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金黄膏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腑实热结证的临床观察*

2023-10-24于春英李丽陈蔚

天津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次症主症金黄

于春英,李丽,陈蔚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肝病科,沧州 061000)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之一,以急性上腹胀痛为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1-2]。中国近20 年发病率由0.19%上升至0.71%[3]。AP 病因较多,包括暴饮暴食、酗酒、高脂血症、胆道疾病等,病死率可达20%~30%,且复发风险高[4]。当前,西药治疗AP 多采用胃肠减压、禁食禁饮、药物干预等方式,虽然能缓解症状体征,但机体器官功能恢复慢,疗程长[5]。中医按照AP 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其归于“脾心痛”“胰瘅”“腹痛”等范畴,其中腑实热结证为常见证候之一,治疗需以疏肝解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主[6]。近年来,中药外敷在AP治疗中应用较广泛,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少、效果确切等特点[7]。改良金黄膏源自《外科正宗》,组方包括厚朴、陈皮、甘草、天南星、白芷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泻热通腑等作用,适用于颈部疖肿、胸腹部疖肿及头痈者[8],但目前临床就其在AP 治疗中应用报道较少。基于此,研究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60 例AP 患者,探讨外敷改良金黄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估算以中医证候总积分为主要指标,参照《医学统计学》[9]中样本量的估算方法,两组均值差S 为6.71(约为7),计算d 为6.12(约为6),设定α=0.05(双侧),β=0.1,查表可得,tα/2=1.96,tβ=1.282,根据公式N=2×[(tα/2+tβ)×S/d]2,计算出N=28.6,因此两组各纳入30 例,共纳入研究对象60 例。

1.2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本院60 例AP 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对照组病程:1~3 d,平均(1.68±0.13)d;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4~59 岁,平均(38.96±1.23)岁;病因:病因不明1 例,暴饮暴食9 例,饮酒12 例,胆源性8 例。研究组病程:1~4 d,平均(1.73±0.12)d;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4~61 岁,平均(39.21±1.18)岁;病因:病因不明2 例,暴饮暴食8 例,饮酒11 例,胆源性9 例。两组患者的病程、性别、年龄、病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病例选择

1.3.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10]中AP 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诊断:符合《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1]对腑实热结证的辨证标准,主症为脘腹胀痛、大实大满、大便秘结,次症为小便短赤、干渴、恶心呕吐,脉滑数或洪大,舌红,苔黄厚。主症2 项及以上加次症2 项及以上即可诊断。

1.3.2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胰腺炎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腑实热结证辨证标准;参与本研究前未接受其它急性期治疗;非重症AP 且符合药物保守治疗指征;无严重局部并发症和器官功能障碍;有正常自主能力;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审批号:CZX2023-KY-033;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3 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其他感染性疾病者;伴有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患有精神疾病者;研究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禁食、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抑酸、解痉等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醋酸奥曲肽注射液(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Switzerland;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364),首次应用时以0.1 mg 加入20 mL 生理盐水静脉推注,此后按照患者体质量,以25~50 μg/h速率静脉维持泵入;3 000 U/kg 乌司他丁(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05)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 静脉滴注,2 h 内滴注完毕,每日1 次。持续治疗10 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适量改良金黄膏(主要成分:厚朴、陈皮、甘草、天南星、白芷各32 g,牡丹皮40 g,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各80 g,天花粉160 g)均匀涂抹于腹部压痛部位,范围稍大于压痛部位3~5 cm,厚度1 mm,每日1 次,持续治疗10 d。

1.5 观察指标

1.5.1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1],根据无、轻、中、重评分,主症计0、2、4、6 分,次症计0、1、2、3 分。主症与次症相加总分为中医证候积分得分。

1.5.2 疼痛水平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5、10 日,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12],其中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分别为0 分、1~3 分、4~6 分、7~10 分,得分越高则疼痛症状越严重。

1.5.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经离心机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于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血清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5.4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包括腹胀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恢复时间及排便恢复时间。

1.5.5 不良反应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6 疗效判定标准[13]痊愈:治疗后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降低60%~9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60%;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恶化,实验室指标无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或无变化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及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及总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组间研究组中医证候主症、次症及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Tab.2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时间节点主症次症证候总积分对照组30治疗前11.95±1.53 12.39±2.56 24.34±4.09治疗后6.72±1.08* 8.21±1.24* 14.93±2.32*研究组30治疗前12.04±1.55 12.42±2.52 24.46±4.07治疗后3.01±0.82* 5.21±0.79* 8.22±1.61*

2.3 疼痛水平治疗前,两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5、10 天,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组间研究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VAS 评分比较(±s)Tab.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时间节点VAS 评分对照组30治疗前7.46±1.18治疗后3 d6.87±0.93*治疗后5 d5.33±0.69*治疗后10 d2.71±0.52*研究组30治疗前7.52±1.23治疗后3 d6.05±0.84*治疗后5 d4.41±0.57*治疗后10 d1.51±0.39*

2.4 炎性细胞因子治疗前,两组CRP、IL-6、IL-1β 及TNF-α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RP、IL-6、IL-1β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组间研究组CRP、IL-6、IL-1β 及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4 两组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比较(±s)Tab.4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数时间节点CRP(mg/L)IL-6(pg/mL)IL-1β(pg/mL)TNF-α(pg/mL)对照组30治疗前161.37±17.42172.37±25.38189.24±19.6228.65±3.47治疗后20.91±4.92*89.67±14.96*51.42±2.19*16.68±2.49*研究组30治疗前164.12±15.74174.15±20.96186.51±20.4828.49±3.51治疗后16.25±3.78*80.39±10.94*35.62±1.53*14.07±2.15*

2.5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研究组腹胀、肠鸣音、进食及排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d

表5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Tab.5 Comparison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d

?

2.6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出现1 例呕吐恶心、1 例胃肠道不适、1 例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研究组出现1 例呕吐恶心、1 例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P 发病机制复杂,考虑是多种疾病引起胰腺分泌失常,引发胰腺组织炎性浸润,造成胰腺微循环障碍和肠道菌群移位所致[14]。西医治疗AP 尚无特效治愈方法,多以对症处理为主。中医认为,AP属于“脾心痛”“胰瘅”“腹痛”等范畴,其发病与肝、胆、脾、胃、肠等脏腑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饮食不节,运化失职,湿热内结;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肝失疏泄,瘀凝不通;或寄生虫、结石阻于胆道,气机逆乱,腑实热结证为常见证候之一,治疗以疏肝解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为主[15]。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P 的研究较多,在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既往研究多采用中药口服或灌肠,对中药外敷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中药外敷在AP 治疗中有一定优势,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16]。

研究采用改良金黄膏外敷治疗AP,结果发现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改良金黄膏可缓解AP 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增强疗效。改良金黄膏药方中,大黄可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姜黄可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白芷可祛风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苍术可芳香化浊、解郁、祛风辟秽、燥湿健脾;天南星可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止痛;甘草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厚朴可行气燥湿;陈皮可理气健脾、理气燥湿;天花粉可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牡丹皮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健脾止痛之效[17],符合腑实热结证AP 治疗原则。

CRP 是机体组织损伤时迅速上升的一种急性蛋白,可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8]。在AP 炎性反应过程中,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细胞因子产生增多,包括IL-6、IL-1β、TNF-α 等,引起腺泡损伤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19]。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CRP、IL-6、IL-1β、TNF-α 水平低于对照组,腹胀、肠鸣音、进食及排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改良金黄膏外敷可降低AP 患者炎性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究其原因,改良金黄膏中陈皮可抑制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促进肠内积气的排出,且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性反应;大黄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其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同时可改善微循环,加快胃肠蠕动速度,促进毒素排出;甘草水提物可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及PGE2 合成,发挥抗炎作用,且可解除消化道平滑肌痉挛;厚朴可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肠道炎性反应,加速肠蠕动,促进排气排便[20-21]。中药外敷疗法对AP 患者产生的创伤小,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药物毒副作用[22],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改良金黄膏外敷的同时并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说明该疗法具有一定安全性。

综上所述,AP 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应用改良金黄膏可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次症主症金黄
黄芪穴位注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主要症状观察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如意金黄散的现代研究进展
乡村,那一抹金黄
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探讨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症候特征及分类
月经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