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语言服务团能力提升培训:现状、内容与路径
2023-10-24滕延江王立非
滕延江 王立非
[摘要]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畅通生命攸关,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建立标志着应急语言服务正在步入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轨道。现实中,应急语言服务团成员来源多元,背景不一,应急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开展应急语言团培训工作不可或缺。从应急语言服务团“平时备急”的理念出发,探讨应急语言服务团培训的内容与路径:内容上,遵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块化内容体系;方式上,采用自我培训与专家培训相补充,外语院系人才培养与服务国家战略相协调,专题培训与现场实践相并重的多层次培训方式,构建分区域、分群体的场景化、个性化、数字化的培训体系。最后,呼吁完善应急语言服务团培训的政策保障机制,从政策、资源、人才三个层面整合力量,健全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 应急语言服务团;应急语言服务;应急语言能力;应急语言培训
[中图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3)01-0019-11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Corps Capacity Enhancement: Status Quo, Training Curriculum and Approach[JZ)]
TENG Yanjiang1 WANG Lifei2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264025, China; 2. School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public emergencies, the smooth flow of information is vital to life, and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Corps of China marks that the countrys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is stepping into a new stage of normal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However, its team members come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their competencies vary grea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approaches of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corps training: in terms of content, it follows the modular content system combining compulsory and elective curriculum; in terms of approaches, it adopts self-training and expert training; in terms of approaches, self-training and expert training are supplemented, the talent training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s coordinated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together with the multi-level training method with equal emphasis on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on-site practice, to build a scene-based, personalized, and digital training system by region and group. Finally, the article calls for improving the policy guarantee mechanism for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corps training, integrating forces from three levels of policy, resources, and talents, impro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national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corps, and further enhancing the nations 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 words: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corps; emergency language service; emergency language capacity; emergency language training
1.引言
人類社会发展频频遭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它们危害性大、破坏性强,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递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今多言多语社会情境下,应急语言服务的作用愈发突显(李宇明、饶高琦,2020;王立非等,2020)。以2019年底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应急语言服务在应急信息沟通、应急话语传播、应急舆情监测、应急心理抚慰、应急产品研发等多个领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特殊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李宇明,2020;王铭玉、康喆文,2020)。同时,实践中也暴露出应急语言服务的一些弊端:应急语言人才储备不足,平时业务训练缺失,事发后临时召集志愿者仓促上阵,不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各自为战的局面急需改进(王立非等,2020)。学界不断呼吁做好应急语言服务规划,组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李宇明,2020)。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回应并列入议事日程: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0]30号)提出“建立语言服务机制,建设国家语言志愿服务队伍。”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6号)提出,“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2022年4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北京正式成立,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语言文字的信息沟通服务①,这标志着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步入规范化、体系化与标准化的快车道。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以下简称服务团),以高校为主,由志愿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组成。作为一个新兴的公益联盟机构,学界对其运行机制、人才招募、组织管理以及培训方式的讨论还较为少见(王立非、李昭,2021)。国外有学者将语言服务团列为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提出要重视对非职业人员的培训工作(Federici et al.,2021;Taibi & Ozolins,2016)。国内也有学者从宏观上论及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李宇明、饶高琦,2020),中观上评价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胜任力(滕延江,2021),以及微观上强化应急语言人才培养工作(穆雷、刘馨媛,2020)等话题;但针对应急服务团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路径,以及如何评价培训效果等话题还缺乏系统探讨(Cadwell et al., 2020;Erickson,2012)。本文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人员培训为出发点,结合国外同类组织机构的经验,系统探讨培训的内容与路径,尝试构建中国应急语言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提出从政策、资源、人才三个层面做好保障工作,全面提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应急响应能力,助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
2.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内涵、特征及现状
2.1 服务团的内涵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由志愿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自愿组成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公益联盟组织②。服务团秉承 “平时备急、急时不急” 的工作理念,坚持“日常建设”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为国家储备相关领域人才资源,提升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日常建设”主要围绕应急语言服务调查研究、队伍建设、资源建设、技术研发、产品建设、规范标准建设、专业骨干培训、社会宣传教育等非应急状态方面开展建设工作。“应急处置” 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协助克服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应急语言服务工作③。服务团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志愿者等多方资源,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涵盖组织架构、职责协调、队伍建设、运行监管、保障措施、质量评估等多项工作,需要做出统筹安排,确保其在应急状态下高效运行,发挥作用。服务团培训是“日常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只有平时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危急时刻“派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同时,“应急处置”又反过来为平时的培训“备战”提供实践业务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及科学性。
2.2 服务团的特征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扎根中国大地,发挥语言文字的资源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体现了语言文字战线的使命担当,具有战略性、战备性、产学研融合性的特征。
(1)战略性:服务团接受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以各级各类高校为基础建设,便于统筹各类语言及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关键时刻可以迅速反应,及时调动各类资源,投入到应急救援行动中来。
(2)战备性:服务团以高校为主体,日常人才培养与应急救援协同并重,随时为实战做好准备。这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不同:美国的国家服务团以社会招募的志愿者(在职人员)为主体,突发事件之后采用应召的方式为国家服务(张天伟,2016)。
(3)融合性:国家语言服务团的成员单位既有高校机构,也有科大讯飞等语言产业企业,方便研发人员了解一线需求,跨界组建团队,迅速投入相关语言产品的技术攻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多所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攻关,推出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系列語言服务产品,产学研融合,助力医患沟通,为语言特需群体提供应急语言沟通服务工作,成效明显。
2.3 服务团的现状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级各类志愿组织机构积极响应,“以语战疫”,为疫情期间的沟通发挥了突出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参与应急语言服务的机构团体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调度指挥,重复投入多,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王立非等,2020)。这是因为应急语言服务并非不同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需要与服务对象实时互动;互动中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对志愿者业务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也给平时的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志愿者不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一些具体条例:当被问及相关问题时则需要现查现学。语言服务从来不只是语言间的转换问题,会涉及具体的政策、操作流程、防疫规定及最新的措施等细节问题,志愿者需要时刻关注最新防疫政策,努力做到心中有数④。
(2)部分志愿者缺乏应急管理知识:不知晓相关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工作,导致志愿者在面对服务对象时信心不足(滕延江,2020)。
(3)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缺少基本认知:由于不懂得基本的操作规范,伦理常识及从业标准缺失,服务不规范、随意性强的情况时有发生(滕延江、王立非,2022)。
(4)志愿者缺少专业术语、专业领域知识:当遇到一些传染病、医学类术语时不得不求助于医护人员,造成救援效率低下(王立非等,2020)。
(5)志愿者对于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了解较少:跨文化应急沟通能力不足,难以开展个性化的高质量服务(滕延江,2021)。
上述问题反映出抓好日常服务团人员培训工作刻不容缓。当前,学界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经验总结还缺乏有深度的批判性反思。由此,我们需要结合本次疫情防控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总结与反思力度,将服务团人员培训工作提上日程,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内容,采用行之有效的培训路径,从政策、资源、人才等多方面保障服务团的培训工作,提升服务团的应急语言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应急管理机制。
3.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培训内容
培训是一种有目标、有组织的传递知识技能、规范标准化作业的行为。应急语言服务团采用志愿者服务为主体,危机时刻提供语言服务的模式。该模式决定了服务团具有成员来源多元,专业背景差异大,流动性强,队伍稳定性弱的特征。通常情况下,服务团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及受影响社区的多言多语情况临时搭班子、组队伍。如果志愿者中新手多,对各类突发事件准备不足,容易导致服务不到位,救援效率低的情况。由此,服务团平日的培训不可或缺,只有平时做好准备,增强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关键时刻才能迅速反应,积极应对。具体来说,内容上,建议采用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并重,通识培训与专业领域培训协同,构建分场景、分群体的内容体系(见表1):必修模块是所有志愿者需要完成的内容,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必备知识;选修模块则是针对特定语种、文化、场景及群体所需具备的特定专业技能。
3.1 必修模块
必修模块是从事应急语言服务工作所需掌握的通识内容,包含以下六个课程模块:
(1)语言服务规范课程模块: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生产流程、服务标准,熟悉语言文字书写规范、术语使用规范,口笔译译文文体规范等。同时,了解语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熟悉服务范围、服务时限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2)技术技能课程模块:现代应急救援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OBrien,2020,2022)。例如,机器翻译之后的译后编辑能力,现场数据的统计、制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宣传海报的绘制能力,多模态产品创作能力,整合数据资源的能力等,这些技术能力有助于提升智能化时代的语言服务效率与专业化水平。
(3)政策法律法规课程模块:志愿者需通晓基本的法律法规,既包括中国的相关法律,也包括国际组织机构的特定法律法规文件。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等各级各类政策法规文件。
(4)应急管理知识课程模块:包括应急管理理论、应急预案、应急传播、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等内容。例如,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分级标准、预警色彩标识,以及危机周期等事项。若志愿者本人需亲临危险区域(如地震灾区、化学物品泄漏事故场地),基本的急救知识也十分必要。
(5)志愿服务条例课程模块:熟悉志愿服务的权利与义务、质量考核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化解服务中的争端与纠纷。重点做好应急语言服务中的伦理培训(滕延江、王立非,2022):保守在志愿服务中获悉的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依法受保护的其他信息,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等。
(6)心理咨询(抚慰)课程模块:这一方面有助于志愿者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安抚,开展心理援助与心理重建,帮助他们渡过危难,克服恐惧、焦躁及各种不安的症状。另一方面,应急语言服务劳动强度大、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且具有不可预测性,考验着志愿者的心理素质,因此理解心理抚慰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维护、调适志愿者本人的身心健康。
3.2 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指的是根据个人专长,选择相应的语种及内容进行培训的行为,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语言模块:志愿者根据个人专长,聚焦特定方言、民族语言、外语以及手语等语言类型,熟悉专业术语的表达方式,适应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2)文化模块:与语言模块类似,针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深入学习探索、熟悉不同国家或地域文化的风俗习惯、表达方式、禁忌用语,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中外文化习俗;例如,如果遇到特殊群体(老年群体、外籍人士、儿童或者有基础病患的群体)进行酒店隔离,志愿者需要问询确认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餐饮等方面的禁忌,包括食物禁忌和食品过敏等,这些细节有助于减少服务对象的焦虑感,提升语言服务质量。
(3)场景模块: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类型和专业领域,有的放矢地开展语言服务。领域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应急语言服务培训必不可少的内容(Cadwell et al.,2020)。志愿者根据自身特长,建议采用专业领域认领的方式,专门服务于某一特定场景领域。例如,化学专业的志愿者可以参与化学物品泄漏爆炸等突发事件的救援,跟踪行业领域动态,熟悉领域词汇术语表达习惯,在应急信息救援、应急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作用。再比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及传染病防护知识,分场景业务培训有利于打造专家型的应急语言人才储备资源体系。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来自语言学专业的志愿者在应急语言服务实践中,面对诸多的医学术语、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专业表达方式总感觉力不从心,不得不求助于专业医学人员,影响了救援效率(王立非等,2020)。
(4)群体模块:突发公共事件之后,不同群体具有不同的诉求,应急语言服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群体的业务培训。以老年群体为例,他们行动不便,体弱多病,听力视力下降;突发公共事件之后,他们的需求较为多元,涉及身体护理、心理安抚、食品药品特殊需求等方方面面,甚至面临一些棘手问题,需要向上级部门反映汇报、多方协调之后才能解决。培训中,需要有意识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做好案例汇总,提升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群体模块中还应包含社区群体教育,志愿者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灾前的社区调查工作,了解社区人员构成,可能的语言(语种)需求,知晓如何开展灾前预防教育,宣传推广防灾救灾知识,建立与社区居民的信任关系,便于突发事件之后社区群众能够积极配合,相信政府机构发布的权威信息,从而迅速做出响应。
4.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培训路径
培训方式上,根据服务团的性质及其运作机制,建议采用成员自我培训与专家授课相结合,自我测试与现场测评相补充,人才培养与培训相融合,小组专题培训与现场实践并重的培训方式,增强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培训效果。
4.1 自我培训与专家培训相结合
培训课程中的诸多内容可以采用志愿者自学的方式进行,方便志愿者利用平时的时间,做好自我培训。例如,志愿者可以自学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应急知识等内容,记录学习问题,通过专家网上答疑或者同行讨论的方式,互相切磋,达到学习消化的目的。就专家培训而言,既可以邀请本领域的管理者、知名学者,也可以邀请参与过应急语言服务的志愿者现身说法,采用情景式、案例式、模拟式、演练式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培训的参与意识,突出应急能力提升这个主线,将培训目标落到实处。
4.2 自我测试与现场测评相补充
为了检验自我培训及专家培训的学习效果,志愿者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之后便可进入网上自我测评环节:自测部分可以多次进行,直到通过为止,由此增强志愿者的信心;测试成绩可以作为笔试成绩直接录入档案,获得笔试模块的合格证书。另一方面,现场测试部分主要测试志愿者的语言技能,口笔语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及应急场景反应能力等项目。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志愿者跨越志愿服务的门槛、检验培训效果,达到“以测促学”。需要说明的是,特殊情况下,现场测试也可采用远程在线方式进行,比如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招募测试便不得不线上进行。
4.3 人才培养与培训相协调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大都是以高校为主体组建,志愿者来源较为单一,他们的专业领域知识较为匮乏,如果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危机时刻他们的胜任力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对此,需要将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考虑。例如:
(1)创新语言教育模式,增加应急管理专业课程的融合力度:语言类专业可适时增加应急管理方向课程的内容,鼓励高校设置语言服务本科专业,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体现新时代学科融合交叉的人才培养思路。
(2)开发应急语言服务硕士课程:本科人才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很难满足应急语言服务的专业性需求,因此建议在中文类和外语类学科下增设应急语言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有条件的院校可以申请设置相应硕士学位。该硕士课程以突发灾害、灾难或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应急沟通为主旨,培养学生胜任应急环境下的多语言沟通技能,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团培训相结合,开展志愿者的培训机制、管理模式、培训效果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4.4 专题培训与现场实训并重
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培训方式上可以采用专题式:针对培训情境,设置任务,让每位志愿者有机会参与高仿真的应急场景模拟演练;按照实战状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行动方案,锻炼学员的实操能力和突发响应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对比,批判反思,肯定优点,查找不足,以此提升培训效能。另外,现场实训是其他理论知识培训难以替代的,可以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做好培训工作的“传帮带”,让新上岗的志愿者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熟悉业务流程及要求,逐渐进入实战状态。
5.应急语言服务团培训的保障机制
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过硬本领离不开平时的培训与实践锻炼,为取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可从三个层面提供保障。
5.1 政策保障
在政策层面,(1)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考核评价機制,工作纪律,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奖惩措施等责权利要求。(2)成立分管培训事务的机构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培训工作,包括组织学员之间的联谊活动,培养团队意识与集体作战精神。(3)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培训教材,编写审定必修模块读本以及选修模块的参考资料,方便志愿者自学与自我测试;开发网上多模态学习资料,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提高培训资料的知识性与吸引力。(4)抓好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提升培训的效率。建立志愿者学习共同体(含网上共同体),组织相关专业研修,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增强培训的参与性和针对性。(5)做好培训考核体系建设,及早设立国家应急语言人才考评证书制度(例如,不同级别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语言类证书,应急语言服务专业类证书等),做好与其他各级各类证书的互通认证工作,减少重复性劳动,方便吸收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队伍中来。
5.2 人才保障
在人才层面,做好人才储备机制。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与保障,从骨干人才及志愿者基础人才入手,组建能战斗、能打胜仗的高质量人才管理及志愿者队伍。(1)抓好骨干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应急语言服务离不开协调机制,包括高素质的协调员、培训骨干、应急信息传播骨干、应急技术骨干等专业化人才,需要从平时的训练及实践中发掘人才,储备人才,特别是高端跨文化、跨境教育人才(张珊,2021;阎莉、文旭,2022)。(2)打造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员与志愿者人才加入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储备库,包括大学生、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外籍人士、特殊行业人士等,做好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建设,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其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5.3 资源保障
在资源层面,开展分区域、分群体的专业化资源平台建设。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 [2021] 36号)提出,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标准体系,优化发布方式,拓展发布渠道和发布语种,提升发布覆盖率、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的精准发布能力。当前,语言的资源性功能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语言资源平台建设是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特别是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基石;为了保障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培训效果,做好分区域、分群体的语言资源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王春辉,2022),抓好资源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具体包括:
(1)构建分区域的应急语言服务平台:不同区域语言需求不同,比如沿海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程度高,外籍人士较多,突发公共事件之后外语需求相对较多,建议平时城市服务层面(含热线及网络服务)增加外语服务选项;旅游热门地区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需增加应急语言服务的日常资源储备,选拔各类语言服务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2)打造分群体的应急语言资源平台:不同群体的语言服务需要不同,老年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农民工群体、产业工人群体、残疾群体等因身体、语言、行业方面差异较大,危急中面临多元需求(Federici et al.,2019)。由此,平时需有意识加大资源、技术、产品、质量及规范标准建设的力度,积极储备相应的资源,建设好专业术语库,收集一线服务案例,更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消除时空限制,增强培训的数字化程度(OBrien,2020)。
6.结语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建设进入快车道,对丰富和完善国家应急治理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是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的元年,应急语言服务进入有序、有组织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成立标志着应急语言服务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入了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的新轨道,系统化、专业化的志愿者培训工作也应提上议事日程。培训是提高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内容和方式上系统推进应急语言服务培训体系构建,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Drugan,2017)。
未来,建议利用现有的服务团成员单位,建设好一批国家级应急语言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应急语言服务培训品牌:
(1)以现有高校为主体,总结志愿者培训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收集真实的案例,丰富培训的针对性,增强服务团的培训效能,树立服务团的品牌力与影响力,逐步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国家重大活动(含节庆日、体育赛事及商务展览活动等)的重要语言支持力量,助力提升政府的形象。
(2)做好应急语言服务培训成员单位的准入及动态淘汰机制建设,各个成员单位尽快制订出台应急语言培训规划,国家对培训质量进行动态考核;对于合格达标的单位持续资助,对于培训质量较差的单位逐步淘汰出局,确保整体培训质量效果。
(3)加强对应急志愿服务团的指导和规范,尽早出台服务团人才胜任力及评价体系指标、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志愿服务认证体系,增强志愿者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推动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逐步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服务水平。
注释:
①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京成立 [OL]. 中国新闻网.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4-28/9741677.shtml.[2022-04-28]
②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成立 [OL]. 光明网. https://news.gmw.cn/2022-04/29/content_35698727.htm.[2022-04-29]
③ “活学活用”:从进博会到战疫,这群大学生志愿者“翻译”忙 [OL]. 东方网. https://j.eastday.com/p/1584759964011872.[2020-03-21]
参考文献
[1]Cadwell, P., C. Bollig & J. Ried. Management and training of linguistic volunteers: A case study of translation at Cochrane Germany[A]. In F. M. Federici & S. OBrien (eds.). Translation in Cascading Crises[C]. New York: Routledge, 2020. 152-173.
[2]Drugan, J.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practice: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engaging with and beyond the professions[J]. The Translator, 2017, 23(2): 126-142.
[3]Erickson, J. Volunteering with refugees: Neoliberalism, hegemony, and (senior) citizenship[J]. Human Organization, 2012, 71(2): 167-175.
[4]Federici, F. M., M. OHagan, P. Cadwell, J. Marlowe & S. OBrien. Ecosystems of preparedness in New Zealand: Empowering communities and professionals with crisis translation training[A]. In J. Wakabayashi & M. OHagan (eds.).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C].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125-146.
[5]Federici, F., M. OHagan, S. OBrien & P. Cadwell. Crisis translation training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new contexts of translation[J]. Cultus, 2019, 12: 246-279.
[6]OBrien, S.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ster management[A]. In M. OHagan (ed.).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C]. London: Routledge, 2020. 304-318.
[7]OBrien, S. Crisis translation: A snapshot in time[J]. INContext: Studi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ism, 2022, 2(1): 84-108.
[8]Taibi, M. & U. Ozolins. Community translation: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quo[A]. In M. Taibi & U. Ozolins (eds.). Community Translation[C]. London: Bloomsbury, 2016. 7-28.
[9]李宇明. 重視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问题[J]. 语言战略研究, 2020, (2): 1.
[10]李宇明, 饶高琦. 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刍论[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3): 2-13.
[11]穆雷, 刘馨媛. 重视并建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3): 24-31.
[12]滕延江. 论应急语言服务规划[J]. 语言战略研究, 2020, (6): 88-96.
[13]滕延江. 应急语言服务者胜任力与应急语言人才评价[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 (4): 20-31.
[14]滕延江, 王立非. 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的伦理考量[J]. 江汉学术, 2022, (3): 104-110.
[15]王春辉. 主持人语:建构分场景分地域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J]. 江汉学术, 2022, (3): 92-93.
[16]王立非, 李昭. 中美日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对比与启示[J]. 语言服务研究, 2021, (1): 17-32.
[17]王立非, 任杰, 孙疆卫, 蒙永业.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 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 (1): 21-30.
[18]王铭玉, 康喆文. 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问题[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 (3): 32-39.
[19]阎莉, 文旭. 基于语言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跨境语言规划:框架与意义[J]. 山东外语教学, 2022, (1): 26-37.
[20]张珊. 后疫情时代的跨文化教育——赫尔辛基大学Fred Dervin教授访谈录[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1): 3-11.
[21]张天伟.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案例分析[J].语言战略研究, 2016, (5): 88-96.
(责任编辑:葛云锋)
收稿日期:2022-07-29;修改稿,2022-10-07;本刊修订,2023-01-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20年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语言管理理论建构研究”(项目编号:ZDA135-16)以及2020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便利度指数构建与测评”(项目编号:2020YYA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滕延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言规划、语言服务。电子邮箱:tengyanjiang@126.com。
王立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语言服务。电子邮箱:wanglifei@blcu.edu.cn。
引用信息:滕延江,王立非.应急语言服务团能力提升培训:现状、内容与路径[J].山東外语教学,2023,(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