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制糖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3-10-25文浩羽

山西农经 2023年17期
关键词:制糖食糖甘蔗

□文浩羽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制糖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原料导向型轻工业,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2021 年,我国的食糖生产量居世界第4 位,食糖消费量位居世界第3 位,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食糖消费国。尽管如此,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均食糖消费最少的国家之一。

2020 年我国人均食糖消费约13.8 kg,占发达国家人均食糖消费量的1/3。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食糖消费量将在未来长期处于增长状态,制糖相关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制糖产业一直饱受生产成本高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制糖技术落后等问题的困扰,缺乏在市场上与物美价廉的进口洋糖进行竞争的能力,难以有效获取我国食糖消费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收益[1]。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强做大、做精做细我国的食糖制造产业,不仅是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安全、改善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1 制糖业的重要性

1.1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奠定基础。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衔接点、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是实现产业兴旺的五大基本要求之一,通过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发挥现代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进而有效推动产业兴旺,并最终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2]。制糖业作为我国的传统原料导向型轻工业,其分布区域、生产规模与当地的原材料生产情况息息相关,因此盛产甘蔗的广西、云南、广东便成为了制糖业的主要分布地区,我国制糖业的发展情况不仅会影响甘蔗种植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制糖业分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由于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于1,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不会与人们收入的增长同步,因此会在不同的劳动生产部门间形成劳动报酬差异,并最终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这就产生了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就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推动制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延长甘蔗产业链,创造就业需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由于制糖业对于制糖原材料甘蔗的大量需求,为蔗农产出的果蔗提供了稳定销路。通过签订供货条约,蔗农可以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保证经济收益的稳定。由于农业天然的弱质性,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产业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制糖业作为轻工业,具有投资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制糖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当地政府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提高政府对当地农业的支持能力,更好地运用财政手段推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1.2 保证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

由于产量稀少、提炼烦琐等因素,数量短缺的糖曾经一度只能出现在达官贵人的宫廷宴席中。直到近代,随着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得了新的制糖工具与制糖技术,并有了更多用于种植糖料作物的土地,糖才慢慢从贵族的庭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但在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糖仍然作为一种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而成为国家间和国际组织内部激烈争论的话题。稳定糖源,保证糖的稳定供给,仍然是国家的农业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糖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热量来源之一。100 g 淀粉可以提供130~150 kcal 能量,而同样质量的糖则可以提供约400 kcal 的能量,且糖消化迅速,可以快速补充体力。据统计,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70%是由糖类提供的,因此糖在解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军事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食品,例如面包、酒、饼干都含有大量的糖类。

糖业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上到制作武器炸药,下到精炼燃料能源,都离不开糖的参与。糖业是国民经济中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证制糖业健康发展对推动国家经济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3]。

我国由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糖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是名副其实的产糖大国,但受生产技术不成熟、劳动力匮乏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制糖业生产的食糖普遍存在生产成本过高、质量不足等问题,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据中国糖业协会和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0 年之前我国食糖净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00.00 万t 以下,但2010 年后便开始迅速增长。2020 年我国食糖进口量约为527.00 万t,约占我国食糖消费总量的1/3,而出口量却仅仅为14.74 万t,贸易逆差明显,见图1。

图1 2016—2020 年我国食糖进出口量

大量低价国外食糖的涌入不仅对我国制糖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冲击,也表明我国在食糖的获取上过度依赖他国,更容易遭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使我国农产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4]。推动我国制糖业现代化发展,不仅是改善农民生活、提升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更是减少国际市场依赖、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 我国制糖业简述

2.1 我国制糖业历史追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糖料生产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制糖史中,积累了宝贵的制糖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制糖文化和食糖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勤劳的华夏子民就通过将米和麦芽进行熬煮,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糖——麦芽糖。但是,由于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用到粮食作为制糖原料的麦芽糖产量十分低下,只能作为贵族的专项奢侈品,无缘百姓的日常生活。公元前4 世纪的战国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国人学会了通过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以提取蔗糖的技术,从此糖才算真正进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唐宋期间,随着甘蔗种植业的不断兴盛、制糖技术的进步、农用土地的不断开垦,中原的制糖业发展迅速,白糖、冰糖等新产品不断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形成了一大批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产业。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第2 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开始进入工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各国的传统手工业生产效率都因为新型生产工具的使用而大大增强,然而清王朝却拒绝引导民间制糖作坊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对我国传统制糖工艺进行改造,因此制糖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手工制糖阶段,落后的生产工艺使得我国的食糖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难以与现代化工艺制成的洋糖相比,我国本地的制糖业在动荡的国内形势中停滞不前,慢慢丧失了同其他国家争夺市场的竞争力,开始走向衰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的食糖年产量已经下降到了19.9 万t,已经很难满足国内人民的消费需求,更别提进行出口贸易了。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外国先进技术的涌入、市场活力的增强等原因,我国制糖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加快,慢慢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2.2 我国制糖业发展现状

在我国,受气候原因、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的影响,甘蔗和甜菜是重要的制糖原料,我国几乎所有的成品糖都来源于对这2 种原始作物的加工提炼,其中通过甘蔗榨汁制糖是目前的行业主流。2021 年我国制糖总量约为1 066.63 万t,其中甘蔗的产糖量高达913.40 万t,约占食糖总量的86%。甜菜的产糖量约为153.23 万t,约占食糖总量的14%,见图2。

图2 2021 年我国食糖细分种类产量占比

我国的制糖原料产区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其中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由于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主要通过种植甘蔗制糖,而黑龙江、内蒙古的产糖则主要依靠甜菜。广西由于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北接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的奇特地理环境,形成了以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为气候特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广西约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0 ℃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0 ℃以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广西1 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很适合种植甘蔗,因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甘蔗种植地区和产糖地区。2021 年,广西食糖产量约为628.79 万t,占全国制糖量的68.84%[5],见图3。

图3 2021 年我国各地区食糖产量

2014—2020 年,我国的糖料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14 年,我国糖料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73.71 万hm2,2020 年则减少到了157 万hm2。我国的产糖量也与播种面积呈现出相同的下降趋势,2020 年我国糖料产量12 014 万t,相比2014 年同比下降了1.27%,其中制糖业的主要产品食糖产量约占总产糖量的1/12,约为1 000 万t,见图4。

图4 2014—2020 年我国糖料产量及播种面积

根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可得,2014—2020 年,我国甘蔗产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20 年我国甘蔗产量10 812 万t,相较于2014 年减少了6%。甜菜的产量则呈现上升趋势,2020 年产量约为1 198.4 万t,相较于2014 年增加了135%,见图5。

图5 2014—2020 年我国甘蔗和甜菜产量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制糖产业表现出了产量下降、种植面积减少、市场竞争力减弱等特点,制糖产业整体表现出了衰退的趋势,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我国食糖需求量却在逐渐扩大,消费市场的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我国的制糖业正处于亟须通过现代化升级来改善经营模式、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阶段。

3 制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经营方式落后,糖料种植业现代化程度低

制糖业作为轻工业中的原料导向型产业,相较于其他轻工业,更容易受到生产原材料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当地制糖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压缩生产成本,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糖料种植产业现代化进展缓慢。广西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最高,但仅为59.1%,而产糖大国巴西早在2013 年便实现甘蔗生产全过程100%的机械化率。近年来,广西农业机械设备总动力增长缓慢,更使得广西的机械化作业问题频发。农业生产设备的落后匮乏使蔗农大多还停留在小规模分散种植的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无法有效地整合生产资源,提升应对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呈现出技术水平不高、组织能力较低、市场议价能力弱、无品牌影响力等特点,进而使整个甘蔗种植产业陷入了“低规模—低收益—低意愿—低规模”的消极循环[6]。

我国蔗农粗放、分散、低技术的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蔗农种植甘蔗的经济效益,也使得我国的蔗糖产量难以有效提高。2014—2020 年,我国的制糖作物产量整体表现出缓慢减少的趋势,这与我国不断扩大的糖料需求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材料的匮乏干扰了我国甘蔗市场的供需平衡,拉高了我国甘蔗的市场交易价格,也使得制糖企业难以获得低价的产品原材料,过高的成本又导致最终的糖料产品无法通过压低价格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并最终导致我国的糖料市场被外来的廉价洋糖所侵占。

同时,原材料的不足也使得制糖业没有动力去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了我国制糖业产能的扩大,不利于其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削弱了在消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严重影响了其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职能。生产规模无法有效扩张也导致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村转移人员,影响了其在国民经济中调节职能的发挥。

3.2 农村人口减少,劳动力流失严重

农业是一二三产业中与自然联系最密切、最直接的产业,自然因素的变化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也使农业不仅要面临变化莫测的市场风险,还要时刻担心防不胜防的自然灾害。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不断上涨的农业生产成本、低廉的粮食价格、进口农产品的挤压、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等因素使得大量农村居民主动或被动选择放弃从事农业生产,离开祖辈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地区,前往城市投入非农产业以谋求生路。

据国家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0 年仅上半年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居民就高达17 752 万人。青壮年不愿从事农业工作,老人小孩又无力从事农业生产,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使得甘蔗种植业难以发展,大量甘蔗田撂荒所引起的甘蔗种植业萎缩又导致制糖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制糖原材料,并使其规模难以扩大甚至缩小,而制糖业的衰败又将进一步减少对甘蔗的需求,打击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并使得甘蔗进一步减产。最终陷入两者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

3.3 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业设施落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引入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要素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作为现代物质之本的关键,是农业现代生产要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基础设施是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相关基础设施的总称,主要由高标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粮食仓储加工、交通物流道路等设施组成,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我国农民增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据国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6—2019 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 749.9 亿元增加到了27 862.5 亿元,增长了约10 倍,投资规模涨幅明显。然而近年来,受到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变化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总量虽然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向上增长的势头,但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2019 年的增长速度甚至下降到了5%以下[7]。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稳定的现金流,难以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同时一些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难以正常发挥其保障农业生产的功能。基础设施的破坏对于本就缺乏风险承担能力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近年来农村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靠山林地的耕地退化,剩余的农业用地杂草丛生,农户耕作吃力,加之农户承包耕地零星、分散、偏远,不便管理,有的只能放弃耕作。落后的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加剧了蔗农的弃农倾向,进一步加剧了甘蔗种植产业劳动力的流失,进而对我国的甘蔗产量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影响制糖业制糖原材料的稳定供给,并最终动摇我国制糖业现代化发展的根基。

3.4 生产成本膨胀,市场竞争力不足

甘蔗成品价格涨幅较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是制约我国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进入经济新常态后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与大宗农产品国内国际价格倒挂的多重挑战下,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收益增长却十分有限。

2021 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相较于2020 年上涨了15%~20%,进口肥料价格比2020 年上涨30%左右,农业生产资料的大幅上涨提高了甘蔗的种植成本,进一步压缩了甘蔗种植业的利润空间。据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甘蔗生产成本高达110~150 元/t,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甘蔗种植成本相比高出了1 倍左右,日益升高的种植成本、不断下降的种植利润不仅使得越来越多的甘蔗种植业从业人员放弃种植甘蔗,导致制糖业生产原料进一步短缺,无法压低食糖产成品的价格,进一步削弱了制糖业面对进口低价食糖的竞争力。以现在的国内制糖技术,我国甘蔗的出糖率为11%~13%,而国内的甘蔗售价约490 元/t,国内蔗糖成本约5 600 元/t,而蔗糖售价却长期维持5 800~6 000 元/t,加上其他费用,制糖业几乎毫无利润,高昂的生产成本严重阻碍了我国制糖业的发展。

3.5 制糖技术低效,糖料生产工艺水平偏低

目前国际上制糖方法有2 种。一种是糖料(甘蔗和甜菜)经糖汁提取、澄清、一次结晶产出供直接消费的白砂糖的方法,称为“一步法”制糖。这种制糖方法生产流程短、能源消耗少、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能基本符合各国相关的质量标准。另一种是“二步法”制糖法,即先用较为简单的工艺(石灰法)生产原糖(即粗糖),再回溶提纯后重新结晶生产白糖。如果要生产精制糖(即纯度更高、色值更低、杂质更少的一种高指标要求的白糖),在提净方面需再经过离子交换或骨炭等方面的处理。与“一步法”制糖相比,“二步法”制糖生产出来的糖质量更为优秀,在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世界上制糖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是巴西,欧洲等国家均采用“二步法”制糖,而我国的制糖业由于发展较为缓慢,尚处于“一步法”制糖到“二步法”制糖的过渡阶段,使我国糖料生产在加工环节有所缺失,难以保障成品糖品质,在激烈的市场中缺乏竞争力[8]。

制糖技术的差距也使得国际国内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国外糖商凭借优良的制糖技术和完备的生产设备,不断抢占市场,并利用获得利润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技术优势,而国内厂商却随着利润的减少,逐渐丧失对我国制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意愿和能力,并最终使得国内外制糖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4 中国制糖业发展的建议

4.1 发展农业教育,培养职业农民

人才是兴国之本命、强国之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经营主体,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教育方式不断改进,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发展迅速。但远离经济中心的农村地区受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师资力量贫瘠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农业从业人员难以获得足够有效的教育资源以使自身成为可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难以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9]。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背景下,培养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有理想的新时代职业农民,并推动其流入我国的甘蔗种植产业是我国甘蔗产业顺利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制糖业的前提[10]。

传授现代农业的相关技能、培养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是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的重中之重,要想推动此目标顺利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培育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一批优秀的农业教师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转变的关键。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体制,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是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稳步提升的保障。

其次,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要,农业知识的传授必须立足实际,以其实用性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11]。

再次,技能传授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国千奇百怪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传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情况多种多样,农业教育不能脱离具体特点,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特殊教育与专长教育。

4.2 改善融资环境,推动蔗农发展

农业由于其天然的弱质性,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大都只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力对农业生产设备和农业技术进行投资,这表明我国农户不具备通过自身的可持续经营完成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和条件。而农业融资便是解决农业发展资金匮乏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多数的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缺少抵押品、坏账风险高、融资规模小、流动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一直被看重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主流金融机构所忽视,难以从其手里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12]。解决蔗农融资困难,对我国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力的担保主体是农户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担保机制,需要政府和市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首先,政府应依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结合多方力量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基金,利用政府财政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其次,要完善农业担保机制,建立农业担保机构。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建立承包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机制,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内江市政府应积极结合相关文件完善农业担保相关机制[13]。

再次,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整合民间资本力量。在建立农业相关保险业务的同时,内江应给予政策支持,保证农业保险顺利发展壮大,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4.3 升级农业装备,推动技术升级

甘蔗的收获过程包括甘蔗的基部切割。打顶、去杂、捆制和运输到糖厂等步骤,这个过程大约占了甘蔗生产过程的50%,如果单纯依靠人力劳动,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不仅过程十分烦琐,而且生产效率特别低。

为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应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升级农业装备,在甘蔗生产领域使用机械化设备便成为了推动内江甘蔗种植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设备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实力薄弱的蔗农难以承担起如此高昂的费用,因此我国甘蔗种植业设备的升级需要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力度,加强蔗农对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使其对农业生产工具的升级具有主观意愿。

其次,加强对农民采购现代化生产工具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减少蔗农升级农业生产工具的阻碍。

再次,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生产力领域流动,利用市场竞争的方式推动我国甘蔗生产现代化、机械化。

4.4 加强政府引导,优化产业布局

由于农户的分散性和封闭性,其难以对市场发展做出恰当判断,也难以采用综合全面的方式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在市场化条件下,广西农业生产表现出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内耗严重等一系列弊端,严重阻碍了我国制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地政府应立足全局,在充分保障当地制糖从业人员合法收益的基础上,着眼于全国的经济发展与战略物资安全,对当地的制糖产业进行科学规划。

政府要强化产业布局,推动小糖厂合并、整合,大糖厂做强做大,推动制糖业的资金、人才、设备等资源集中,使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社会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集约效应。

5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制糖业实现现代化发展对于巩固拓展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制糖食糖甘蔗
花式卖甘蔗
清明甘蔗“毒过蛇”
多项制糖行业标准的修订和废止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甘蔗的问题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糖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