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司他丁对ICU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肌灌注的影响
2023-10-25吴瑞欣张欢欢杨倩
吴瑞欣 张欢欢 杨倩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CCU 郑州 450000)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阻塞,心脏肌肉因缺乏血流供应出现坏死,造成心脏功能遭受损害的危急病症,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与死亡率[1-2]。近年,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为现阶段临床诊治此类患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疏通堵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恢复血流供应,最终拯救患者生命[4-5]。然而,冠状动脉再次疏通之后依然会面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后果,病情严重者还会出现心源性猝死等状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积极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至关重要。乌司他丁为广谱蛋白酶抑制剂,目前广泛应用在心肺复苏、心外科手术等情况下的心肌保护治疗中。基于此,本研究以ICU 急性心肌梗死PCI 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乌司他丁的具体作用,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4 月—2022 年4 月本院收治的154 例ICU 急性心肌梗死PCI 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 例。对照组男40 例,女37 例;年龄43 ~75 岁,平均年龄(60.89±2.3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 ~4 h,平均时间(2.69±0.48)h;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18.5 ~26.9 kg/m2,平均BMI(24.87±0.65)kg/m2。观察组男42 例,女35 例;年龄46 ~78 岁,平均年龄(60.97±2.42)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 ~4.5 h,平均时间(2.73±0.52)h;BMI 18.6 ~27.1 kg/m2,平均BMI(24.92±0.73)kg/m2。两组各项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冠脉造影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②患者具有较为优良的依从性;③患者与其家属对本试验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全身性感染者;③存有传染性疾病者;④存在凝血功能、免疫系统障碍者;⑤存在血液系统病症者;⑥存有重度的脑器质性病症者;⑦存有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PCI 术,且术前予以300 mg 阿司匹林(哈药集团制药六厂生产)、300 mg 氯吡格雷(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术后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血压、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PCI 术前30 min 与术中均予以300 000 U 乌司他丁注射液(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滴注,术后予以300 000 U 乌司他丁静脉滴注,1 次/d,连续治疗3 d。
1.4 观察指标
①氧化应激反应:治疗前、治疗3 d 后,采集两组5 mL 静脉血,离心获取血清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水平。②心肌灌注:治疗前、治疗3 d 后,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行心肌灌注显像检查,以17 节段积分法评估检查结果,其中0 分为正常;1 分为轻度稀疏;2 分为中度稀疏;3 分为重度稀疏;4 分为完全缺损。评分越低,心肌灌注越理想。③心功能:治疗前、治疗3 d 后,以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 LVEDD)。④统计不良反应:包括腹泻、呕吐等。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SOD、MD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表1,P<0.05)。
表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表1 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
注:a)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SOD/(U·L-1) MDA/(nmol·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 =77)4.20±1.09a)观察组(n =77)96.75±10.97 143.21±12.78a)8.46±1.87 2.21±0.63a)t 值 0.269 12.542 0.196 13.870 P 值 0.789 <0.001 0.845 <0.001 97.21±10.26 169.48±13.21a)8.52±1.92
2.2 心肌灌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肌灌注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肌灌注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表2,P<0.001)。
表2 心肌灌注评分比较(±s)
表2 心肌灌注评分比较(±s)
注:a) 与治疗前相比,P <0.001。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 =77) 3.48±0.53 1.79±0.40a)观察组(n =77) 3.59±0.62 0.68±0.21a)t 值 1.183 21.560 P 值 0.239 <0.001
2.3 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LVESD、LVED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 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LVESD、LVEDD 低于对照组与治疗 前(表3,P<0.05)。
表3 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a) 与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LVEF/% LVESD/mm LVED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 =77) 40.46±4.71 47.58±5.30a) 58.46±7.21 52.54±5.64a) 57.69±6.48 48.31±5.30a)观察组(n =77) 40.83±4.45 56.64±6.29a) 58.59±7.36 48.29±4.35a) 57.78±6.52 43.20±4.52a)t 值 0.501 11.488 0.111 5.236 0.086 6.437 P 值 0.617 <0.001 0.912 <0.001 0.932 <0.001
2.4 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9%(4/7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2/77)。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P=0.677)。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多发病,以突然发作的、持续时间>30 min 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6-7]。冠脉粥样硬化为该病的最常见病因,而既往心脏疾病、吸烟、血脂异常等因素亦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8-9]。急性心肌梗死病情进展迅速,若患者未获得尽早的诊治,将会给患者生命安全构成较多威胁。
PCI 为目前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该技术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脉管腔,可有效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及时挽救濒死心肌[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高达90%以上,可于早期及时拯救患者生命安全。须注意的是,冠脉再通时,还会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继而引发各类心血管事件,甚至造成室颤而危及生命。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段以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临床对该病的防治多从清除自由基、稳定细胞膜等方面入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SOD、LVEF,高于对照组,MDA、心肌灌注评分、LVESD、LVEDD 低于对照组,提示乌司他丁在ICU 急性心肌梗死PCI 后患者中治疗中作用明显,能够有效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心肌灌注,促进心功能恢复。心肌缺血再灌注后不但会释放过多的氧自由基,且还会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生成过量的MDA等。SOD 为氧自由基清除酶,再灌注损伤形成时,人体内的超氧阴离子分泌增多,SOD 被过度消耗,从而导致机体氧自由基清除功能下降。乌司他丁属广谱酶抑制剂,是从健康男性尿液内提取而得的酸性糖蛋白,具有抗炎、改善微循环与组织灌注等效果。乌司他丁为人体内源性抑炎物质,代谢后于尿液内与胰蛋白酶等多种酶相互结合后抑制其活性,进而加速酶类降解,稳定溶酶体膜,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以此调节SOD、MDA水平[11-12]。同时,乌司他丁可通过阻断心肌细胞炎症反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心肌保护作用,进而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相当,表明乌司他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分析可能与本研究严格控制给药剂量有关。
综上所述,乌司他丁治疗ICU 急性心肌梗死PCI 后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心肌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功能,促进心功能恢复,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