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突破口 深度挖细节 强化引导力
——湖南日报乡村振兴主题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23-10-23张尚武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湖南日报系列报道种粮

□ 张尚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三个“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连续三年,湖南日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乡村振兴的重大主题,组织战役性报道,唱好重头戏,奏响主旋律。

一、围绕主题,选好突破口:聚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高度关心的热点策划重头报道

乡村振兴成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乡村振兴是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中心工作之一,又是人民群众高度关心的热点话题,这就是作为主流媒体党报应该唱响的主旋律。

连续3年,湖南日报聚焦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针对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热点,精心策划报道,选好突破口。

2021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第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对此,报道组反复思考,分析当前脱贫地区面临“农民老龄化”的难题,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迫切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年轻人。对此,策划组把报道焦点对准年轻一代的新农民,我们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筛选一批“领头雁”。这些典型人物,都年轻力壮、敢尝试、有闯劲,他们用智慧管理种粮,把猪场建得像花园,用稻草编织工艺品,种百合既卖果球也卖鲜花,展示了年轻一代新农民的风采。整套稿件使用“‘湘’土新生代”栏目,在《湖南日报》集中时段、突出版面、连续推出,效果十分显著,得到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好评,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报道策划会反复讨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确保农业稳产增产,是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策划体验式报道“今天我来当农民”,通过记者的体验经历,反映在党的惠农政策激励下,新型经营主体探索新模式、使用新机械、推广新科技,稳粮增收劲头高涨,从而夯实基础、端牢饭碗、筑稳农业“压舱石”。

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我们走访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湖南在利用5G、北斗卫星导航等“黑科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湖南经验”。

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策划组深入挖掘湖南智慧农业的典型,湖南日报推出“探寻田野上的智慧”,以现场见闻的形式,每篇稿件通过场景镜头的描绘,报道穿着皮鞋种粮、数字化养猪、机器人当“蚕娘”等新鲜事,展现智慧农业的魅力,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翅膀”。

连续3年,湖南日报策划一号文件宣传的重大报道,从“湘土新生代”“今天我来当农民”,到“探寻田野上的智慧”,都是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找准不同的突破口。

二、细节取胜,提高可读性:不仅“身入”更要“心到”,通过体验式报道贴近广大受众

多年来,湖南日报组织的战役性报道,讲究从大处着眼,突出宏大主题;从小处着手,在深挖与细节上下功夫,真正贴近受众。策划乡村振兴的系列报道,我们充分发扬这一优势,筛选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采访中带着普遍性问题,从细节入手深挖,探寻破解之法。

农民种田效益低、赚钱难。在“‘湘’土新生代”系列报道中,我们筛选了三个典型,都是年轻的“90后”,种粮种出了“新风景”。通过他们的故事,把种粮赚钱难这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找出破解之法。这三个典型,一个创办无人农场,在院士团队的支持下,智慧化种粮,实现增产增收;一个辞去国企“铁饭碗”,捧起种粮“土饭碗”,走产加销一体化之路,创出大米名牌,收入可观;还有一个发挥自身的美术专长,利用一根稻草,编织工艺品,玩转创意农业。通过面对面采访,对现场的大量描绘,实实在在的对话,以及田垄上算账等细节,把他们的“种粮经”说得具体、明白、生动。

这几个典型,以前有过零星的报道,但透露出的信息量并不多。此次报道通过深入挖掘,从个案中寻找规律,智慧化种粮、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是破解当前粮农增收难的有效法宝,这也正是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提倡的。他们的“种粮经”深受广大读者关注,引起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全省加以推广。

现在的田怎么种?许多人、特别是城里的年轻人都比较陌生。在“今天我来当农民”系列报道中,派出多路记者,采取向“老把式”拜师的方式,参加一天的劳动,分别体验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病虫害防治等农活。这组体验式报道,记者动手再动笔,描绘了一处处生产新场景、一幅幅火热的田间劳作画面,让读者对农民与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吸引年轻人知农、爱农,激发他们回乡创业、耕耘田野的劲头。

整套稿件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靠细节取胜。像“网上找活,智慧种田”“像田把式一样耕田”“流水线上造秧毯”“给害虫布下温柔陷阱”等报道,均十分生动有趣。记者不仅有“身入”的行动,更有“心到”的体会,做到了“言之有己、言之有信、言之有情”,从字里行间对农民种田充满敬意,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在现场说话,靠细节取胜。今年的“探寻田野上的智慧”系列报道,依然延续这一风格,镜头式的场景报道,讲述农民运用“黑科技”,尝到了节本增效的甜头。这些农民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揭示三湘田野的嬗变,让读者感受到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今天我来当农民”和“探寻田野上的智慧”系列报道,除了在湖南日报以文字报道外,均在新湖南客户端以图、文、短视频呈现,引发读者互动,增强传播效益。

三、善用点评,强化引导力:典型报道加短评“点睛”,示范带动农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有关乡村振兴的新闻报道效果如何,检验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即是否被广大农民群众认可、接受并跟着行动。因此,我们组织策划的这些系列报道,精心筛选被报道对象,具有典型性;与此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短评“点睛”,富有启发性,努力把文章做新、做深、做活,强化报道的引导力。

精心筛选典型。“乡土新生代”选取的年轻人,主要集中在“90后”群体,普遍有知识、会技术、懂管理、善经营。但这些典型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选择扎根在希望的田野,运用自身的智慧,辛勤挥洒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他们的成功令人鼓舞,其经验又是可学习、可推广的,他们的成功是可复制的。事实上,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省新型经营主体的队伍日益壮大,增产增收的“黑科技”也在加快推广,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湘字号”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响,引导年轻一代的新型农民回归田野,推进农业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而在“探寻田野上的智慧”系列报道中,我们选取的典型主要分布在水稻、生猪、蔬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生产领域,报道的“黑科技”,大多数列入了当地政府推广名录,易于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带动了更多农民科技种养增收。这些典型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对农民读者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实实在在的。

发挥典型引路的同时,发挥点评的穿透作用。在“‘湘’土新生代”系列中,每篇通讯配有“记者手记”,通过理性思考,跳出典型经验,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和方法,例如,“搬回农村前景大好”“奔着市场去融合”“C位让给新农人”等手记,更加凸显报道焦点,起到“点睛”作用;而“今天我来当农民”每篇配“学习体验”,从记者感悟的角度,启迪读者看清发展大趋势,找准着力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探寻田野上的智慧”每篇配“湘经评”,呼唤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用好科技“金手指”。本报阅评员给予高度肯定,称赞点评使报道更有穿透性,大大增强了引导力。

猜你喜欢

湖南日报系列报道种粮
严正声明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党报发展探新路 融合创造“新湖南”
特别的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