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祝福》中的“三”字密码
2023-10-24方文飞
方文飞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刻画细致深刻,主旨内涵深厚,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该文构思精巧,文中有多处重复和照应的叙写,我们以“三”字为线索,全面梳理课文内容,可以深入解码文本内涵。
一、三写肖像,生动刻画
小说中鲁迅先生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外貌。初到鲁镇时,祥林嫂刚刚死了丈夫,内心十分悲哀,但是人还很年轻,精神状态还好;再到鲁镇时,第二任丈夫贺老六又去世了,儿子阿毛也被山里的野狼叼走,夫死子亡,内心十分悲哀,精神也不济;最后一次回到鲁镇是在被四叔赶出家门之后,早已成为乞丐,精神上早已麻木。这三次的肖像描写反映了祥林嫂从二十六七岁到四十岁上下的生命过程,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她就从青壮年走向了死亡。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描写一个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画眼睛。在三次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中,鲁迅先生对她眼睛的刻画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次到鲁镇,是“只是顺着眼”,说明她是安分守己的农民,很快就取得四婶的信任。第二次到鲁镇,还是“顺着眼”,但是“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祥林嫂早已经受了生活的残酷打击,尤其是夫死子亡的悲惨遭遇令她终日以泪洗面,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是身体精力早已大不如前。第三次到鲁镇,“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身体部位或表情早已丧失活力,这是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最后表情,作者这样描写她的眼睛,就是在暗示其不久就会死去,为后文写她死在祝福之夜作铺垫。三次肖像描写前后照应,时间线索清晰,祥林嫂身体衰朽之快令人诧异,也令读者难免会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境遇?
二、三写祝福,区别动作
小说三次写到别人在祝福时祥林嫂在做什么。鲁迅先生在小说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鲁镇祝福的规矩。为了“祝福”,鲁镇的人们要准备很多的福礼,因为“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可见,准备福礼的工作是忙碌而艰辛的,鲁镇地处浙江山区,冬季气温很低,清洗福礼原料的工作很不容易,而这些工作都是女人们在完成,她们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但是就是这样,初到鲁镇打工的祥林嫂却“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她的能干自然让吝啬的四叔满意。但是第二次到鲁镇在年终准备福礼时,四婶却不让她用手碰酒杯和筷子,“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不过是坐在灶下烧火”。在第三次写人们祝福之时,她却内心满怀恐惧,在人们的祝福之夜寂然死去。小说中三次写鲁镇的人们在祝福时祥林嫂的所作所为,深刻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劳能干和人们对待她的不公。她为何不能碰祭祀的酒杯和筷子呢?原来在课文的第71自然段,身为讲理学的老监生的四叔早就暗暗告诫四婶说:“(祥林嫂)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对四婶说的这番话可谓是給祥林嫂在封建礼教上判了重刑。祥林嫂究竟是怎样败坏风俗的?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发现她不过是在丈夫去世后改嫁而已。可是,在四叔等人的眼里,寡妇改嫁却是败坏风俗的,于是连她们的手也变得“脏”了。这种观念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社会却能大行其道。
三、三受打击,命途多舛
祥林嫂一生受到的重大的打击有三次。第一次丈夫祥林不幸早逝,但是研读小说文本,我们发现祥林“比她小十岁”,他去世时应该是十六七岁,而此时祥林嫂是二十六七岁。据此,我们可以推测祥林嫂应该就是所谓的“童养媳”。过去穷人家庭常常为年龄尚幼的男孩寻一户穷人家的女孩做童养媳,有时候这个童养媳的年龄比她未来的丈夫年龄甚至要大很多,是名副其实的“等郞媳”。等到小丈夫成年了,等郞媳也不小了。考察两人的年龄和生育情况,应该说两人要么还没有圆房,要么刚刚圆房祥林嫂还没有怀孕,祥林就因故去世了。祥林嫂做“等郞媳”等了很多年小丈夫终于快成年了却又不幸早夭,这是她人生的第一个不幸。再嫁贺老六之后祥林嫂获得了短暂的幸福生活,首先是“上头没有婆婆”,这是祥林嫂最好的家庭处境。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写的十二岁童养媳小团圆媳妇儿就是被婆婆用滚水烫身给活活烫死了。在第一任丈夫时,祥林嫂的婆婆也是一个会打算的狠心婆婆。再嫁到贺家墺没有了婆婆,对祥林嫂来说真是交了好运。而且她的好运似乎还有不少,“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儿子”,“房子是自家的”,命运似乎为祥林嫂打开了一扇窗户。但是命运又再一次捉弄了她,很快她又一次失去了一切,第二任丈夫贺老六因病死亡,这是她遭遇的再一次重大打击。但是祥林嫂的苦难似乎还没有完,很快冬去春来,野狼竟又出没乡间叼走了她心爱的儿子阿毛。祥林嫂回忆阿毛时说:“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小小年纪还会“坐在门槛上剥豆子”。这个孩子在丈夫去世后曾带给祥林嫂莫大的慰藉,但是最后她连这个乖巧的孩子也失去了,只是找到了“一只他的小鞋”。这是一次极其严重的打击,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没有了指望。
四、三写工钱,揭示处境
小说中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工钱及其去向。第一次是初到鲁镇时被四婶看中,和四叔谈定了工钱是“每月工钱五百文”。这份工钱是个什么概念呢?鲁迅先生在课文的第18 自然段对当时的物价有个交代,让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他说“福清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而后文的工钱换算结果表明当时一银元等于一千文大钱。也就是说,祥林嫂在四叔家需要工作两个整月,才能到福清楼买上一盘价廉物美的清燉鱼翅。可见,祥林嫂是刚刚逃出婆婆的魔掌又入了四叔家的虎穴,惨遭四叔的剥削。“旁逸斜出的闲来之笔,表明了残酷的阶级差距。”[1]第二次提到工资是在课文的第42 自然段。“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这份工钱是祥林嫂三个半月的辛苦钱,她自己一文也还没有用过,全部都被她的婆婆拿走了,这点钱应该是祥林嫂仅有的一点儿私房钱。可见其婆婆对祥林嫂控制占有之完全,在婆婆眼中她完全就是奴隶。第三次提到她的工钱是在课文第106 自然段。为了捐门槛,她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按照每月五百文的工钱,这次捐门槛总共花掉了祥林嫂两整年的工钱收入,代价不可谓不大。通过这三次有关工钱的数据,我们也能感受到祥林嫂生活之勤俭节约。作为一位底层妇女,除了在主人家吃喝之外,她愣是没有在别的事项上零花过一点。中国传统女性的隐忍和节俭在祥林嫂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结果也令人唏嘘不已。
五、三个女人,个个致命
在鲁迅笔下,祥林嫂的一生中总共出现过三个致命的女人,她们分别是她的婆婆、柳妈和四婶。这三个女人中最令人讨厌的是她的婆婆,其次是柳妈,四婶比较中庸,但是也很致命。作为童养媳,祥林嫂在婆婆家的处境小说里虽然没有明说,但通过相关事件的描述我们却能揣测其艰难苦恶。她的婆婆为了给她只有十多岁的小叔子娶媳妇,干脆组织族人将她捆绑回去并迅速地以大钱八十千的价格卖进深山里面,彻底断送了她在鲁镇自由美好的打工生活。婆婆还顺便取走了她存在主人家的一千七百五十文钱。婆婆对祥林嫂的戕害是直接而深重的。祥林嫂的这个婆婆的确是一个致命的女人。小说中说柳妈是一个善女人,但是这个所谓的善女人应该要打上双引号。
小说中写到,柳妈“打皱的臉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这是一张巫婆似的脸。柳妈不仅嘲笑了祥林嫂额上的伤疤,还为她描述了死后在阴间两个男人为争她的身体而被阎罗大王实施的残酷刑法,给缺少见识的祥林嫂带来了新的恐惧,柳妈提出捐门槛的主意也使祥林嫂损失了所有的积蓄。不仅如此,柳妈还将她们两个人的谈话传扬了出去,以至于鲁镇的人们终于对她“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善女人柳妈,和杨二嫂、衍太太两个人物,有相通、相近之处,鲁迅的笔触带着厌恶,具有批判性质。”[2]四婶表面上看去几乎是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符合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标准。她虽然没有像鲁镇上的其他人一样直接嘲笑祥林嫂,但是在人们欺负祥林嫂的时候,她却从未表现过同情心,她是四叔理学观念最坚定的执行者。正是四婶不折不扣地执行四叔的偏见,才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最后他们夫妻一道又将祥林嫂踢出了家门,使她最终成为了一个乞丐。四婶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坚持使她成为了封建礼教和四叔的帮凶。
六、三寻出路,无奈而终
祥林嫂对自己的命运有过三次自发的“抗争”。首先是在被卖到贺家墺时不愿意和贺老六拜堂成亲。按照卫老婆子的话来说,祥林嫂的反抗“可是异乎寻常”的。其次,为了“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她“急得流泪”终于“打动”庙祝,去寺庙捐了门槛。第三次是最后在鲁镇见到“我”时,因为认为“我”是一个“见识得多”的人,于是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这一问属于祥林嫂的临终关怀,是在为自己的精神找寻出路。因为之前柳妈跟她讲的死后被两个男人相争的故事的确把她吓坏了。祥林嫂这三次所谓的“抗争”其实都是其中了封建礼教毒害的表现。在先前她和祥林一起生活的小山村,祥林嫂从未听说过柳妈讲给她的那些事,还有关于祭祀时的“避讳”之事,可能对于寡妇再嫁也多少像卫老婆子一样还能接受一点。但是在初到鲁镇在四叔家打工三个半月之后,她的礼教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应该都归因于在四叔和四婶身边的耳濡目染。四叔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祥林嫂的“抗争”越是激烈,反映出她在鲁镇中了封建礼教的毒害越是深刻。有专家早就指出:“《祝福》中虽然也写到了祥林嫂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祥林嫂的反抗却始终没有从封建思想中走出来,祥林嫂在经历丧夫、改嫁、丧子,到被驱逐出鲁家等一系列人生苦厄时,始终是被动的,是任由宰割的,是屈服于命运的。”[3]
七、三写神态,心理复杂
小说中写到了祥林嫂三次神态上的变化。在第76自然段,当四婶阻止她触碰祭祀的酒杯和筷子时,她只得“疑惑”地走开。在第83自然段,当人们打断她叙述阿毛的故事时,她张着口“怔怔”地站着。最后,在第107自然段,在捐了门槛之后,她便“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这三处神态上的变化可谓相互照应。第一处“疑惑”的原因是她不懂四叔的关于寡妇再嫁即失去贞洁的封建礼教的理论。祥林嫂,一嫁祥林,祥林早夭;二嫁贺老六,老六病亡。在四叔的眼里她成为了“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之人,是个不祥之物。但是祥林嫂一开始是没有这种想法的,直到柳妈为她揭示这一点。为了帮助祥林嫂赎罪,柳妈替她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走投无路极度恐惧的祥林嫂对柳妈的话深信不疑。等到一年之后攒足了十二千大钱到寺庙成功地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真是一身轻松,她自以为按照柳妈的法子去做,自然会赎罪成功,于是在冬至四叔家祭祖的时候她便内心“坦然”起来。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起初她不断地向人们讲述阿毛被野狼叼走的故事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同情,但是她低估了人们对她的偏见。鲁镇的人们对于她不断地重复阿毛的故事早已不耐烦,她却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其实鲁镇的人们对祥林嫂的偏见是根深蒂固的,课文的第70自然段就写道:“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女性出嫁前一般随父姓都叫做某氏,出嫁后姓氏前面再冠以夫姓,叫做某某氏,或带上丈夫的名字叫做某某嫂、某某婶之类。祥林嫂再嫁后依照习俗应该叫做“老六嫂”才对,但是鲁镇的人们只叫她祥林嫂——小说中作者将这句话单独成段,起强调的作用,表现了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第二段婚姻的不承认。
八、三被欺侮,加速死亡
小说中祥林嫂前后经历了三次明显的被人欺侮和压迫。第一个残酷压迫祥林嫂的是她的婆婆。在小说中,据卫老婆子交代,祥林去世的时间是十六七岁,他应该是家中的长子,所以祥林嫂婆婆的年纪也不过三四十岁。
在祥林嫂的婆婆一番操作之下,她在这个家族中的剩余价值被压榨得一干二净,人被卖进一般人都不愿意嫁去的深山野坳,存在主人家的工钱被领走。婆婆用卖掉祥林嫂的钱为小叔子娶了媳妇,还剩下十多千大钱,这是一桩除了祥林嫂大家都开心的生意。到了贺家墺,夫死子亡之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本来这间房子是自家的,凭什么大伯来赶她,她竟然还会走投无路?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上寡妇再嫁的尴尬之处。再嫁的寡妇如果没有了丈夫的庇护,在家族中应该是毫无地位的,几乎任人欺侮。无论是婆婆还是后来的大伯,他们欺负祥林嫂依仗的都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在封建社会,有三座大山压在人们头上,分别是“政权”“族权”“神权”。压迫女性的还有一个“夫权”。所谓族权就是封建社会族长对家族的支配权力或者家长对家庭成员的支配权力。
在族权的庇护之下,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就可以公然将其捆绑出卖,没收其私产住宅,令其变得一无所有。所以小说《祝福》不仅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还抨击了族权的毫无人性。小说中庙祝后来也加入了欺侮祥林嫂的行列。所谓庙祝就是旧时庙里管香火祭祀的人。小说中的庙祝根本不是什么善茬,他趁人之危略施小计就白白赚了祥林嫂整整两年的工钱,而祥林嫂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鲁迅先生通过庙祝的形象辛辣地讽刺了旧社会寺庙的虚伪和神权的可恶。可以说庙祝的欺骗行为加速了祥林嫂的破产和死亡。
作家王华曾说:“《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说语言简练而深邃,字里行间话里有话。上述八个方面作者都进行了三次照应的描写,这些描写丰富而形象地表现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戕害,凸显了作品批判“礼教吃人”的主旨。这些描写体现出了小说写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生活观察之深刻。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我们再次深刻地领悟到鲁迅先生伟大的思想魅力。
注释:
[1]于兰敏:《详笔、略笔、闲笔,笔笔皆妙》,《语文教学通讯》,2022 年第5 期,第68 页。
[2]谷兴云:《论柳妈和祥林嫂》,《中学语文教学》,2021 年第3 期,第59 页。
[3]乔保玲:《无尽的同情,无情的鞭笞》,《语文教学通讯》,2021 年第9 期,第81 页。
本文系2020 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观照下的高中文学类文本教学研究”(编号:JK200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池州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