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2023-10-23张丽丽李嘉莹王雄耀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8期
关键词:顽固性耳穴西药

张丽丽,李嘉莹,赵 磊,王雄耀

(1.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2.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3)

呃逆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膈肌突发不自主的痉挛性收缩从而引起声门骤然关闭,且常伴随短促而有特征性的声音,可分为短暂性呃逆、持续性呃逆、顽固性呃逆[1]。呃逆为中风常见后遗症,可对身体造成多方面影响[2]。顽固性呃逆临床表现为不易控制的呃逆,呃逆的次数可随时间增加或减少,声音有高有低,有些可以自行停止,但在短时间内复发,严重者可昼夜不停,呃声频频,没有间歇,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重者可引起昼夜节律颠倒,且严重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增加患者呛咳、误吸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摄食不足、电解质紊乱、脑水肿加重等不良后果,对患者的康复造成负面影响[3]。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常以巴氯芬、奥氮平、甲氧氯普胺等药物治疗为主,但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有可能出现诸多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4]。中医治疗方法众多,针灸疗法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取穴方式较多,医者主观影响较大,存在难以重复性操作的弊端。本研究采用耳穴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32例、西药组31例和观察组33例。常规针刺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24±7.17)岁,平均病程(4.92±0.86)d。西药组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2.04±8.21)岁,平均病程(4.28±1.53)d。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35±7.03)岁,平均病程(4.14±1.03)d。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伦理批准号:2017SYY-13)。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中风病诊断标准参考《各项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性神经功能缺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脑CT 或MRI检查示有责任梗死病灶,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呃逆诊断标准参照《最新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实用技术手册》制定[6]。诊断要点:呃逆持续48h以上,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止,但在30~60 min后继续发作,严重时呃逆无停止,持续发作。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呃逆的诊断标准制定[7]。主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次症:胸脘、膈间不舒,胃中嘈杂、灼热,腹胀,嗳气。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78岁;具有正常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此前未对呃逆采取治疗;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非中风原因所致的呃逆者;对甲氧氯普胺过敏者;既往有精神病病史且不能配合治疗者;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有晕针、恐针等针刺禁忌证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针刺组 采用针刺治疗。基础穴取中脘、膈俞、内关、足三里、膻中等,配穴随证加减。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75%酒精棉球反复消毒所取穴位3次,选取0.30mm×40mm 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斜刺膈俞20mm(针尖向脊柱方向),平刺膻中30mm(针尖向下刺入),直刺内关20mm,直刺中脘、足三里30 mm,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治疗5d。

2.2 西药组 采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江苏朗欧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442,1mL∶10mg)肌内注射治疗,每次10mg,每日1次。治疗5d。

2.3 观察组 采用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①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操作方法: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耳郭,以75%酒精棉球对医者双手和患者耳郭进行消毒,采用CLRH-A型耳穴探测器对耳穴进行逐一电探测,出现阳性点时记录该穴位。耳穴探测完成后,再次对耳穴阳性点进行常规消毒,并进行揿针(日本清铃株式会社PYONEX,0.20mm×0.60mm)针刺,每个穴位贴压完毕后垂直按压10s,并嘱患者回家自行按压,每日10次,强度以耳部感觉充血、发胀、发热为宜。两耳交替进行揿针治疗,每日1次。②“老十针”针刺疗法。取穴:内关(双侧)、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双侧)。穴位定位参照《经络腧穴学》[8]。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75%酒精棉球反复消毒所取穴位处3次,选取0.30mm×40mm 的一次性毫针,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直刺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30mm,直刺内关20mm,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其间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治疗5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呃逆症状评分。以患者24h内症状最严重时刻为评价依据,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正常:呃逆症状无发作,计为0分;轻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5次,且不影响患者正常进食,计为3分;中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6~10次,或每小时发作≤5次,但患者不能忍受,正常进食受到影响,计为6分;重度:呃逆症状每小时发作>10次,或虽为每小时发作10次以下,但因呃逆症状不能正常进食,计为9分[9]。呃逆症状评分分数越高代表呃逆程度越重。②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食欲、精神、睡眠3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又根据表现的不同分为1~5分,分数越低代表生活质量受影响程度越重[10]。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呃逆症状及伴随症状均消失;有效:呃逆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或间隙时间延长,症状得到缓解;无效:呃逆发作频率无明显减少,症状无明显缓解[11]。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釆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呃逆症状评分低于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低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观察组337.18±1.242.45±0.62△▲#常规针刺组327.03±1.363.94±0.58△▲#西药组316.68±1.295.42±0.61△▲

(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患者饮食、精神、睡眠情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饮食、精神、睡眠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高于本组治疗前及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2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西药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 时间饮食评分精神评分睡眠评分观察组33 治疗前 2.67±0.212.78±0.452.32±0.54治疗后 4.42±0.79△▲# 4.61±0.49△▲# 4.87±0.89△▲#常规针刺组 32 治疗前 2.56±0.532.83±0.782.47±0.57治疗后 3.34±0.78△# 3.78±0.79△#3.82±0.92△#西药组31 治疗前 2.45±0.122.59±0.642.39±0.67治疗后 2.97±0.88△▲ 3.23±0.80△▲3.03±0.96△▲

(3)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两组,且常规针刺组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呃逆相当于西医的膈肌痉挛,是指膈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发生膈肌异常运动的现象[12]。中风患者呃逆的发病机制为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缺氧水肿、大面积脑梗死等原因导致脑干受压,呃逆反射中枢受到刺激,很难自行缓解,可演变为顽固性呃逆[13]。西药治疗呃逆多采用药物如调节电解质药物、肌松药、抗精神病、抗抑郁药、止吐药等,多对中枢神经有调节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膈神经阻滞对呃逆的疗效较好,但术后并发症较多。

呃逆属于中医“哕”的范畴,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上逆动膈。《黄帝内经》曰:“胃为气逆,为哕。”该病的发病机制为胃气上逆。《景岳全书》言:“凡以大病之后,或以虚羸之极,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此最危之证,察其中虚,速宜补脾。”“凡中焦寒甚者,多由脾胃气虚而然。”脾胃不和、胃失和降是本病的发病根本,本研究采用的“老十针”针刺疗法即是以此为依据,“老十针”是著名中医王乐亭教授以“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诊疗思想总结的针灸处方,其取穴集中于腹部周围,治疗核心在于调理胃肠的通降功能。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与上脘、下脘统称为三脘,三穴合用可调理脾胃,通达中焦;气海为任脉要穴,可滋补元气;天枢为大肠的募穴,可益气和胃;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可理三焦之气机。研究表明,针刺相应的穴位可影响呃逆中枢的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生成和分泌,从而抑制呃逆[14]。关于耳部与脏腑经络关系的论述,《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耳的形态如胎儿倒置,将耳部视为缩小的人体,与中医认为的“人体体表的每一个穴位均是体内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所在”的规律异曲同工[15]。研究发现,耳穴阳性点较周围的正常皮肤具有明显低电阻特性,这种特性不随主观操作的差异而变化,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可显著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通过应用耳穴探测器可被发现,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依据[16]。

通过本研究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在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提示耳穴阳性点揿针疗法联合“老十针”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明显。本课题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观察样本容量小、评估的客观指标少,未对患者进行远期疗效追访等,应在以后的科研过程中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顽固性耳穴西药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増液促动汤治疗顽固性便秘83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