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3-10-25韩坤霖
韩坤霖
摘要:本文基于“三全育人”概念和内涵,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体育課程教学、体育课程实践育人价值探析,并提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具体育人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1.全国煤炭教育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22年度课题,项目名称:“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指标体系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ZMZC2022010;2.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2年度课题,项目名称:智慧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编号:2022SZX329。
近年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在大学校园滥觞,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刻不容缓。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以煤炭能源技术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敬学明德?远志修能”校训指引下,陕能院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提高开展课程改革水平,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效能,将德育教育融入学院各门各类课程,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新路径,以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任务
通过对高校体育的目标进行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具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肩负着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促进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任务。现阶段,教育部提出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价值,发挥体育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紧密围绕高校体育教学五个方面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和目标。
2.“三全育人”内涵与外延
“三全育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从时间、空间、实践等环节将育人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通过全员育人,明确育人主体,指出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均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主体,并明确了各主体的责任;通过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实践要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从学生进入校门到大学毕业前,均需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通过全方位育人,指出育人充分协调高校全部资源、各门类课程,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通过课内外一体化、线上线下、充分利用各类育人资源与载体,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1]。“三全育人”作为一种系统协同教育理念,通过育人主体由学校扩展至家庭、社会,实现全员育人;通过全过程育人,实现学生德育培养的时间要求;通过全方位育人,从资源配置方面为协同育人做出制度保障,“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地,可为学校各部门分院、学科专业开展课程教学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的落地提供参考。
3.“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多维价值耦合
3.1“三全育人”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耦合
高校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大学生体质提升及运动习惯养成为主要课程目标。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功能进行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在其发展体质、掌握运动技术、培养运动习惯等显性基础功能外,还具有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隐性功能。“创新创业”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性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责任感、自信心、耐挫性和风险意识[2]。体育课程作为一项具有鲜明基础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户外实践类课程,对于开展德育教育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挖掘高校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通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耐挫能力的隐性功能,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运动实践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课程教学活动、赛事实践,为学生搭建新平台,在体育课程活动与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规避风险能力和耐挫折能力的提升。
3.2“三全育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耦合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职业素质、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也缺一不可。经走访调查,陕西省多数高校仅通过开设思政课程或讲座进行德育培养,未能将德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思政教育平台缺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出现教育孤岛现象,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体育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教育价值高,通过开展体育课程育人实践,将敬业精神、实践能力、风险教育与挫折教育等贯穿于体育课程教学,通过赛事活动为学生搭建赛事、活动平台,弥补德育教育实践层面缺失,在技能、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重视体育课程的隐性功能的发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全过程育人。
3.3“三全育人”与体育实践育人的耦合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价值思维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思政知识内化为德育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耐挫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实践育人体系相结合,规避教育孤岛现象,才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现实需求、发展需求以及内化需求。高校体育课程强调通过体育运动实践,促进学生体质提升,培养体育兴趣与运动习惯。因此,将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高校体育育人体系中,实现德育教育与体育育人体系充分融合,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对全校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改变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挖掘体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体育课程发展学生体质、掌握项目技能和培养体育习惯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塑造,将价值观教育、意志品质教育根植于体育课程教学实践,通过体育精神、项目文化、团队游戏与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高校也需充分注重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体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培训,开展思想政治课程与体育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完善体育教师激励机制。
4.2多渠道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
体育教师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学习,并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合作开发设计课程,通过打造双师型队伍,创新教学方法与更新教学设计,体育课程的动和思政课程的静实现高度融合[3]。在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导入、案例设计、活动组织、赛事策划等多种形式,将体育课程活动与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在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开展小组教学、同伴互评、评比展示,以期增强工作有效性,以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深化新时期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保持规律作息,强身健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渐体会自律、毅力、坚韧、顽强等拼搏奋斗的精神内涵[4]。并通过活动组织与赛事举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正确对待胜负的态度。
与此同时,为适应时代發展,教师除了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外,还要把握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针对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4.3构建合理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在体育课程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为主要评价指标,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高校应更新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传统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耐挫能力、社会责任感等评价指标,同时,避免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体狭窄、评价内容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成效为评价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课程思政理念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效性,促进教育教学活动趋于合理化[5]。
4.4以运动安全为切入点,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对学生体育课程安全进行充分重视,例如课前热身活动,运动鞋服的选择,运动器材的使用、运动场地的检查、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安全保护以及身体状态评价等,都是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契合度极高,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安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人身安全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4.5以赛事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体育中心应改变传统办赛模式,以社会化、产业化赛事为标杆,开展校园体育赛事、联赛等,打造赛事组织与服务平台,以学生作为赛事组织与赛事参与的主体,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6]。通过学生身体力行参与赛事策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外联支持及团队管理等工作,通过校园体育赛事的开展,为大学生模拟真实社会环境与实践体验,在提高学生体育参与、运动锻炼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4.6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重对学生技能目标、素养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关注,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技术练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乐观自信、谦虚谨慎的态度;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以及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与竞赛,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与耐挫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态度,提高学生耐挫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5.结束语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为当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是建设“双高”院校的必然要求。与此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应以教育部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在深入挖掘三全育人的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构建合理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以运动安全为切入点,开展安全教育;以赛事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身心健康为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游庆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2021(10):58-61.
[2]陈静.基于职业体能视角的高职土建类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1-2.
[3]孔黄生,辛琳.高职体育课实施“思政进课堂”的调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21):116-117.
[4]王庆伟 ,纪 沙.“三全育人”背景下体育融合化教学模式应用现状与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03):59.
[5]朱丽.“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05):1-4.
[6]刘经纬,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