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及传播的影响

2023-10-24邓雅方

新楚文化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人工智能

【摘要】人工智能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表现形式,还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人工智能在数字绘画、数字音乐和数字视频方面的应用与创新,通过创作辅助、自动化生成、图像处理和修饰,以及个性化推荐和实时增强现实等功能,人工智能为艺术家和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作和体验方式。

【关键词】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TP18;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4-0048-05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什么?怎么理解人工智能更准确呢?首先从字面上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指的是类人行为、类人思维,無限接近人的一种理性智能模式,类似于网络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容现代人繁忙工作状态的句子——“没有情感的工作机器”。换句话说人类创造人工智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的。事实证明人工智能确实做到了,在很多方面的表现远远优于普通人类。科普中国上这样定义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如图1所示),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从出现至今一直备受争议,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人类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随着某些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工种面临被人工智能机器取代的可能。比如快递员、搬运工、司机等工种,会造成很多人失业,从而可能导致社会混乱。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技术进步是不可逆的,电灯出现的时候,也曾导致一大批点灯人失业。人类只有不断地学习,才可能不被社会淘汰,电灯的出现同样需要灯泡生产、线路维护、供电系统等很多工种协作,以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人工智能崛起,同样可能创造很多新的工作机会,直面挑战、勇于创新才是人类未来的生存之本。

二、人工智能改变数字媒体内容的

生产流程和推送模式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领域和场景已经涉足复杂的数字媒体内容生产领域,如新闻编辑、海报设计等,这些领域至今都是需要受过专业教育的专门人才才能升任的。而现在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建模,已经可以进行相应的内容生产了,彻底颠覆了传统数字媒体内容生产模式。

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流程包括策划、采集、组织、编辑、输出、分发及反馈等环节,正规大型媒体在进行内容生产时会将这些流程进行明确的分工,专人专事。举个例子:一条时效性较高的新闻,首先得知某事发生,媒体决策者需要迅速派出采访记者和摄影摄像赶到现场进行新闻信息采集,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抉择者需要成立策划组讨论策划以什么角度进行报道,等到现场采访数据被送回或者传输到媒体后,需要依据策划组的方案,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组织编辑,在确保报道真实准确的前提下符合策划方案的要求;新闻编辑完之后还需要经过审查校对,无误后方可进行分发播放。可想而知,从策划到输出一条内容需要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成本都相当高。所谓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借助网络传播前方采访的数据,恐怕也很难保证。

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数据采集分析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信息,当然大数据的前提是有相关的数据来源,这里要提一下自媒体时代,也必须是在自媒体时代广大的自媒体人不断地将身边发生的事件以各种形式分享到网络上,形成“大数据”才可能实现智能新闻生产的第一步;接下来采集好的信息被套入“智能编辑”算法模型当中,经过匹配找到合适的模型编辑输出,一条智能新闻就被生产出来了。这样一来常规性的新闻完全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如图2所示)。人类记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深挖思考新闻事件表象下更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深层次高价值的报道。

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推送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算法和大数据能够相对准确地分析受众的喜好和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准确地为用户推送相关内容。随着人工智能对媒体生产流程的变革,媒体管理模式也随之变革,技术部门直接参与采编数据分析,职能部门重组管理模式也随之简化,数字媒体内容从生产管理到智能推送分发,整体提速进入智能化时代。

三、人工智能参与艺术创作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世瞩目,特别是开幕式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其中一大亮点就有人工智能的功劳,手拿发光和平鸽的五百多名儿童出现在舞台中央,每人脚下都能实时踏出一簇晶莹的雪花(如图3所示)。这种“默契配合”并非精准排练,而是来自英特尔3DAT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它带来了可以让地面的屏幕瞬间对演员位移做出实时反馈并呈现艺术效果的技术方案。英特尔联合北京电影学院专业团队,基于英特尔3DAT技术针对冬奥开幕式场景定制开发的“基于AI的大型演出实时特效系统”是实现整个节目创意的关键技术。

以上案例中人工智能只是参与者,而非创作者。事实上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艺术创作了,美术、音乐、舞蹈、数据可视化等。例如比较大众且直观的AI肖像生成器,普通人只需要下载相应的APP将自己的照片上传选择某种风格,人工智能就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创作”出一幅某种风格的肖像画(如图4所示)。这些“AI艺术家”不仅能创作肖像,风景、建筑等也可以是它们创作的内容。如下图所示的“AI艺术家”作品已经被终端客户认可,普通受众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得到一幅某种风格的数字艺术画作。也就是近期流行的所谓“一键出图”。在普通受众享受欣赏轻而易举获得“艺术成果”时,艺术家、设计师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4 “AI艺术家”PRISMA创作的肖像画和风景画/图片由作者提供

阿里集团的AI设计师“鲁班”一度让人类设计师恐慌。人工智能艺术家都有一个或者一群人类老师,“鲁班”的人类老师(设计者)非常伟大,基于大数据教会了理性的机器学生“审美”,机器通过设计者不断优化的算法,学会了抠图、将相同风格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得出一个符合设计师审美的最优方案。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区别在于设计师的作品更具商业化,而阿里旗下的在线商城需要的也是商业化的作品,因此鲁班不仅学会了“审美”,同时商业帝国阿里的大数据库也为“鲁班”(如图5所示)积累着庞大的商业化经验。出师的“鲁班”在“双11”期间为淘宝设计了1.7亿个近乎完美的海报,一战成名。试想这么庞大的数据需要多少人类设计师才能够完成。

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可参与的艺术创作门类还在持续增加,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随着技术的更迭,将来还会涉及越来越多的门类,那么问题来了人类艺术家和设计师何去何从呢?“AI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算是艺术作品吗?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艺术创作的核心是情感冲动。一件可以称之为艺术品的作品,一定是可以引起观者情感共鸣的作品。艺术家想要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除去精湛的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情感冲动,将强烈的情绪通过作品表达出来。而人工智能现阶段并不具备情感以及情绪冲动的功能。换个角度讲,事实上并非所有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都能被人类欣赏,原因很简单:人工智能基于算法,算法就像复杂数列一样会将所有元素的组合都实现。但是艺术不是数学以取得结果为目标,不可能每一种组合都符合人类审美,艺术作品本身具有随机性,又有别于商业海报设计很难拿出确切的标准区分是否符合“艺术”的标准。因此拥有“敏锐情感感受力”的人类艺术家携手“AI艺术家”创作成为现阶段AI艺术创作的主流,作品也更具深意。

国内数字未来艺术家“大悲宇宙”的作品《虚拟蝴蝶》(如图6所示)系列就是和AI合作进行的,强调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和虚拟演化,“AI艺术家”通过算法能够创作出新品种,而且可以随着数据的不断扩充持续不断地生成。艺术家通过选择挑出符合人类审美的蝴蝶进行展出,参观者可以“领养”自己喜欢的蝴蝶,每只蝴蝶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被领养的蝴蝶会被发送到参观者邮箱并从展览中永久删除,由此构成虚拟生态环境,参观者成为参与者。随着区块链的诞生这种“唯一性”将成为“元宇宙”主流形式。数字艺术品已经成为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宠。

四、人工智能将数字媒體艺术带入新时代

2023年是人工智能大爆发的一年,各种人工智能工具的诞生颠覆了许多工种的创作和制作流程。对于本身就依附于计算机技术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成为这场变革的排头兵。人工智能在数字绘画、数字音乐和数字视频方面的应用与创新,为艺术创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数字绘画领域的应用工具,如主流的中Stable-Diffusion(SD)、Midjourney、OpenAI(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旗下的DALL·E2、微软旗下的必应(bing)、百度公司旗下的文心一格等,这些绘图工具的各有长处,如DALL·E2可以将画面进行无限扩展、Midjourney擅长艺术风格的营造等。一些先锋从业者已经可以结合不同工具的优势,综合使用这些工具完成并优化数字绘画创作过程,最终达到行业标准。如可以用Midjourney进行初稿的设计,再用Stable-Diffusion(SD)进行细化和修正等。这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辅助设计师快速高质量地完成作品,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助:

第一,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设计师进行数字绘画创作。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分析大量的绘画作品和图像数据,学习绘画技巧、风格和构图规律。基于这些学习,人工智能生成绘画模型,可以为设计师提供创作建议和参考,帮助他们生成创意和灵感。如设计师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告诉人工智能自己的需求(时间、天气、地点、角色、动作、色调等),人工智能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求无限次的图片生成,设计师再根据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进行选择,选出符合其需求的图片。这些图片有时可以反向激发设计师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根据图片进行进一步的创作。

第二,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自动化绘制数字绘画作品。通过训练模型,人工智能可以模仿艺术家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生成类似于艺术家风格的绘画作品。现阶段已经有很多具有独立风格的艺术家,通过不断训练模型,生成具有高识别度的绘画模型,这种自动化绘制可以节省艺术家的时间和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实践绘画技巧。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用于图像处理和修饰,提高数字绘画作品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图像识别和处理算法,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去除噪点、调整色彩和光线,增强图像的细节和清晰度。这种图像处理和修饰的自动化可以提高数字绘画的视觉吸引力和表现力。

第四,人工智能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创作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高效地进行数字绘画创作。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绘画软件的智能提示和建议,帮助艺术家选择合适的画笔、调色板和纹理。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和修正,帮助艺术家改进数字绘画作品的细节和构图。

人工智能在数字音乐领域的应用工具,如BandLab、Splash和Boomy等工具,可以让没有受过音乐或者乐器训练的人,也可以运用文字指令使用这些工具,创作出具有不同风格的乐曲。当然更多运用场景还是辅助专业音乐人,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音乐人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主要在以下几方进行辅助:

第一,人工智能可以用于作曲和编曲,帮助音乐创作者生成新的音乐作品。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和模仿不同音乐风格和流派的特点,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音乐作品。这种自动化的作曲和编曲可以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新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第二,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和合成音乐,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通过训练模型,人工智能可以学习音乐的音高、节奏和和声规律,生成新的音乐片段或完整的音乐作品。这种音乐生成和合成的能力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扩展创作思路,探索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音乐偏好和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音乐推荐和体验。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人工智能可以了解用户的音乐口味和喜好,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家。这种个性化的音乐推荐和体验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第四,人工智能可以用于音频处理和修饰,提高数字音乐作品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音频识别和处理算法,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去除噪音、调整音量和音色,增强音频的清晰度和音质。这种音频处理和修饰的自动化可以提高数字音乐的听觉享受和表现力。

人工智能在数字视频领域的应用工具,如剪映、阿里云的Live Portait等工具,可以通过用户提供的照片或者一段文字自动生成视频。在自媒体成为流行趋势的今天,这些工具无疑成为自媒体的法宝,极大地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目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辅助:

第一,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和合成视频,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作品。通过训练模型,人工智能可以学习视频的视觉特征、动态规律和剪辑技巧,生成新的视频片段或完整的视频作品。这种视频生成和合成的能力可以帮助视频创作者实现创意和想象力的无限扩展。

第二,人工智能可以用于视频编辑和后期制作,提高数字视频作品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图像识别和处理算法,人工智能可以自动调整视频的色彩和光线,去除视频中的噪点和抖动,增强视频的清晰度和稳定性。这种视频处理和后期制作的自动化可以提高数字视频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体验。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视频内容和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视频推荐和体验。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人工智能可以了解用户的视频偏好和喜好,推荐符合用户喜好的视频作品和内容。这种个性化的视频推荐和体验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

第四,人工智能可以实现视频的实时处理和增强现实。通过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实时识别视频中的物体、人脸和动作,进行实时的图像处理和特效增强。这种视频实时处理和增强现实的能力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和互动性的观看体验。

总结起来,人工智能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表现形式,还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人工智能在数字绘画、数字音乐和数字视频方面的应用与创新,通过创作辅助、自动化生成、图像处理和修饰,以及个性化推荐和实时增强现实等功能,人工智能为艺术家和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创作和体验方式。

参考文献:

[1]郭腾飞.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D].太原:山西大学,2011.

[2]赵楠,张建淳.人工智能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J].新闻文化建设,2022(22):36-38.

[3]卢洋.人工智能时代自然生态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设计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08):310.

[4]陈伟.试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及发展[J].数字通信世界,2022(05):167-169.

[5]崔晨旸.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变”与“不变”[J].艺术教育,2021(06):46-49.

作者簡介:

邓雅方(1983-),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数字媒体艺术在金华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的潜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