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局内人”
2018-08-24温兴标
温兴标
《祝福》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祥林嫂,还以极简约的笔墨塑造了另一些鲜活的小人物,尤其是柳妈。她在小说末尾处插入,且“涉笔”不多,却是小说走向高潮的“助推剂”。不可否认,柳妈是小说中还活着的祥林嫂,同样在封建礼教下隐忍苟活,但我们始终不可忽略柳妈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弱点。
一、起于“本我”,把玩苦痛的满足
《祝福》中并没有对柳妈的身份做过多的介绍,但我们可依原文进行简单的推断。柳妈是四叔家因雇不到男短工,找来帮忙杀鸡、宰鹅的佣人,“打皱的脸”“蹙缩得像个桃子”“干枯的眼睛”丑态百露的她写满了沧桑。不难发现,柳妈是鲁镇里一个底层的贫困农村妇女。“善女人,不杀生,只肯洗器皿”又可见其具有强烈的宗教精神寄托。若是我们进行更大胆的推测,没听说丈夫来看他,也没有像长妈妈一样需要经常回家探亲,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寡妇,而且是上了年纪的老寡妇。
祥林嫂和柳妈的交集始于鲁镇四叔家,而后又终于此地。同为生活际遇的不幸者,令人不解的是,柳妈对祥林嫂却是冷漠至极的。小说中柳妈和祥林嫂的一段对话,尤其值得我们去关注,再次细读后不禁让人嘘唏不已。祥林嫂不厌其烦的“阿毛的故事”的听众已经越来越少,她再也找不到可倾诉的对象,也许柳妈还乐意听一听。当祥林嫂再次说起“唉唉,我真傻”时,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祥林嫂,你又来了”。一个“又”字呛得祥林嫂哑口无言,这等于给祥林嫂释放的心灵堵上了厚厚一层纱。柳妈“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你呀。我想: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柳妈在祥林嫂身上已经许久找不到新鲜感了,祥林嫂的伤口——额角上的疤痕,反倒再次吸引了她的注意。一串咄咄逼人的追问,祥林嫂该如何回应呢?“哈哈”“阿阿”“我么?”及“你……你倒自己试试看”的断断续续地回答说明,祥林嫂被击退于无限被动的地步。平时啰嗦喋喋不休的祥林嫂在柳妈如鹰般眼神下就似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孩子,甚至连眼神都找不到落脚点。甚至到最后,柳妈“诡秘”地对祥林嫂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时,这与她“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的虔诚佛教徒的对比形成多大的讽刺啊!
柳妈的一串串追问好似一把把利剑,剑剑扎在祥林嫂的要害上。那我们不禁要追问,到底是什么让柳妈步步为营,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撕开祥林嫂的伤口浇盐呢?柳妈这么做的目的无非就想满足心理的好奇,看看发生在别人身上丰富的苦痛,以博取自身一笑。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史密斯在《幸灾乐祸》一书中认为:幸灾乐祸这个看起来有悖常理的情感,对人来说是有适应意义的。人们多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多产生于那些不能左右别人、自我苦难的旁观者。由此可见,柳妈想寻找到消失已久的存在感和亘古未有的优越感。柳妈是鲁镇的边缘人,不会被人所记起,更不会成为中心话题人物,而在不幸者祥林嫂的身上首先发现了“新鲜”的疤痕,可以让鲁镇的人们把焦点转到这个经常被忽视的自己当中来,这未尝不是一次愉悦的事情,毕竟被关注是每个人惯有的心理意识。此外,柳妈不能左右祥林嫂的命运,她更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她也是社会潮流下的一颗“封建棋子”。那么,强大的“猎奇”后的优越欲使得这一步步的追问更充满了新鲜与乐趣,这足以唤起了她久违的幸福感。
由此,柳妈对祥林嫂的“屠杀”则可还原到一个普通人的非正常心理思维,而非仅是封建礼教下“吃人”病态的丑恶心理。
二、止于“超我”,阻遏鉴赏的阴霾
柳妈摧毁了祥林嫂精神支柱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以迷信的方式告知祥林嫂要去土地庙捐门槛赎回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这个赎罪的谏言对祥林嫂的打击是致命的,在世已是非常的不幸,而去世后可能会遭受更大的不幸,精神世界在此刻逐步走向崩塌。从不惧怕死亡的祥林嫂由此发觉死亡比活着更可怕。以致祥林嫂从四婶手里支来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门槛,自以为完成赎罪心安的祥林嫂,在四婶那句慌忙大声地喊:“你放着罢,祥林嫂!”中被彻底宣判了肉体与精神的死刑。
那我们反观柳妈此处动机,我们肯定不能认为柳妈此举是恶意相向。回望柳妈的生活轨迹,这可能是对祥林嫂最善意的劝诫。由此可见,柳妈是一个可悲之人,可悲到自己的善意是竟是恶行的开端,可悲到自己也被禁锢于这样的牢笼中苟延残喘,却指望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助他人逃脱牢笼。我们总会自然关心小说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命运,柳妈则浅尝辄止,小说中虽未提及柳妈的最终的命运,但我们可预知柳妈也将会在似祥林嫂一般走向生命的无声凋零。
此时,我们再回头追问祥林嫂之死,一切就变得有章可循。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直接凶手的,而小说中每个人都可能是面目狰狞的屠夫。只是在这一时期祥林嫂成为了大家可调侃嘲讽的对象,就像孔乙己一般,是大家茶余饭后的有议论价值的素材而已。那柳妈呢?柳妈也想在神灵、人间得到最为善意的关注,得到精神的庇护。而我们深知,这样的关注和庇护是不存在的,它的本身并不在于自身的不幸,而在于世人的心性。假使祥林嫂遇到一个比她更不幸的人时,也会如柳妈一般给予最辛辣的嘲讽,这本是人性。
柳妈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具有“猎奇”欲的农村妇女。她可以普通到“无名字”,这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吗?他想暗示我们柳妈就是指代这样的一类人吗?诗人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在一首诗中也曾表达了这种类似情感——“听闻死对头的书正廉价处理,我内心涌起欢愉。”我们知道,小说是社会生活最好的影射,这样的“柳妈们”在我们身边应不算是少数吧。我们不该归根于封建沃土所滋养出柳妈这类人,而这恰似人之本性,人在最自然状态下的劣根性。
所以,柳妈最后也以自己的“善念”相劝祥林嫂,将人性阴霾点隐藏,甚至是弥补。为戏弄、把玩后愧怍的自己做一点善举。当然,想终止这样的恶行是不可能的。
经典会常读常新,若是我们直接以时代背景出发进行解读,则很容易形成“封建礼教吃人”的思维惯性。我们在不断地细读中,找寻独特的视角、方法、体验,便可发现那些被忽略的人物密码,从而领略经典潜藏的丰富意蕴,这一定会让人欣喜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