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乡土温度的文学正餐
——《农民日报》副刊“百姓茶坊”版审美风格探析

2023-10-23陈涛杨钰莹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茶坊农民日报副刊

□ 陈涛 杨钰莹

副刊是报纸价值立场的延伸和文化精神的表达,作为“三农”领域唯一中央级党报《农民日报》的副刊版面——“百姓茶坊”版一直以来站定政治立场、扎根乡土大地、凸显文学导向、保持版面水准,矢志于在政治性、新闻性、文学性和乡土性之间做好平衡,版面风格清新活泼,稿件以贴近泥土气息的题材和清新隽永文风的散文、杂感、口述实录、小小说、诗词歌赋等乡土文学作品为主,展现作者的思想光芒和情感交流,吸纳了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获得了广泛的拥趸,在媒体融合时代永葆“为农民说话,让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办报初心。

一、牢记党报姓党政治意识

副刊需要讲政治吗?答案是肯定的。关于报纸和新闻的关系,范长江曾指出:“报纸是政治的工具,这是一个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在加强副刊审美趣味与保持政治高度的话题上,二者不应背离,而应环环相扣,相互成就,以政治性为版面策划把脉定向,以文学笔法书写政治立场。“百姓茶坊”版可以说是承继了正刊的政治与新闻属性,借助副刊文学化的表达,在“三农”的广阔天地中奏出“交响曲”,不遗余力为农民鼓与呼。

在具体版面操作实践上,如何达成政治性、新闻性、文学性和乡土性的平衡?“百姓茶坊”版坚持策划先行,在约稿、写稿、选稿、编辑等环节全过程层层把关,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或重大节日将立意高远、可读性强、意蕴丰厚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努力给舆论以正确导向,给人以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阅读体验,既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性和新闻性,又不失文学性和乡土性。

以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特刊:复兴的钟声”副刊版面为例,从整版布局上看,版面以红色为主色调,呈现出庄重大气的视觉冲击效果,主打稿为气势恢宏的长篇现代诗《复兴的钟声》,两篇小品文《领航中国 驶向辉煌》《父亲的党费证》和两篇图片新闻与主稿相互呼应,配合度高,互为支撑;从要素上讲,诗作《复兴的钟声》长达5节269行,作者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时代节点,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意象化语言勾勒自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共和国诞生、改革开放、新时代开启等历史阶段中的重大变革史。同时,辅以诗人幼年农村的成长经历,给宏大壮阔的诗歌意境平添了来自乡土的眷恋,如“钟声,从不缺席任何一场/黎民对土地和稻菽的歌唱”。在意象或壮观或细腻的变幻组合中,绘就了气象万千的诗歌图景。值得一提的是,《复兴的钟声》系作者应“百姓茶坊”版编辑的邀约而作,并经过作者与编辑长时间的沟通交流和对作品的修改打磨,可谓是双方珠联璧合诞生了这篇重磅长诗和被中国国家文献馆所收藏的优秀版面,由此可见编辑的提前策划是决定版面质量的重要前提。

类似探索,在“百姓茶坊”的版面中不时有成功的范例。2022年9月23日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当日,“百姓茶坊”版策划推出了献礼丰收节的专题版面,以大篇幅刊登诗体赋《大国粮仓赋》,千余字的作品铺采摛文、情感饱满,从寻根、铸魂、巡礼、展望四个章节着眼,以一泻汪洋的气势渲染出丰收盛景,展现出对未来农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期望,亦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

副刊的政治性和新闻性是隐匿于字里行间的,并非忽略,而是融合成有高度、有意味、有价值的文学表达。在重大时间节点上不缺位,产生具有舆论引导等社会效应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是作为党报副刊的首要之义。“百姓茶坊”副刊的经验即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立足读者定位,提前谋划、精心编排,好版面即能应运而出。

二、构建清新活泼的版面风格

视觉传媒时代,对报纸版面的设计水准提出更高要求:首先要符合刊物定位,其次要与内容适配,另外还需赏心悦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百姓茶坊”版面经过多年创作实践,已形成清新活泼的整体风格,具体来说,有以下经验:

一是内容富赡。固定栏目多样,涵盖社会生活和广阔“三农”天地的方方面面,如“神州处处”“故园情思”栏目描摹祖国的山川风物和家乡的山山水水,读罢令人身临其境,深情蕴藉的古村乡愁也跃然纸上;“乡村纪事”“亲情故事”栏目记录在城乡融合的巨变中老百姓的欢喜哀愁,从生活的柴米油盐谈起,让家庭琐事因为有了情的牵念而别有滋味,读来妙趣横生;“口颐之福”将家乡味道工笔细描,令人垂涎的美味呼之欲出;“艺苑百家”“诗词歌赋”“小小说”栏目展示别具风格的书画作品以及独抒性灵的散文、杂感、口述实录、短小说、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使得整个版面元素更为多元,意境顿出。

二是图文并茂。“百姓茶坊”版每期坚持文图结合,除上文提到清新自然的文章小品外,版面在对角线方向刊发摄影、美术、漫画、影视剧照等富有艺术性、观赏性的图片,大图与小图遥相呼应,与版面内容和季节时令高度契合,极大增强了版面美观度和文化意味。

三是对话读者。与读者建立双向互动的紧密关系,是“百姓茶坊”版保持清新自然的主要原因。版面来稿多、质量高、互动好,除乡镇村等广大农村地区的读者来稿,还经常约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等创作涉及“三农”主题的作品。作者群体的多样,给了版面雅俗共赏的阅读空间,与读者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培养读者黏性,稳定读者群体,促进该版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重温乡土之美的文学意味

副刊向来因其较强的独立性和清新隽永的版面语言,被定位为文学版,而乡村和文学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乡村独特的生态景观、生活主体和文化传统,给了文学作品以寄托想象的空间和源源不断的灵感,延伸出乡土文学这一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文学体裁;许多文学巨匠将乡村作为创作题材的富矿,现代作家如鲁迅的《故乡》、茅盾的《子夜》等,当代作家梁鸿的梁庄三部曲、刘震云以延津为背景的系列作品等,乡村与文学的水乳交融可见于此;从读者角度,乡村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地理空间,读者在阅读中回想乡村岁月、回味村味悠长、回温失落的乡愁乡韵。

副刊对美的追求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共识。如果说新闻的生命力是“真”“快”,那么副刊则以求“美”至上。也正因为“美”的独特表达,才不至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快速消亡,自有其难以替代的价值,在当下众说纷纭、信息过剩的时代,副刊的治愈性,也是抚平现代人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

“百姓茶坊”版面对“美”的坚守,呼应了李泽厚先生提出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三重审美层次。在视觉上,版面的别出心裁、简约大气,文章标题经反复斟酌后的言简义丰,都能迅速抓住读者眼球,激起阅读欲望。比如,2022年1月29日的《写春联 定姻缘》,将婚姻大事与写春联民俗相连,引出读者好奇心;2023年4月22日的《苗家栽秧酒》,该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落俗套的“栽秧酒”是什么时候喝,“栽秧”是苗家的什么传统?答案就在文中寻找;2022年8月6日的《父母在,共远游》,巧妙化用《论语》中“父母在,不远游”一句,乍看不适应,细想后发觉观念已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又深感赞同,引发阅读兴趣。

形式固然重要,但文章内容的审美性仍然是留住读者,达到“悦心悦意”审美层次的最重要因素,尤其在当下人们阅读内容甄别能力和阅读门槛显著提高,草率了事的版面不能留住读者,唯有好文章才能直抵心灵。副刊好文章的判断标准,其实也有迹可循、有规可依:一是文采斐然、文气流畅,当然这并不意味必须华美的语言藻饰,繁华落尽是真淳,带有泥土味儿的文学作品,越靠近大地和人群,就越能贮存蓬勃的乡野生机;二是描绘真实,取材于生活,浓烈的生活气息令人读来亲切可感,受限于副刊小品文的篇幅,读者没有适应陌生化语言组合的缓冲区,故而平实生动的语言、轻松活泼的内容、贴近农村生活的取材,在缩小和读者的距离感的同时,更能形成默契的作者、版面、读者的三方互动。

与读者的同心同频,还需深度挖掘文章中的思想价值。有无思想性,不仅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基准尺度,也是文章达到“悦志悦神”高度的支撑基础。对于副刊文章,并不要求其揭示世界或宇宙的本质,但微言大义、由小见大,也能闪烁思想的光辉,捕捉到人性的美好纯粹,帮助人们洞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亲情最是动人心,如2022年3月26日《读信》这篇不过千字的短文中,作者以回忆上学时给父亲寄信,总以急需钱、粮票为缘起,回溯深藏在心的父子情,而父亲生前乐观向上的精神,教化着他坚定走向生活的烂漫仁厚。文章短小精悍,但将亲情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写得力透纸背,颇为动人。

新媒体出现之前,人们通过阅读报纸获得信息资讯,报纸承担的信息传播功能毋庸置疑,具备高度的实用性。互联网时代,报纸的信息属性被网络媒体特别是移动端媒体更多地代替或覆盖。然而,辩证地看却是倒逼纸媒更多地往深度、向美感方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反而能另辟蹊径,重新发现副刊的美感价值。

《农民日报》“百姓茶坊”副刊,立足“三农”的辽阔大地,背倚《农民日报》的深厚积淀,当用心用情地耕耘好这份向美的事业,细嗅泥土芬芳,为心灵找到栖息之地。如朱光潜先生所讲,要看到眼前树的正身,更要发现树在水中的倒影,所带有的另一世界的色彩。

猜你喜欢

茶坊农民日报副刊
论宋元话本中的“茶坊”公共空间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似淡却浓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水浒传》中的茶人茶事
游篁岭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