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CK 视角的初中说明文教学设计

2023-10-24潘婷婷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事理物候说明文

潘婷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模块中提出,初中生要“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发现、欣赏、表达和交流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热爱生活,感恩生活”[1],在“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中强调,“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够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2],“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3]。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四篇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单元目标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学习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这个单元对应了2022 年版课标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说明文的学习更多地依赖于知识的讲解,笔者尝试从PCK理论入手设计此单元说明文教学。

一、PCK理论的内涵

PCK 即学科教学知识,是美国教育家舒尔曼提出来的。他认为成功的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掌握学科知识,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对学科知识进行转化重构,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简言之,就是将理论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迁移运用的概念和策略。在2022年版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李琰教授重构了教师PCK的结构,建立包括了语文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学策略知识、教学评价知识等五个维度的教学认知模型[(4] 图1),认为教师应该针对某一教学内容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最终将语文学科内容转化成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并用于教学实施和评价。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相吻合。2022年版课标认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二、教学设计框架

(一)教材分析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知识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是有关联性的,是要理解、迁移和运用的。教材中提供的语文知识点是客观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基于系统的知识点,横向把握知识之间的勾连,也要联系单元篇章的内容,纵向研究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还应该提炼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价值,比如此单元四篇课文都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求真、严谨精神,语言朴素优美。2022 年版课标中提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教学目标必须落实到语言运用上,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PCK 的教学模型当中着重提到了学生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盲区,并且让学生学会迁移和运用知识的策略。如学生通过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已经掌握了事物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等知识点,但是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迁移到事理说明文上,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新的情境,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知识勾连(见图2),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实现读写结合,最终将这些知识点用语言表述出来。

(三)教学目标

此单元虽然都是事理说明文,但是说明对象不同,采用的说明形式也不同,每一篇课文风格独特。本文旨在通過大单元的微任务设计,将四篇课文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完成语言运用的目标。笔者根据PCK 的教学模型,设定此单元的教学目标:1.激发学习说明文的兴趣;2.理清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改写讲解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与严谨;3.通过讲解词的微写作,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

基于PCK的教学模型,笔者设计了此单元的教学过程(见表1)。

学习主题:讲好自然故事。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正在进行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你们都是培训班的小小讲解员,接下来希望你们能通过对此单元课文的学习拿到小小讲解员的通关文牒,成为一名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

关卡一:有形讲解词,理顺一篇文。

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对比和《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说明对象的不同,完成表2。

任务二:请同学们在课文内找到表格中的句子,说说事理说明的顺序,完成表3。

任务三:请同学们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画简易的《大自然的语言》思维导图,并用在句子前面加上关联词的方法来理解“物候”这个概念。

是什么——从物候现象到物候学的定义。

为什么——物候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怎么样——物候的运用。

(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 )首先是纬度。

( )经度12 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物候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卡一意图】此单元的单元导读中特意提到了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可见对于事理说明来说,说明顺序是理解事理的重要途径。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对事理性说明文知识点的整理,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整理,教师将知识转化成学生可感、可实践的策略,使学生明白解说词要关注解说对象,整理解说顺序,搭建解说内在的联系,为后面解说词的撰写奠定了知识基础。

关卡二:有色讲解词,体现一种美。

任务四:请同学们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间的脚步》《大雁归来》,找出相应说明方法的句子,完成表4。

任务五: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原名《一门丰产的科学—— 物候学》,这两个标题各自有什么特点?

任务六: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通俗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 到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说明文语言生动性体现在__________。

说明文语言通俗性体现在__________。

任务七:阅读《大雁归来》的第6自然段,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們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任务八:仿写。《时间的脚步》这篇课文的语言也非常生动,请同学们摘录文中用来描写时间的事物,用《天净沙·秋思》的形式,将《时间的脚步》改写成一首诗歌。

摘录事物:_________ 。

诗歌: _________。

【关卡二意图】通过四个任务对此单元事理说明文语言的整理,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同样具有审美的功能,说明文语言并不都是枯燥的,用优美生动生活化的语言可以更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和解说词的生动性互动性有紧密的关联。

关卡三:有神讲解词,启发一种思。

任务九:利奥波德被誉为“生态伦理学之父”,《沙乡年鉴》这本书被称为“土地伦理学开山之作”和“绿色圣经”,请同学们阅读《大雁归来》这篇观察笔记,找到相关的语句,结合材料和“阅读提示”,思考:为什么作者对于大雁有如此诗意和动人的描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科学观察笔记呢?

材料一:

土地是一个共同体,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而土地应该被人热爱,受人尊重,这是伦理学概念的一个外延;至于土地会产出文化硕果,则是个早就为人所知、但后来却常常被人忽略的事实。[6]

材料二:

在社会进程开始灭绝野生动植物之前,其存在被人视为自然常态,犹如风吹日落般天经地义。如今,我们却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一种更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就值得牺牲那些天生地养、自然蕃息的生物?对我们少数人而言,有机会看到大雁比观看电视更重要,而有幸找到一株老冠花则是一种权利,一种与言论自由一样不可剥夺的权利。[7]任务十:时间是不可感不可触的。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请同学们阅读《时间的脚印》,思考:作者对于时间的看法是什么?

【关卡三意图】任务九通过阅读科学观察笔记,引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自然探索的欲望。任务十通过阅读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以此来感受作者对于岩石观察之细致。两个任务的共同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科学家对于科研的热情。

关卡四:撰写讲解词,琢磨一种理。

任务十一: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即将举办“浙里鱼跃——浙江内陆鱼类展”,现邀请同学们给这个展馆写解说词,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三、四、五,选择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的其中一个进行描写。

材料三:

浙江鱼类——香鱼

香鱼,属属鲑形目,香鱼科,地方名:海胎鱼、油香鱼、秋生子、留香鱼。又名瓜鱼、细鳞鱼,是一种小型的名贵鱼类。“香鱼”见清初劳大舆《瓯江逸志》(1644-1661)和洪若皋《临海志》:“春初生,月长一寸,至冬盈尺,赴潮际生子。生已辄槁。惟雁山溪间有之。一名记月鱼。”山海关居民称它是海内生,河内长,又名“海胎鱼”(张春霖,1955)。

香鱼形态特征:香鱼体狭长而侧扁,一般体长15-20 厘米,大者30 多厘米。头小而吻尖,口大,斜裂,吻前端向下弯成钩状,下颌前端有二突起,与吻钩正相嵌合。眼小,身体呈青黄色,背鳍后有脂鳍,脂鳍较小,与臀鳍后基相对。背缘苍黑,两侧及腹部为白色,被有细小鳞片,尾分叉,各鳍无硬棘,背鳍后有一小脂鳍。有趣的是,在鱼香的背脊上生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因能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而被称为“香鱼”。每逢中秋时节,香鱼旺发,满江飘香,栖息在碧水溪流中的香鱼,纷纷向上游挺进,被秋风吹向岸边,阵阵清香扑面而来,形成一年一度的“香鱼风”。

香鱼属入海口洄游性鱼类,喜栖息于与海相通的溪流之中,以粘附在岩石上的底栖藻类为食。深秋时节,将要“临产”的香鱼,纷纷集结在砂砾浅滩处“生儿育女”。香鱼产卵后,体质虚弱,大多死亡。因为它的生命短暂,只有一年时间,故又有“年鱼”之称。翌年春天,幼香鱼由入海口进入溪流中生活,为了索食,它们成群结队逆着溪流向上游奋力游去,即便遇到急流、洪峰或其他障碍物,也奋不顾身。据说,香鱼的一天行程可达20公里。

在亚洲被誉为“鱼中珍品”,美国鱼类专家丹尔誉香鱼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鱼类”。其肉质细嫩、清香,具有特殊风味。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正逢有人在烤炙香鱼,乾隆遂“闻香而循,后入民家”,尝过香鱼后,觉得清香味美,赞不绝口,遂定为贡品。当时宁海县的地方官,每年秋天都要将金光闪闪的香鱼系上红丝线,派专人送往京城进贡。[8]——(《香鱼》,有删改)

材料四:

浙江省水环境方面,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95.2%,同比上升1.3 个百分点,无劣五类断面,八大水系所有断面都达到或优于Ⅲ类。

浙江全省水质良好,饵料生物丰富,适于鱼类的栖息和繁殖,捕鱼业可上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杭嘉湖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内陆鱼类养殖基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 年10 月,台风过后,两位放羊的村民在余姚三七市镇公路边一处待建厂区的地质钻孔泥土中,注意到了一些贝壳和骨头碎片。

那些贝壳交到了孙国平手中,让正在追寻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他眼前一亮。由此,余姚井头山遗址开启发掘和研究工作。当孙国平揭开井头山遗址上覆盖的数米厚淤泥,看到8000年前的贝壳类生活垃圾恍如昨日才被丢弃,他马上对“沧海桑田”这一个成语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考古队前两年里挖掘出目前所见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渔村。它显示,浙江这块沿海宝地,早在远古时就被我们智慧的祖先所青睐,他们是河姆渡人的“爷爷辈”,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的渔民和航海者。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海洋家园”。孙国平说。出土遗存和所處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源头,也在河姆渡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更重要的是,由此确认,中国先民不仅在内陆很早发明了农耕,而且也很早开始涉足广阔的海洋。[9]

——(《河姆渡河姆渡,沧海桑田犹可见》,有删改)

材料五:

鱼,是美味的。汉字中“鲜”,就是鱼偏旁。早在《诗经·小雅》中有:“南有嘉鱼,丞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南方有好鱼,成群地聚在水中游弋。我主人有美酒,以鱼宴宾客,其乐融融。这是多么愉悦快乐的情景啊!在《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食客冯谖的“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因为没有美味的鱼吃,倚着门柱弹起剑铗高歌的情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文学中,鱼的寓意更是博大精深。古诗《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诗中描绘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美妙情韵,把江南莲塘的美丽景色和采莲人愉悦的心情烘托出来。

在神话《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神奇的鱼,其中有对“人鱼”的描述,是否就是甘肃省甘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双耳瓶腹部所绘的鲵纹鱼呢?还有一种“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见则天下大穰。”文鹞鱼鲤形,鱼身,有鸟一样的翅膀,生于南海。它们日间自西海游于东海,夜晚会结队飞行。如见到这种鱼出现,天下会五谷丰登。也有的鱼出现,则预示着不祥,会有大旱、战争等。如有一种?(音滑)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在哲学家的文字中,对鱼是这样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冯友兰先生说:“这是一个大鹏和小鸟的故事……大鹏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小鸟甚至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都感到勉强。但是大鹏和小鸟各尽所能地飞翔时,都感到非常快乐。”庄子的这一观点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在《庄子·秋水》中:“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以观察鱼的游姿,引出了一个哲学家试图回到事物本身去看一种现象,而不是凭借主观意识作判断的思考。鱼的美味和灵性,带给我们“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情趣。

陶瓷器上的鱼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纹饰。鱼是“余”的谐音,不是每个民族的鱼都发这个音。因而民间多有以汉字谐音取其吉祥的习俗。如年年有余、富贵有余、吉庆有余、鱼跃龙门、金玉满堂、多子多福等。数千年来陶瓷器上鱼纹的美好文化寓意,犹如一幅悠远绵长的民俗风情画,绵延至今。[10]

——(《儵鱼出游从容,“ 鱼之乐”庆有余——古陶瓷上鱼纹呈现的文化寓意》,有删改)

写作一:针对鱼类展中的一种鱼进行解说。

写作二:浙江内陆渔业历史悠久,渔文化丰富多彩,请选择一种进行解说。

【关卡四意图】运用前三个关卡学到的知识,建立讲解词的写作支架,这个关卡进入实战演练,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写作任务,写作一是写一篇事物说明文,写作二则是事理说明文。

关卡五:讲述解说词,发表独特见解。

任务十二:请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解说词,台下的学生和老师参照评价量表(见表5)给这份解说词打分。

【关卡五意图】2022 年版课标非常注重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任务及时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过程。基于此单元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笔者设计了结合说明文知识的讲解词评价量表,帮助学生关注过程性评价,体现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

五、小结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八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事物说明文的教学要求,但是对于事理说明的抽象概念还不是很熟悉,这时候更应该关注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文体只有先掌握知识再谈论应用才真正有意义。说明文作为应用型文体,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其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适应情境,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注释:

[1][2][3][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5页,第14页,第16页,第5页。

[4]李琰:《PCK 视域下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设计与实施》,《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年,第10期,第43-46页。

[6][7][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序言》,曹明伦译,《中国翻译》,2021年第1期,第171页,第170页。

[8]《香鱼》,http://www. scsio. ac. cn / kepu /201011/t20101105_3004203.html。

[9]李娇俨、陈醉:《河姆渡河姆渡,沧海桑田犹可见》,《浙江日报》,2023 年1 月4 日,第1版。

[10]沈芯屿:《儵鱼出游从容,“鱼之乐”庆有余——古陶瓷上鱼纹呈现的文化寓意》,《文汇报》,2023年1月26日,第4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

猜你喜欢

事理物候说明文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说明文阅读专练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语 丝
‘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的物候和生育特性研究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5种忍冬科植物物候期观察和比较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约旦野生二棱大麦在川西高原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分析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