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干预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及对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3-10-23陈辉
陈 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
预防接种门诊作为控制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是国家落实免疫规划的基础场地[1]。预防接种是指将疫苗类制剂或免疫血清类制剂以适当的途径对机体进行接种,令机体产生对某种病毒、感染源的特异性免疫,并形成持久、有效的免疫防御系统[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对预防接种和免疫的重视程度提高。目前,国家免疫规划扩大,进行预防接种的人员较多,但是多数人员对接种持有恐惧心理,加上接种者多数为未成年人,对接种工作的配合度不高,影响预防接种效果[3]。因此,为保障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有效率,应为接种者提供有效干预措施,以提升其接种配合度。本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6—1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接受预防接种的231例接种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6—8月的接种者为常规组(115例),2021年9—11月的接种者分为健康教育组(116例)。常规组男64例,女51例;年龄5~20岁,平均(9.84±4.52)岁;接种疫苗类型:Ⅰ型72例,Ⅱ型43例。健康教育组男62例,女54例;年龄3~18岁,平均(9.41±4.65)岁;接种疫苗类型:Ⅰ型79例,Ⅱ型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4]。
1.2 纳入标准 无免疫缺陷;年龄>3岁;无认知功能或沟通功能障碍;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先天性心脏病者;合并急性、慢性感染类疾病者;存在精神类疾病者;有相关疫苗接种禁忌证者。
2 干预方法
2.1 常规组 干预方式为常规接种干预,即接种前询问接种者病史、过敏史情况,了解其近期是否服用影响疫苗发挥作用的抗生素和药物过敏情况,同时嘱接种者接种注意事项,告知其接种后需在观察室留观30min,无异常情况后方能离开。
2.2 健康教育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①接种前:首先,根据接种者过敏史、病史及基本身体情况建立接种档案,使用平和的语言对接种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后的作用及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对于年龄<12岁的儿童,护理人员可为其播放动画宣传教育片,增加其对接种的认识。其次,示范正确的疫苗接种姿势,告知接种者基本接种流程,并耐心解释接种疫苗的意义。最后,观察接种者的情绪变化情况,若发现接种者出现负性情绪,应及时疏导,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可结合肢体动作,吸引其注意力,降低接种者的心理抵触情绪。此外,对于年龄<12岁的儿童,护理人员应在等待室播放动画,并对其加以鼓励,增强其接种信心。②接种时:核对疫苗种类,检查疫苗包装完整性,接种者保持正确接种姿势,对于年龄<6岁的儿童,应让家长取环抱坐位,避免肢体晃动,接种时加以言语鼓励。③接种后:嘱接种者对针口保持适当的按压力度,避免针口接触外界细菌发生感染,同时根据不同种类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接种者及其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如洗澡时避免针口污染,注意保暖,接种后48h不进行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不适随诊。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接种者依从情况。完全依从:能按照接种要求、依照接种流程完成接种;部分依从:接种过程中有轻微抵抗,但能完成接种;不依从:不能按照接种要求完成接种。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②记录两组接种及时人数,比较接种及时率。③比较两组接种者满意情况,向两组接种者发放本院自制的干预质量评分表,评分维度有护理人员服务质量、护理人员态度及接种后反应,分值设定为0~100分,其中>85分表示满意,65~85 分表示基本满意,<65 分则为不满意。接种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年龄≥12 岁的接种者自行填写评分表,<12岁的接种者则由家属代为填写。④观察两组接种者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性皮疹、头晕、感染及恶心呕吐等。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依从情况和接种及时率比较 健康教育组依从率与接种及时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接种者依从情况和接种及时率比较[例(%)]
(2)接种满意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组接种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接种者接种满意情况比较[例(%)]
(3)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健康教育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接种者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预防接种是最有效的传染病控制、预防措施,能有效提高机体对病毒、细菌的抵抗能力,缩小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实现理想的疾病控制效果[5]。目前,随着国家免疫规划的不断扩大,未成年人接种者逐渐增多,未成年人年龄较小,对疫苗接种的有效性认知程度较低,而且部分接种者对接种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预防接种门诊工作的开展。
相关研究指出,在预防接种期间实施规范、合理的干预措施能降低接种者的抵触心理,促进接种工作的有序进行[6]。常规接种干预作为常用的接种干预手段,能充分明确接种者具体情况,但针对性较弱,不能有效提高接种者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干预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了解接种者的情况,为其提供健康宣教,使其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可提高接种配合度。对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依从率与接种及时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采用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接种者的配合度,让其能及时完成接种。这是因为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采用平和的语言对接种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能增加接种者对疫苗接种的了解程度,理解接种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使其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进而提高接种者的依从性,有序完成各项接种流程[7]。相较于常规接种干预,健康教育干预能以接种者年龄、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为年龄较小的接种者播放动画宣传片,降低其对接种的抵触心理,避免负性情绪对接种造成影响,促进接种工作按时完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接种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说明健康教育干预能获得较高的接种满意评价。这是因为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根据接种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干预,帮助接种者树立接种信心,并维持良好的接种状态[8]。健康教育干预工作具有连贯性,分别在接种前、接种时和接种后提供相应干预,可提高接种者对于接种工作的满意度。在接种期间,护理人员以温和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分散接种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可提高接种者配合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表明应用健康教育干预可降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这是因为在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中,护理人员提前向接种者示范正确的疫苗接种姿势,并告知接种者基本接种流程,能减少外界因素对接种过程的影响,而且护理人员在接种期间对接种者进行言语鼓励,对于年龄较小的接种者则寻求其家属帮助,避免其四肢晃动,确保接种注射部位准确,减少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接种后,护理人员指导接种者采用适宜的力度对针口进行按压,避免针口感染,并根据接种后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醒接种者及其家属遵守相关注意事项,同时告知其保持良好作息,以充分发挥预防接种的作用。另外,健康教育能提高接种及时率,整体干预质量较优,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接种者,也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事件。健康教育还可有效弥补常规指导的缺陷,进一步提升接种者和或接种者家长的认知水平[9-10]。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健康教育与现代化网络技术相融合,除了常规的咨询台、口头宣传教育,结合当地医院实际经济水平,越来越多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图谱、墙壁图画、手册、视频及微信平台联合应用,可达到持续向接种者和/或接种者家属宣传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预防接种门诊应用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接种者的依从性,确保接种的及时性,收获较高的满意评价,并降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围绕全民健康战略目标,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强调要加大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11]。如何进一步更好地通过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干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防治知识,增强预防接种自觉性,为预防接种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