让大脑获得的养分更为充足,如此可使得大脑记忆力加强。体育锻炼会让人大脑处于兴奋的状态,也会让原本因其他事情而出现的心理絮乱得到抑制,保持神经系统的稳定,为智力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已有相关研究指出,时常都坐着而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会有较强的应激反应,而那些喜欢锻炼人,应激反应相对较弱且恢复速度也比较快,意味著体育锻炼可让应激反应有所弱化。

2.2促进大学生形成坚强意志品质

有着良好的意志品质,自然可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但是意志品质并非是短时间可以培养的,培养过程中会面对较多问题,需一步步克服这些难题。体育锻炼同样需逐步消除难题,因而对意志品质培养有着显著作用。如通过持久性的需克服生理极限的长跑、游泳等项目,有助于坚韧品质的培养;通过需跨越障碍的跳高等项目,有助于勇敢品质的培养。只由大学生坚定地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自然可高效培养意志品质。所以,体育锻炼可让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效果达到更好。

2.3促进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重心在于适应人际关系,所以人际关系失调极易使得人类出现心理病态。体育锻炼可使得人和人之间由于感情交流缺失引发的孤独感得以消除,仍不同年龄、职业的人在运动场上能够实现和谐交流,拉近人们之间的亲近感。体育锻炼总可促进人群间的交往与联络,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可克服孤僻、忘却痛苦,促进社会交往。

2.4促进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自人才培养要求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也会相应地加大学习压力,极易使其出现悲观的情绪,这些都对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体育锻炼对消极情绪的弱化作用非常显著,并有效减弱心理障碍,让大学生心理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成绩之后,个体会通过自我反馈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由此获得自我成就的体验,形成幸福感。例如,大学生制定的运动计划顺利完成后,目标达成内心即有心理满足感,形成成就感,促进心理障碍的消除。

2.5促进大学生有效调节情绪

校园竞争愈发激烈,使得大学生时常会出现紧张的情绪,体育锻炼有助于不愉快情绪的转移,让大学生摆脱烦恼的困扰。身体活动是有效激发神经中枢系统并获得愉快体验的关键途径,负荷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人体释放内啡肽,让人在运动后保持心情的舒畅。所以,体育锻炼的参与,特别是自己擅长的运动,可让人获得乐趣,陶冶情操,继而形成积极的情绪。

2.6促进大学生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强化

每个人的自我概念较为稳定的状态,可促进社会适应力提升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已有一系列的研究得出,参与体育锻炼可促使大学生提升自我概念清晰度。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得大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和全民健身理念相匹配,也有助于体育强国的建设。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正确认知自我、积极应对困难,形成坚持不懈精神也非常有利。自尊是最可体现运动给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变量,自尊心时常都被视作最为关键的测量心理好感的指标,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促进自尊的提升[4]。

2.7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可让人形成竞争意识,学会展现个人的才能。体育锻炼也可让人学会团结协作,为了相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继而取得成功。体育锻炼还可让大学生掌握为人处世的法则,即成功时需保持谦逊,见到他人成功时要懂得欣赏,大学一同获得成功时要懂得分享,该法则和健全人格法则相同。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获得有效培养,继而保持坚强开朗。在锻炼过程中懂得对自身的需求与动机进行控制,学会个人需求的延缓满足,让个性更为成熟化。

3.体育强国背景下陕西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路径

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锻炼的价值愈发凸显,如何借助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是如今陕西省各大高校都需非常重视的工作,也就是通过寻找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陕西省是教育大省之一,其拥有很多体育教育人才以及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融入体育锻炼,无疑是有必要性的,所以需要积极落实相关融合工作。

3.1构建体育锻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立体化联动模式

其一,对于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应突破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摆脱“育心”缺失的弊端,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创新,寻找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不断优化融合形式与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理念,保持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其二,把握好體育课堂的宣传作用,全面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促使大学生可主动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继而强化心理建设的能力。不可否认,大学体育课堂仅注重具体动作技能的传授、简单的运动训练,很少会提及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形式单一,教学深度不足,使得在很多大学生的内心都觉得体育课也就是为了学分,只要学分得到即可,对于体育锻炼可育身育心的作用并不了解,因而日常体育课也就是应付了事,甚至经常都旷课[5]。

其三,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借助学术报告、讲座等有趣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讲解,并传播体育锻炼常识以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引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清晰的认知,能够有意识地参与到慢跑、快走等各种体育锻炼当中。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将坏心情有效宣泄出来,特别是遇到挫折之后容易产生冲动的念头,在锻炼过程中这些念头将会迅速转移,继而降低焦虑反应,保持情绪稳定。同时,体育锻炼可促进大学生明确良好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身体、情感等进行主观层面的评价,它包含了众多的自我认知,如我是什么人,我喜欢什么等。体育锻炼还可让大学生对自身形成正确认知,在锻炼过程中可提升对自身身体的满意度,强化自信心;而体育锻炼中的竞争性,还可使得大学生认可个人的社会价值。此外,体育锻炼还可对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助力,并将意志品质通过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以及不断升华。

其四,需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起到的效用引起重视,使得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家校一同配合管理。父母给孩子产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父母在中小学阶段往往只在意孩子智育成绩,基本上不会关注孩子的体育和心理发展问题,甚至某些家长还抑制孩子的体育发展。高校有义务为家长“扫盲”,也就是让家长意识到智育成绩并不是唯一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高校可专门建立家校联合培养机制,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将大学生体质和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内容积极传送给家长,积极宣传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效用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加之要重点宣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一同引导大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并积极参与到锻炼中,从根源上预防心理健康疾病。

3.2全面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构建实体化平台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觉得,多参与体育比赛是治疗基础心理问题的极佳做法。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比赛,保持拼搏的精神及竞争意识,长期以往将会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的建设与发展,是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极佳做法。大学生普遍有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一周两次的体育课程已难以满足他们锻炼的需求,而更热衷于自由、开放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体育俱乐部不仅有着丰富的活动内容,也没有锻炼时间的限制,锻炼实效性也比课堂学习更为显著。因此,有针对性地建设体育俱乐部,设立体育文化节,不单可使得大学生锻炼需求获得满足,也可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最为关键的是促进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保障毕业之后依然可坚持锻炼,这和体育强国建设的要求相匹配[6]。

3.3规避不当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科学参与体育锻炼,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若是体育锻炼的参与不够科学,同样也会给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并给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锻炼者迷恋体育活动。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迷恋,也就是从心理层面对规律的锻炼方式形成依赖性。若是在锻炼停止之后将会陷入到焦虑、神经质、易怒等状态中,这些都是停训的症状。消极的影响也就是对运动有极强依赖性,如同精神层面依赖药物、酒精等,且无法有效摆脱。早期研究时认为此种消极状态也就是在滥用运动,典型的患者将是运动没有节制,即便受伤也不会放弃运动。另一方面,造成心理耗竭。心理耗竭指的是在运动过程中锻炼者由于长期无法消除运动应激,继而形成的心理生理反映,会给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而,若要使得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切实可发挥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就必须保障体育锻炼的合理性,否则再积极参与到锻炼中,都无法给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显著影响,且还会出现反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帮助学生合理规避消极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4.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强国背景下,体育锻炼备受重视。体育锻炼可让大学生缓解焦虑的心情,降低出现抑郁的概率,还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新时期下各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更,大学生在此背景下需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很容易丧失信心。高校可针对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门建立融合机制,在此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将体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优势进行不断整合,通过新的路径与方法的开辟,引导大学生提升体育锻炼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锻炼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提升个人意志力,将体育视作个人的爱好,而不是被动化参与体育锻炼,建立“终身体育”的生活理念,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慧杰. 南宁市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素养、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2]徐诗蕊. 上海市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育消费需要的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20.

[3]王珊,张海玲. 大学生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04):146-147.

[4]赵刚.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9,9(35):125-126+129.

[5]袁博.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电子竞技行为流畅体验的心理健康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

[6]张良. 河南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体育锻炼干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

猜你喜欢

体育强国心理健康教育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崔龙海被安排主抓“体育强国”
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