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2023-10-25孟玲玲黄彦龙
李 蕾 孟玲玲 黄彦龙 娄 勇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平台,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医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着诸多大学生群体共性特征的同时也有其特殊性,这就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本文在准确把握医学院校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厘清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建议,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一、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专业技术,还要具备一名优秀医生应有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医疗领域人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重要性如下:
(一)维系身心健康
医学院校学生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业压力,较大的临床实践和职业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提升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通过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支持,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适应性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同时,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创造力,更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提升职业素养
医疗行业较为特殊,承担的工作责任与风险较大,医学专业从业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情绪稳定性、人际沟通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从而以良好的状态面对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医学院校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沟通技巧,为其未来成为合格的医疗从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为社会健康服务做贡献
现代社会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能够解决病人的生理问题,还需在工作中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3]。因此,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逐渐形成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情绪体验负责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社会健康服务作出贡献。
二、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困境
当前,虽然许多医学院校均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4],但尚存一些问题。
(一)管理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学校、医学院、临床医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但各单位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往往没有明确分工,缺乏沟通交流和协作机制[5]。医院和学校在心理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和脱节,在心理教育资源、机制、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医学生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支持。此外,医学院校缺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的机制和措施,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度也不高。
(二)学生学业压力大,疏于心理健康防护
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课程多、时间紧、任务重,学生需要应对大量的专业课程和临床实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容易被忽视。以临床专业型硕士为例,他们入学后在校时间不足36 个月,除了需要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之外,还需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完成连续33 个月的临床各科室的轮转规培,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培任务和毕业论文,并考取医师资格证书、规培合格证书,时间非常紧张[6]。
(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医学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有限且多集中在校园内,无法满足在临床医学院见习、实习或轮转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医学院校的本科生需要长期在医院见习、实习,研究生需要完成临床各科室轮转任务,缺乏充分导学沟通,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与老师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同时,科室带教老师工作繁忙,业务能力不一,带教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也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应对心理危机。
(四)文化观念与心理健康认知受限
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偏差,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人能力不足的体现。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益处的认知不足,缺乏参与的动力和意愿,在寻求心理健康支持时往往只满足于获取一些表层的、应急性的、片面的心理信息和建议,没有深入探索自己内在的动机、信念和价值观,从而缺乏有效的调整和改善方法[7]。
三、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对策
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与存在的不足,医学院校应形成以医学生为主体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健全心理服务体系
1.专业资源整合和共享
师资是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要组建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医学院校应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 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师生比1∶200 要求配齐专职辅导员老师。学校招聘的专业心理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应兼顾到在临床医学院接受培养的学生,以便更加快速、便捷地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紧急干预、心理评估等服务。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尽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困惑与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扰。此外,医学院校应组建专业的危机干预团队,团队成员由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常见的心理危机类型和应对策略。
2.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场地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医学院校应尽可能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场地包含心理咨询室、心理疏导室和心理活动室(包含情绪宣泄室、放松室等),为医学院校学生提供心理关怀服务。心理服务场地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营造温馨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心理放松和愉悦表达;二是要具备隔音设计,确保咨询过程不受干扰,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三是要具备便于学生访问的地点,例如学校的中心区域或易于到达的地点;四是要提供在线预约系统、合理的排队管理和预约安排。
3.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医学院校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明确学校对心理危机的定义、处理流程、责任分工等,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和培训;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注重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设立紧急热线、提供24 小时紧急咨询服务、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络渠道,确保在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加强与校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联动,包括与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公安机关等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和跨机构的危机干预协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处理的效率和协同作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力量
培养和激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防护能力,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实现自助助人,与专业力量共同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建立网格化小组,面向全体医学生开展研究生心理网格化育人工作。网格小组由学习生活经常接触的同学组成,设1 名小组长,小组长需按时参加常态化心理培训与座谈会,运用所学的心理知识与沟通技巧帮助同学,经常与老师联系,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同学困难情况并开展帮扶工作。学生心理网格小组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全过程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
(三)发挥专业导师作用
建立专业导师、辅导员、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责任机制,明确专业导师、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协作方式等,促进医学院校各方力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配合,使学生在心理健康、学术研究、医疗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深入指导和发展。专业导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及时提供支持和指导,专业导师可以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愿意向他们倾诉和寻求帮助;专业导师应提供学术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业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焦虑;加强对专业导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情况的评价,完善专业导师上岗和带教资格认定的审核制度。
(四)加强心理人文教育
完善心理人文教学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全程教育计划中。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将课程进行模块划分,从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与人格塑造、爱情与性心理、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几个模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引导医学生在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领域加强学习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需求,提升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能力;重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人生信仰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认同感和职业使命感。
(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学习方式,医学院要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情感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 群、微信群等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资讯、心理测评等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并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医学院校可以组织在线心理答疑直播、线上心理咨询等活动,通过与学生的实时互动,回答他们的问题和困惑,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建议;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工具,通过统计用户互动数据、反馈意见等,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心理健康机构、专家、学生社团等进行合作和资源整合,增强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扩大受众群体。
(六)打造情境式教学模式
情境式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以“医患沟通”为主题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活动,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识别能力、共情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情境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真实的医患沟通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对医患沟通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培养他们在实践中的反应和处理能力;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患者、家属等,从而体验不同立场和视角下的情感和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提高他们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和关注;通过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面对情绪的表达和管理,培养他们的情绪认知和调控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同时,情境式教学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角色扮演和情景剧表演等任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医学院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心理服务体系,整合专业资源共享共建,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场地,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积极应对或干预学生心理危机;要发挥学生主体力量,加强专业导师的作用,强化心理人文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保持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日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