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训练法在高中体育训练中的运用
2023-10-25李小华
李小华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素质教育要求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高中体育课堂。基于此,教师要以生本理念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在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统一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兴趣展开分层教学,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分层训练;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蓬勃发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教师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时不仅重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由于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运动能力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基于生本理念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针对学生的差异展开分层教学,这可以帮助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而学生也能在分层教育理念下获得个性化能力发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获得丰富的运动经验有积极作用[1]。
1.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在新时代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除了要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外还要帮助学生减缓高中学习压力。在高中时期通过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形成自主运动的良好锻炼习惯,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差异展开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既能够提高高中体育课堂训练效果又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理论,在实施的可行性和综合影响上都具有现实意义[2]。
从可行上来说分层训练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既满足现代体育教育目标打破了传统高中体育教学局限,又符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从综合影响来说,分层训练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盲目、流水化教学流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并且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很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就在高考的压力下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训练,这导致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不足,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降低。但通过分层训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探究意识等综合素养。
体育学科和文化学科有较大的不同,体育学科以实践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高中生受到体育能力和先天身体素质的影响,每个人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强度不同,若盲目的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很有可能导致在训练中受伤。针对这一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不仅要基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设计难度适中的训练任务,还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体育优势技能。如部分学生经常参与篮球运动并身材魁梧,那么教师就要鼓励这部分学生向篮球方向进行深入发展。而对于一些身材个子较为娇小但敏捷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乒乓球田径的训练。这能够看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展开教学,可以挖掘学生的体育优势培养学生的运动热情。
2.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教育体系中,由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现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素养理念、素质教育要求导致教师要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导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大部分的体育教师都意识到体育学科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还是没能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如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的自主活动时间较多,一堂高中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在40-45分钟之间,部分体育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只有20分钟。当教师上完20分钟后就让学生参与自主活动,但部分高中生在自主活动时间要么选择回教室学习要么在操场上闲逛并没有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而部分教师也对这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師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3]。
并且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还是以统一化思想设计教学课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更多考虑的是教学大纲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先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述理论知识,随后对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就让学生展开自主训练,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完成的训练强度相同、训练内容相同。若采用这样的训练方式会降低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设计的训练难度较难对于一些不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来说完全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而且很容易增加这类学生在运动中受伤的风险。而若教师设计的训练内容较为简单,那么又难以满足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的训练需要,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获得共同成长发展还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信心。
3.分层训练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3.1基于身体素质展开分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一视同仁地展开系统化教学,而这种教学方法难以展现高效的教学成果,这会导致运动能力较强和运动水平较差的学生难以得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展开创新化、科学化的分层。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整体分层,再对学生进行精细化分层。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整体分层时要了解全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制作身体素质调查表,调查表中包含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50米跑时所需要的时间、400米跑时需要的时间、800米时跑时需要的时间、学生在完成一项运动项目时身体是否会出现不适、学生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等等内容[4]。
教师在制定调查表后让学生进行填写,通过学生所填写的调查表情况先把学生分为身体素质较差、身体素质中等、身体素质较好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等层次。然后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再次对学生进行分层,如教师要基于高中生的排球项目展开日常训练。那么教师可以把接触过排球运动的分为一组、没有接触过排球运动的分为一组,在这两组的基础上再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分层,如此可以让分层更精细化、更科学化。
对于接触过排球运动的一组,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展开基础排球训练、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可以展开技巧训练,而对于身体素质好又接触过排球运动的教师可以合理的设定专业化训练。对于没有接触过排球的一组,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先进行基础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能;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可以展开排球基础训练;而对于而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开展较高难度的排球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照顾到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而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教师所设定的训练任务,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运动信心。
3.2基于个性特征进行分层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在身体和思维的发展上相较于初中阶段来说已经较为稳定和成熟,但这一阶段的学生仍处于青春期还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特征有显著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关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基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可以把教学和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初步了解学生平时喜欢观看的体育赛事、是否对某一运动项目深入的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搜集系统,掌握学生对运动的兴趣爱好,最后基于大数据处理系统,将学生进行兴趣分层[5]。
每个学生可以填写三种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基于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可以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分为艺术审美类、竞技对抗类、耐力类。如艺术审美类的代表运动有艺术体操、花样滑冰;对抗类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排球;而耐力类的运动项目有马拉松等等。在掌握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后,则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教师再基于不同层次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相应的训练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在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层后,教师还可以把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进行结合,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分层任务时通过合作探究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3循序渐进设定科学的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是教师设计训练具体内容的方向性指标,教师只有设定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才能让整体分层教学有序展开。教师在设定训练目标时要摒弃单一的训练方式,要让学生通过趣味训练方式感受到体育活动的魅力。
以身体素质分层为例,教师基于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要先给学生制定初步的训练目标。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先构建起较好的体能,只有具备了体能才能参与具有难度且系统性的训练。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完成阶段性基础体能训练;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教师要通过体能训练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并让学生身体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还可以展开相应难度的教学。基于此教师可以把训练目标确定为:中高难度体能训练加专业运动项目训练;而对于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要以专业性针对性的运动训练为主。而对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学生(如哮喘病、先天心脏病等等),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
在设定好训练目标后,教师要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打造趣味化的训练内容。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体能游戏。如教师设计耐力跑训练,那么教师可以请学生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物品然后将物品进行交换。如A、B学生的物品交换,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同学A参加耐力跑,当学生跑出100米到200米的距离,时再让学生B参与耐力跑,只有当两个学生到达终点时的差距小于100米时才能将物品交换回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耐力跑的动力。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教师要用专业化的指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优质的体育训练空间,并引导这部分学生不断的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在训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调整,这可以为学生提高自己的层次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于身体素质高的学生,教师要设定连贯性、针对性的运动训练项目,从而让学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4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分层训练的效率,如城市马拉松活动、城市运动会、竞走活动等等。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和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竞走活动,而对于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马拉松活动。通过社会运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强度适中的体育训练活动,从而提高体育技能水平。
除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比赛活动。各班级的体育教师可以进行合作,针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展开班级联赛。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可以组织花样跳绳、50米跑等班级运动会;对于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可以组织排球对抗比赛、阳光足球比赛活动;而对于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则可以开展正规的篮球班级联赛、排球班节联赛等等。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给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训练环境,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强化巩固训练成果,并在活动中逐渐提高自己的体能,这对于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心理素质锻炼都有积极作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所展现出的体育精神素质也有所不同,如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由于不常参与体育活动因此竞技意识较弱,那么教师要通过分层性质的班级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技意识,让学生在境界中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
3.5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感受运动的乐趣从而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为了达到以上教育目标教师要以生本理念为核心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体育学习中给予学生自主主权。教师可以先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案展开训练。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方案,学生更能够坚持完成训练内容,这可以提高分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师针对身体素质较差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以下训练方案:1.每天跑400米2.每天蛙跳30个3.每天跳绳1000个;针对身体素质中等的学生制定以下训练方案:1.每天跑600米2.女生每天做平板支撑一分钟、男生做俯卧撑50个3.高抬腿100下;针对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制定以下训练方案:1.每周完成一次对抗训练2.每周完成一次1千米跑3.做俯卧撑100个。学生可以基于以上任务单独选择一个训练项目完成,若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组合完成。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感受到被教师尊重从而提高体育运动参与性。
3.6构建分层训练评价的体系
在教育改革环境下,教师想要提高分层训练的效率就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师在展开评价时不能只针对学生完成训练任务的成果,还要基于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实际运动能力、综合运动提升水平,展开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分层评价时,要以激励评价为主让学生感受自己通过分层训练所获得的进步,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运动信心。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分层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训练中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层次给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理念构建高中体育课堂,这样可以让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从而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杨玉林.浅谈分层训练法在高中体育训练中的运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8):140-142.
[2]王晨浩.分层训练法用于高中体育训练中的对策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2(03):118-120.
[3]朱由春.高中体育實施分层训练的有效方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4):109-110.
[4]张伟.浅谈分层训练法在高中体育训练中的运用[J].体育风尚,2021(10):90-91.
[5]米巧云.浅谈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1(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