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作物种植中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运用

2023-10-24

种子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生物农药技术推广农作物

宁 杰

(青阳县应急管理局,安徽 池州 2428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对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应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在开展农作物种植的全流程中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进而全面提升农作物的生产品质。

1 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农作物栽植管理模式相比,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转变传统大量应用化肥以及农药进行栽植的局限性,利用无公害栽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过程中,要求种植户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当地栽植的农作物品种,并做好土肥水管理工作,提升作物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该技术在降低农作物种植成本以及提升农产品品质方面的效果十分明显。积极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能够使农作物种植中的化学肥料、农药等有害物质使用率下降,在改善当地种植环境和生态环境上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无公害农作物的需求明显提高,传统农作物生产模式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积极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可使农产品实现无化肥、农药残留,保证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销量,提升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

2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运用现状

2.1 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在农作物种植中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趋势,可有效提升农作物生产质量。但从当前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尽管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但仍有部分地区受落后种植理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于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认知程度较低,技术推广力度不足,导致当地无法有效利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农作物种植。从具体表现来看,部分地区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推广体系以及专业的推广人员队伍,推广模式也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当地种植户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积极性,导致其在开展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不利于提升生产效率[2]。

2.2 技术应用力度不足

为更好地发挥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积极作用,除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外,还需将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全流程运用到农作物栽植过程中,才能真正提升农产品品质。但在我国部分地区,由于对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当地种植户在开展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模式,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不仅导致农作物出现大量残留,也对当地的种植环境产生了较大污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运用策略

3.1 做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

针对部分地区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存在的技术推广力度不足,导致无法提升农作物种植效率情况,需提升对于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组建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深入研究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当地推广应用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推广模式上,除传统组织种植户统一培训学习以及发放宣传资料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方式进行推广。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定期向种植户推广无公害栽植管理技术,转变传统技术推广方式无法兼顾种植户时间的局限性,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效果。此外,可利用建设示范基地的方式进行推广,在示范基地应用先进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农业生产,使种植户能够直观感受到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其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农作物种植的积极性。安排专业的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种植户中进行指导服务,找出及解决其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其种植农作物的科学性[3]。

3.2 做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

3.2.1 选种

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应做好种子选择工作。由于不同农作物在生长习性以及对于种植环境的要求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种植方式,明确不同农作物在当地的生长情况,例如农作物适宜栽植的季节、栽植的品种等,结合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在当地栽植的农作物品种,提升农作物的抗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奠定基础。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的水稻栽植为例,可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品种,如一季稻、双季早稻以及晚稻进行种植,其生长周期较短,并且在当地的适应性较强,病虫害发生概率较低,水稻生长后期化肥和农药施用量较少,符合无公害栽培管理的要求。

在选好种子后,应对种子进行预处理。选择外观完整、颗粒饱满、颜色正常且含水量适宜的种子进行栽植。为保证种子不携带虫卵、病菌,可在选种之后浸泡种子,不仅可以缩短其出芽时间,防治病虫害效果也较好。在种子播种前需对其进行科学贮存,保证贮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例如可选择湿藏法或者干藏法进行贮存,避免种子发生霉变或者出现虫蛀情况[4]。

3.2.2 土壤

土壤条件是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基础,良好的土地环境可有效保障农作物生产的顺利进行。为降低土壤污染给农作物种植带来的影响,需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结合当地土壤实际情况做好土地溯源,若条件允许,可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对土地情况进行全流程的监测,保证土壤不受污染。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为农作物种植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管理好种植区域周围工业企业。可依照我国相关规定监管工业企业的废水、废物以及废气的排放情况,保证排放符合标准。若在监测中发现企业存在非法排放的情况,需严令其限期整改,并对整改结果进行追踪,保证不对当地的农作物种植产生负面影响。

在开展土壤管理的过程中,需结合农作物的不同生长习性做好土壤管理工作,采用施加基肥以及松土、除草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时,土壤施加基肥不能采用传统施肥方式,应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肥。在施肥前对土壤成分进行检测,明确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结合农作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进行施肥,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提升肥料利用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除此之外,还需定期翻耕土壤,可利用深耕的方式提升土壤的通透性,提升其保水保肥能力,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条件。利用中耕的方式进行松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土壤中耕或者地表中耕方式,为土壤提供新的土层或者在地表进行翻耕,并适当添加草肥,有效提升土壤疏松度。

3.2.3 水肥

为保障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顺利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需做好水肥管理工作,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传统栽植模式对于水肥管理认知程度较低,在进行灌溉时没有科学选择水源,在灌溉次数和灌溉量上均不合理,影响了农作物抵抗力提升。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时,对于灌溉水源质量要求较高,需在引水灌溉前做好水源检测工作,保证其在没有受到污染之后方可用来灌溉。在灌溉量和灌溉方式上,需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以及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进行。若气候温度较高且降水量较小,可适当增加灌溉次数以及灌溉量;若降水量较大,需做好排涝工作,避免农作物的根系长期浸泡在水中影响其正常生长,提高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以引入先进的节水灌溉模式,分析农作物的灌溉要求,结合灌溉系统实现定点以及定量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率[5]。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施肥管理要求较高,需要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导致农作物出现大量农残。选择肥料时,以生物有机肥或农家肥为主,结合不同农作物在不同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施加,保证符合农作物生长所需。需要注意的是,在购买有机肥时需要选择质量过关的有机肥,避免对农作物生长造成负面影响。

3.2.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传统病虫害防治中,由于相关人员种植理念较为落后,在开展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大量施用化学农药。虽然这种方式可在短期内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化学防治不仅导致害虫出现耐药性,增加后期防治难度,更导致农作物出现大量农药残留,严重影响农作物品质,还会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时,病虫害防治可利用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方式。物理防治方式即在种植区域安装杀虫灯或者粘虫板,利用害虫趋光性特征防治,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既不会出现农残,也不会对土壤产生破坏。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方式,即在种植区域投放生物天敌,例如赤眼蜂等,利用天敌控制害虫种群。也可利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更不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当前,生物农药的类型较多,例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阿维菌素以及井冈霉素等,可结合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生物农药[6]。

3.3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优势,以此实现农作物种植的无公害管理。在具体实施中,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构建全流程的监测网络体系,分析农作物实际生长情况,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调整田间管理计划,减少作物生长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种植区域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便于后期合理制订农作物栽植计划。

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时,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生物防治为例,在传统生物防治过程中,通常以人工方式投放生物农药,导致效率较低且无法实现精准投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发挥生物防治的积极作用。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生物农药的投放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利用无人机取代传统的人工投放方式。无人机在当前发展水平较高,其配备有专业的导航系统,在投放之前可由操作人员输入指令,无人机可依照指令投放生物农药,减少人工投放出现重复投放以及遗漏投放的问题。利用无人机可以精准投放生物农药,避免其在空中漂移导致药物利用率降低。利用无人机可以有效降低生物农药的施用成本,提升种植户栽植收益。

为使农作物种植更好地符合无公害栽培管理要求,应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作物品质安全。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好农药管理,种植户要严格依照相关要求施用农药。经营农药的人员也需做好农药管理工作,保证农药质量。在施用农药过程中需严格依照使用要求,避免出现随意增加使用次数或增加药物浓度的情况。针对使用情况做好记录,便于后期追溯及调整施药方案。可引入当前流行的二维码技术,将农作物从种植至最后的销售均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记录,使消费者在扫描二维码之后即可获知农作物的全流程信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 结束语

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应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种植经济效益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部分地区受落后种植理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运用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开展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推广及应用力度不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为最大限度发挥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积极作用,需做好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围绕选种、整地、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真正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生物农药技术推广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2025年全球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将达到95亿美金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的思考
上海国际生物农药与微生物肥料发酵技术展览会
2015中国植保市场生物农药畅销品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