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商科类英语教材的创客式开发及实践
——以商学导论课程教材的使用为例
2023-10-25李富军
李富军
(新疆理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100)
我国的创客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从最初的借鉴、改造、融合到中国式发展,从做中学—文化理念说—范式论的理论演进到课程教与学的落地实践,主要体现在创客空间、教学模式与课程深度融合上。创客课程在教育目的上,立足于学生获得知识基础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在学习过程上,推动学生由离身学习转为具身学习;在教学环境上,突破教室场域限制,营造基于多元场域的创客空间;在学业评价上,从分数评价转向多元学习成果评价。因此,英语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的创客课程开发也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效能。
在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对英语类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因此,依托创客式开发的跨学科教学资源,因受限于多重因素,即便是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等实践类第二课堂学习活动,也主要是为了获取第二课堂学分,实则未能达成语言学习和跨学科知识深度交叉融合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亦未见显著成效。鉴于此,本文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创客教育理念的关联性为依据[1],以新疆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的《商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Business,Jeff Madura,Edition No.4)一书为主要教材,探索创客式的商科类选修课程开发框架及教材的开发路径。
1 创客课程赋能语言学习的特征分析
1.1 创客课程概述
创客课程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认知心理学与概念重构取向(Reconceptualist approach)运动等思想影响。在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以跨学科、学科交叉为导向。在基础教育领域,自孙建锋提出创课概念之后,管雪沨结合中小学教育实践提出了创客教学法。杨现民将“创课”界定为创客课堂,属于课程范畴,有广义(创客素养为导向)和狭义(以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显著特征)之分[2]。近年来,高校创客课程进入了跨学科、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阶段,从STEM/STEAM 与创客教育融合[3]到构建智慧型学习生态系统,其课程开发历经从STEM/STEAM到网络和智能技术融合的变迁[4-5],实现从做中学到发现学习的超越[6]。
另外,创客课程的开发亦面临问题,尤其在外语教育领域,覆盖面及实践经验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且课程建设与应用跟不上时代发展[7]。尤其是跨学科、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创客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覆盖面需要扩大[8],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在课程实践上,主要集中于工程教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不但能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而且能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转化为精神产品,故应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素质进行探索。例如,温州大学依托“1+X”分布式空间平台搭建,形成“导师+企业+创客”产教融合模式;上海财经大学依托其商科、财会和金融学科优势,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实践模式等,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项目驱动的创新思维培养。
然而,由于政策、学校定位、学生学情、师资队伍等因素制约,具有普适性教育价值且以创客教育为中心重组学科知识关联结构,以提高学生多学科跨界综合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检验[9-10]。
1.2 创客课程作为语言学习资源的双重维度
1.2.1 认知过程维度
创客课程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构建的,因而会不断变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不同,即使同听一堂课,也会有不同的学习体验。然而,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互动是认知发展的源泉[11],需要通过间接性学习体验、支架、引导性参与、认知学徒制和动态性评估等方法实现知识建构。从课程实践来看,将传统课堂传播的知识点、科学方法等转变为“创造中的知识”,应以学生为本位,基于学生发展阶段、认知特点、个人经验来重组课程知识,并凸显其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结构性特征。
1.2.2 认知主体维度
创客课程的认识主体主要有三类群体:第一类是知识生产群体,他们是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各自领域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创造的知识或实物等为媒介,间接性参与创客课程认识活动。第二类是知识传播群体,也就是教师群体。他们依据教育目的对课程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和传递。第三类是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积累、思考、分辨、理解等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创客课程认识活动生成并转化知识,是创客课程认识活动的主体。但他们在创客课程活动中,具有学生、指导者、项目负责人、合作者等多重身份,不仅与其他创客课程群体进行互动,也要进行自我反思。这一过程与韩礼德等提出的语言使用者或“给予”或“需求”的角色互动关系类似[12]。这种类似于商品交换式的言语互动关系构建了学生和教师群体在学习场域中平等的关系,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因此,要将创客课程认识活动纳入整个教育体系,需要明确创客课程知识的来源问题。创客课程在学科交叉知识、语言能力学习和实践方面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但同时给教学策略的使用带来了挑战。因为,在这种共同体关系中,教师需要充分准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同时促进知识学习和语言习得,特别注重语言在专业知识领域中发挥的认知功能,以及专业知识在语言发展中发挥的能动性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将语言和学科内容融合,不断在实践中完善知识结构。创客课程实践目的是提升学生语言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2 商科类英语课程及教材的创客式开发示例
2.1 创客课程开发框架
课程对学习成果清晰预设,明确学生学习一个节点后能够做什么,即教师通过逆向设计学习活动,保证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使学生对学习成果及时跟进分析和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逆向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评价设计前置并紧随目标设计[13],故需考虑四个原则:其一,凸显重要的学习成果;其二,从创新创业成果向下预设;其三,期待每名学生都能达成目标;其四,灵活及时拓展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认识、自主学习的环境。
本研究课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把各级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明确学校、学院及专业三级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且不应有重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调整学习方式方法留有灵活处理的空间;寻求现行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对创客课程的支撑。在预设学生可达成的学习成果前,调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统筹,做到教学目标、学习环境、课程创新实践、分节点评估的连续统一,并形成侧重学习成果[14]的“教—学—创—评—实践”创客式课程循环圈(见图1)。
图1 成果导向视角的英语专业创客课程开发框架
2.2 创客式教材示例
2.2.1 课程介绍
商学导论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方向性选修课程,概要地介绍了市场经济中各类工商企业如何运作。例如,企业的成立、国际营商环境评估、国际营销、产品定价、营销渠道、促销、金融融资、财务及报表分析、证券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国际商业伦理等内容。该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商科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人文素养四大模块加以融合。因为上述技能、知识、方法、应用实践以及素养等不能简单以“英语+商务”或“商务+英语”进行“复合”,或者是其单一的个体形式彰显英语专业商务类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所以只有在跨学科知识、思维、技能、方法、素养等形成有效的学科交叉与应用后才能实现其课程价值。通过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的融合,形成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凸显具有英语专业商务类课程特征的人才培养目标。
2.2.2 学情及内容分析
上述商学导论课程在新疆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大三第二学期开设,共32 学时,历时16 周,每周2 学时;授课班级人数为42 人,分为8 个创业项目团队,其中两个团队由6 人组成,其余团队由5 人组成。学生在上一学期先修了国际商务谈判和外贸英语两门课程,且该班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达到大学英语六级以上,阅读能力较强,听力和口语表达较弱,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本研究所用教材为IntroductiontoBusiness。该教材分6 个部分(Part I Business Environment,Part II Business Starting a new business,Part III Management,Part IV Managing Employees,Part V Marketing,Part VI Financial Management),共12 章内容。限于篇数,仅列第2 部分第6 章内容基本要求:区别企业组织形式,如个体户、合伙制及股份制等;企业股权人对风险及汇报的影响因素;掌握如何增加或减少股权持有额;了解跨部门、跨业务合作;清晰明确创业的利弊及市场风险预估;分析目前准备进入的市场环节及前期市场评估能力和方法;如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如何评估管理业务风险;如何制定商业计划;实施商业计划、产品服务的生产、定位定价、目标市场细分、开展业务、产品推广等。整个课程从制定商业计划书开始,反向设计,以商业计划关键项目内容模块化为核心,跨学科、跨专业拓展开展教学,形成问题链驱动的模块化知识(见表1)。
表1 英语专业商学导论课程教材创客式开发的模块化知识链
2.2.3 教师小组
本研究课题开展的教学实践针对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共有9 个项目团队、4 位教师(见表2)。
表2 教师小组成员
2.2.4 成果评估
商学导论课程创客式教材使用的评估体系包括了形成性评估、创新创业评估、师生互评与终结性评估4个模块,共10 个二级指标(见表3)。
表3 评估体系
搜集项目实施期间学生的课程作业、参与项目研究相关资料、研究报告、论文、项目成果展示等学习过程资料,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评估从三个层面开展:学校层面,包括通识教育类课堂评定量表及考试成绩、跨学科课程分数、公共必修课程成绩、平均绩点(成绩单)、校级年度教学质量报告等;专业层面,包括企业实习与实践成绩、课程相关出版物或文字报告、微证书通过情况等;课程层面,包括校外自主实践、开放性测试与随堂测验、研究项目学期报告或学术论文、课程论坛等情况和评定量表,项目案例研究与相关分析数据、项目成果展示、财务票据、合同文本等课程材料,根据相关标准评定的成绩、课程评估、学生用于课外实践换算成学时数、学生参与相关课程知识学习及文化活动学时数、用于非正式环境主动学习时间占比、项目执行过程记录表、第三方表现性评估和成长反思调查表等。
3 地方高校商科类英语创客式教材开发的创新路径
3.1 实施路径
3.1.1 项目选题
创业项目选题要基于先期市场调研实践(如课程前期介入实践环节),先由各团队自主讨论,初步确定选题,进行可行性推演,列出存在的关键问题;每个团队就各自初步选题方案、可行性推演成果、关键问题解决方案等内容向教师团队汇报;教师团队根据汇报的有关内容给出指导建议。在语言习得方面,教师将语言作为资源,使学生理解词汇术语;学生探索如何将语言与商业概念联系起来。地方高校要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使项目选题体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行业及特色产业人才需求、行业标准的要求、学校的特色与定位、学生就业及利益发展诉求。
3.1.2 选题答辩
通过头脑风暴,论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每个创业团队要对项目进行选题答辩。在答辩环节,团队要对班级其他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根据整个答辩环节的情况做出点评。对于未通过答辩的选题,教师要提出修改建议,并确定再次面谈的内容与时间安排。课程实践要围绕项目亟须解决的问题开展,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1.3 项目实施
选题通过后,在教师指导下,创业团队再次对项目进行市场调研并实施项目,让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关键分析方法和知识分析真实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3.1.4 教师进企业调研
结合理论知识和课程项目要求,教师需要深入企业和市场进行商业调研,目的是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创业与运营管理方式,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资源管理、领导与激励机制、质量管理、风险和危机管理等情况,并就项目征求企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为了适应国际商务环境和符合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缩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地方高校采用企业导师制实践方式,与企业人力资源、企划、市场等部门主管或校友建立合作关系,开发教学资源,将企业导师点评意见纳入成绩评估指标。
3.1.5 课程论坛
课程论坛的主题应依据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调研、案例分析、评论信息等情况来确定。为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增强项目的可行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两次专题论坛和辩论,内容涉及项目可行性陈述与答辩、定价策略和营销渠道、本土小微企业海外创业风险和管理等。课程专题论坛、课程模拟(体验)实践、课程企业调研实践、市场调研实践、项目策划与论证、自主创新创业实践、专业实践大赛等环节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之后,创业团队着手进行海外小微企业创业商业计划书(英文)的设计与撰写,其内容包括相关的数据分析图表、合同文本(中文与英文)、英语商业广告视频和产品目录等的制作。在整个实践调研环节中,学生需填写记录表、提交图片和视频等资料。
3.2 项目实施的反思
3.2.1 学校层面:需多学科、各阶段衔接,整合现有资源
地方高校需灵活分配各类资源,根据创客课程模块化知识链和学生培养定位聘用教师,同时给教师提供同步培训及专业发展的机会。建立地方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衔接的创客课程教育平台,促进高校和企业全方位、多维度的融合,为校企合作、丰富高校教学资源提供支撑。
3.2.2 教学层面:需充分利用学分制,增强学生学习效能
课程内容上,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区优势、特色,设立创客课程知识库建设基金;课程设置上,减少必修课数量,整合实训课程、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毕业实习课程等环节的学分,设置公共基础课、选修课、创客课程学分,开设系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实践教学上,充分利用现行学分制度、选修课制度、弹性学年制,完善校内外导师激励制度、主辅修制及重修制实施办法,充分保证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3.2.3 教师层面: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
教师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推动创客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教育管理人员和第三方评估者,尤其是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共同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地方高校要结合地方发展情况确定教师职前培训项目和在职培训项目。
4 结语
随着外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不断深化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体系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尤其在课程层面,地方高校需持续推动创客课程和传统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研发内容丰富的英语类专业学科交叉的知识图谱和微课课程群,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因材施教的英语教育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