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常规航拍模式 拓展新媒体视觉语言
——浅议穿越机在新媒体中的应用

2023-10-23宋峤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扬子晚报航拍

□ 宋峤

小型无人机的普及,瞬间引爆了一个全民航拍的时代,无人机成为媒体采编的标配。目前,主流的航拍都是依托大疆无人机的智能飞行,轻松解决航模时代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操控的窘境,而航拍视频和照片丰富,也使审美出现疲劳。

相对于傻瓜式智能飞机来说,穿越机因为难以驾驭,在媒体领域少有人关注,应用于新闻采编更是屈指可数。近年来,这种专业飞行方式逐渐为摄影师关注,并被运用到航拍中,它打破了智能飞行的中规中矩、稳定的画面感带来穿越飞行的刺激,视觉冲击力更强,成为航拍视频中新的突破点。

扬子晚报视频新闻部于2020年10月1日成立江苏媒体首个“穿越机视频团队”,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和实践,穿越机视频拍摄已经广泛运用于日常新闻采编,多个报道点击量过百万,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穿越机与航拍机的区别及特性

用于视频拍摄的穿越机是由竞速无人机增强视频功能改装而来,它与普通航拍机虽同属于旋翼无人机,本质上却有很大区别。

(一)性能追求不同

普通航拍机追求拍摄的稳定性和飞行安全性,在小小的飞机中集成了卫星定位系统、气压计、惯性测量单元、视觉传感器等众多设备,性能超强。还安装或携带三轴云台用以保证画面的稳定,控制镜头的俯仰。

穿越机追求速度和高难度飞行特技。截至2021年12月,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穿越机时速高达179.78英里(289.33公里);2018年中国比赛用穿越机也已达时速220公里,都令普通无人机无法企及。通过操控训练,穿越机可以做出诸如翻滚、俯冲、极速上升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穿越机的发展目前主要基于娱乐和赛事,航拍是其衍生功能。

(二)操控天壤之别

普通无人机操作简单,通过控制两个摇杆就能使飞机稳定飞行,避障系统还能帮助飞机自动规避障碍物,即使双手脱杆,无人机也能稳定悬停,经过简单的练习,非专业人士即可上手航拍,这也是近年来全民航拍风潮形成的原因。

穿越机本质是全手动操控,飞行姿态由遥控器杆量的精细化控制来完成,飞行难度极高,正常降落往往是硬着陆,直接砸在地上。飞手要在飞行模拟器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找到操控感。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航拍机利用手机或监视器观察画面,飞机动态依靠目测;穿越机则需要戴专用眼镜(或头盔),借助眼镜内的实时影像操控飞机,这也是“第一人称视角”的来历——犹如机长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娱乐性更强。

(三)视觉效果迥异

穿越机的速度和动作的高难度,决定了穿越机航拍画面与普通航拍机效果迥异,它提供了超常规视角,轻松营造快速、紧张和穿越的感觉,视觉冲击力更强。特别是“跳楼”俯冲视角,更是穿越机独有。

不能说两种类型的航拍哪个更好或者更高级,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为不同的内容表达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

二、穿越机在航拍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对比,穿越机在视频拍摄中的优势一目了然,反映在画面中就是:超常的速度、灵巧的身段和“突破常规的视角”。

(一)灵巧——高难度特技带来非常规视角

2020年,扬子晚报视频新闻部为报道南京城市发展状况,策划了《穿楼大片看南京》的短视频,确定以“穿楼”为概念,有效发挥穿越机在这次报道中的独特视角。穿越机从南京诸多地标时而翻转,时而俯冲,用超常规视角引领观众了解城市新发展。

穿越机航拍以飞行视角取景,自由便捷,过去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才能实现的旋转、俯冲等镜头,现在轻松完成。该视频一上线就惊艳网络,点击量过百万,引得摄影师和观众都在讨论如何完成如此极具冲击力的航拍画面。

(二)超常规视角使画面主观性强烈,代入感十足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活动。在2021年的“烛光祭”的报道中,扬子晚报借助穿越机,提出“从苦难的过去‘穿越’到和平未来”这一概念。宣传片《时空之祭》使用穿越机完成拍摄,画面视角如同参观者从喧嚣的城市步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拾级而上走进展馆,徜徉沉思于馆内的图片、实物、置景中,穿越机带领观众置身展馆,仿佛穿越到火光冲天的悲惨时刻。影片最后,镜头从纪念墙上的感念和寄语,逐渐上仰,高速穿越,从空中俯视和平纪念碑,犹如一只和平鸽冲破阴霾,飞向和平。正是穿越机的运用,使得画面的代入感十分强烈,短短两分多钟,观众被引领着进入缅怀之旅,完成了一次沉浸式的洗礼。这种视觉效果是普通无人机难以做到的。

三、穿越机在实际应用中的难点

穿越机在体育运动中的“竞速”和“花飞”是比较单一的技术项目,视频是另一个层次的应用,就像一个个性十足的顽皮少年,优点明显,缺点也显而易见。

(一)硬件简而少

穿越机追求速度与灵巧,机身小,搭载的设备也少,普通无人机必备的GPS、固定镜头乃至三轴云台都被去掉,这影响了影像的稳定性,操控极具挑战。高速飞行带来高能耗,续航能力也要比普通无人机锐减。目前,扬子晚报航拍团队使用的穿越机续航能力在十分钟内,相对于传统无人机捉襟见肘。

(二)没有成品,需自己组装

穿越机不是普通无人机那种开箱即飞的产品,所有零部件都要自己购买和组装,这是一个比较高的门槛。扬子晚报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起“穿越机航拍团队”,是因为摄影记者中有一位具有十多年组装无人机经验的“老航模”,在大疆这类无人机还未风行之前,他已靠一把电烙铁,自己制造无人机进行航拍。目前,扬子晚报视频团队的所有穿越机全由团队成员自己设计和组装。

(三)对操控者要求极高

即使定制一架性能顶级的穿越机,没有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刻苦训练,也是没法飞的,甚至不经历无数次的炸机,都难以驾驭它。经过两年的技术培训,扬子视频团队已经拥有两名熟练飞手和三名正在成熟的梯队成员。

(四)视觉传达有局限

穿越机航拍是独特的视觉语言,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应当注意与拍摄内容、主题紧密结合才能起到好的传播效果,否则大量运动、穿越镜头堆砌,反而产生新的视觉疲劳,这个问题在现今无人机航拍泛滥的现状下已经很突出,穿越机的使用尤需慎重,不能因炫技而忽略镜头与内容、主题的协调性。

前述《时空之祭》的短片中,后期剪辑一开始全部采用穿越机镜头,大量穿越飞行镜头虽然震撼,但也给人带来压迫感,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加入几个特写镜头使节奏放缓,有了停顿,使整个短片有了节奏感,既震撼又舒展,视觉传达效果更出色。

穿越机航拍是一项新兴技术,较普通无人机在速度、动作特技方面实现了突破,是以稳定为主要诉求的普通航拍之外的有效补充,它设备门槛低,但高水平的飞行和拍摄,乃至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却不容易。扬子晚报穿越机视频团队经过初步尝试,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也看到这项技术仍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有待媒体人去探索和应用。

猜你喜欢

扬子晚报航拍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航拍巴彦呼硕
新闻领域,爆款视频是这样“出炉”的——以扬子晚报扬眼视频为例
新媒体时代报社微营销策略研究
以“小”见“大”,传递一纸温暖——浅析扬子晚报的暖新闻报道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基于航拍无人机的设计与调试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扬子晚报》教育公号“招考部落”一年十万粉丝的打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