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好新闻 尽在泥土中

2023-10-23付永奇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周口高标准农田

□ 付永奇

从事新闻采访工作20多年,笔者最喜欢到农村采访,写得最多的是农业新闻。刚开始在报社采访中心跑农口,工作全凭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一腔热情。农村其实是隐形的新闻富矿,采访线索多,容易写出接地气、冒热气、带露珠的好文章。特别是地市级党媒,因为采访半径小,联系方便,到达现场及时,便于跟踪采访或蹲点采访,相对其他媒体有一定优势。后来,报社成立农业农村采访部,笔者主动加入,成为一名完完全全的“三农”记者。别人问为什么,笔者总想说:脚踩松软泥土,行走空旷田野,迎着鲜红朝阳,呼吸清新空气,听蛐蛐歌唱,看绿浪翻腾,闻芬芳花香,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嘛!

一、地头田垄找新闻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1.19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没有山地和丘陵,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近年来,周口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每年90亿公斤以上,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的1/7、全国的1/25,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也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2000年周口粮食总产量仅有50亿公斤左右,2022年已达93亿公斤。产量的提高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周口坚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

2020年,周口按照每亩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在商水、郸城、淮阳三县区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万亩,植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成为河南省农业生产的一张名片。当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先后在周口召开。与会人员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智慧田”大加赞赏。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笔者20多次深入商水、淮阳、郸城等县区地头田间,和农民交谈,向专家请教,向农业部门咨询,全面了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与众不同。从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管理维护智能化等方面入手,归纳总结高标准农田的特点: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对周口各地紧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的先进做法持续报道。先后采写《高标准农田有啥不一样》《给农民做个金扁担》《周口:粒粒优质麦 科技结晶成》等10多篇文章。其中《高标准农田有啥不一样》在《经济日报》刊发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转发。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周口近年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年年丰产年年写,怎么才能写出新意?

2019年麦收季,笔者奔跑于各地麦收现场,在采写麦收进度、单产新高、互助收麦等新闻的同时,努力寻找新角度、新亮点。

周口是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小麦综合机收率在99%以上。笔者在采访各地举办的小麦机收降损操作比赛时得到启发,选取麦收降损为切入点,对麦收期间各地减少粮食浪费做法进行采访调查。周口因为产粮多,许多农民对麦收期间损耗浪费现象司空见惯,部分小麦在收获期间损耗率5%左右。当年,省市提出推进机收减损、力促颗粒归仓的要求。周口各地严格执行,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损耗,地头拐角、电线杆、林网树边漏收小麦的现象不见了,整个麦收过程处处显得很“扣门”。如果最大限度减少小麦在收割、运输、晾晒、储存等环节的损耗浪费,每年能节约多少粮食、产生多大效益?笔者就这一问题采访商水县县长田林,他掰着指头给笔者算起这笔账:如果做好减损工作,每亩可增收15公斤以上,全县120多万亩小麦可增收近2000万公斤,相当于全县多种4万亩小麦。笔者又采访部分农机手、农民、粮食收储户,他们都很认同这个说法。于是,笔者迅速撰写通讯稿件《多收了4万亩》,在全市大收麦前刊发,引起社会关注,有力促进了麦收减损工作的开展。这篇报道获得了2020年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二、广交农友要新闻

冬小麦生育期包括出苗、分蘖等12个阶段,每个阶段长什么样子?“麦收八十三场雨”是什么意思?要想在采访写作时得心应手、厚积薄发,写出精到、出彩、有看头的作品,就必须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朋友,向他们现场学习。

不计较吃住行等采访条件,广交农民朋友,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善听他们心声,虚心向他们请教,是做好“三农”记者的前提。特别是多结交农民朋友非常重要,农民朋友越多,获取的新闻线索就越多。使用手机微信以来,笔者加的好友有3200多个,其中“三农”战线上的有2000多个;30多个活跃的微信群中,20多个和农业农村有关。

周口市张庄镇的种田老把式周群元是小麦单产从300多斤到1800多斤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笔者10多年前认识的老朋友。他提供过百余条新闻线索,笔者据此采写的新闻稿件有10多篇。2011年,小麦单产首破千斤大关时,他第一时间向笔者报喜。2022年冬,他想再流转高标准农田1000亩、扩大规模遇到困难时,又在一个阴雨的晚上打电话向笔者诉说20多分钟。

为什么种粮大户流转土地难?笔者采访发现,近几年,周口各地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高产、稳产、高效让农民和种粮大户得到实惠。2022年秋冬时节,周口市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0万亩,各地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高度关注。已从高标准农田得过实惠的周群元积极申请,希望再租1000亩。由于申请租地的人多,竞争大,他担心租不到,心里十分忐忑。笔者感觉这正是国家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策落地见效的具体体现,有较高新闻价值。辗转采访市县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和部分种粮大户、农民后,笔者写出《我想再种良田1000亩》的通讯稿件,被逾十家央媒转发,获评报社年度优秀新闻稿件。

在笔者的朋友圈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育种专家、家庭农场主、种田老把式、新农人、网红达人等都有精彩的故事。笔者会根据他们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在不同季节给他们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向他们讨要“时令”新闻线索。

扶沟县韭园镇54岁的农民刘顺德高中毕业,1986年开始研究韭菜育种技术,是个“韭菜通”。他创办公司从事韭菜种子繁育销售,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4年,他告诉笔者,他想开展太空育种实验,正在和一个科技公司洽谈。从此,笔者一直关注此事,经常询问进展情况。2022年6月5日,他的两包韭菜种子搭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得到确切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讲述其中的曲曲折折,以及想育出“超级韭菜种子”的心愿。笔者立即和省市农业、科技等部门联系,采写出消息《周口两包韭菜种乘上神舟十四号》,以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周口日报社所属新媒体首发,文字稿件在6月6日的《周口日报》《周口晚报》同时刊发,引起广泛关注,抖音浏览量超7000万,后经众多央媒二次传播,阅读量再次迅猛增长。

三、村头巷尾追新闻

“勿忘人民”是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的名言。他来周口采写《赶着黄牛奔小康》时曾叮嘱周口媒体记者:一定要深入下去,所有好的东西都发生在群众中间、产生在群众中,很多先进的东西、创造的东西、优秀人物、典型事例都在群众中,要把群众中蕴藏的大量智慧、创造力、先进典型挖掘出来、反映出去。

能走多少路决定着能写多少新闻。作为“三农”记者,笔者一直努力向穆老学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经常吃住在农村,与农民一起欢笑、一起掉泪,真正了解农民的欢乐、艰辛、痛苦,发现他们身上的真善美,尽力读懂“三农”这个大课题。

周口市有7个贫困县,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面对脱贫攻坚战,周口市坚决扛稳政治责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历经8年,在2019年交出精彩答卷:贫困县全部摘帽,94.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在报道脱贫攻坚这个过程中,笔者经常行走农村大街小巷,听农民侃大山、拉家常,和村干部、驻村书记促膝长谈。全市有1112个贫困村,笔者去过的有200多个。深入这些村庄采访后发现,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偏远的贫困村,越有新闻。

2019年,笔者在谭庄镇采访扶贫车间带贫情况快要结束时,听到一织袜女工说,三里村的驻村书记为了工作方便,把偏瘫的父亲接到村里,天天早早做饭,端吃端喝,安顿好父亲再去上班,孝顺得很,也敬业得很!笔者电话联系该镇镇长初步核实后,决定前往这个村蹲点采访。

张麒麟四十出头,是鹿邑县宋河镇人,大学毕业后在商水县电视台做记者。2017年5月,他到三李行政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他加强村党支部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引进制袜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使三李村由一个软弱涣散村变成全县先进村。他5次受到县里表彰,群众自发为他送去8面锦旗。张麒麟8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把他拉扯大。当年4月,已经偏瘫多年的80岁父亲旧病复发住院。老家距离三李村180公里,张麒麟请一天假回到老家看望父亲后,便含泪返回工作岗位。父亲出院后,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张麒麟妻子在鹿邑县教学,又要照顾两个孩子,没有时间照看老人。无奈之下,张麒麟把父亲接到三李村一废弃民房内,与父亲同吃同住。他每天6点起床做早餐,照顾父亲吃过饭、服过药后再赶到4公里外的镇政府开晨会。有时候在县里开会中午不能回来,就请村民为父亲做饭或买好饭送过去。经过3天采访,笔者以“驻村好故事折射脱贫攻坚大主题”为切入点,撰写出长篇通讯《张麒麟:带着父亲去扶贫》,引起社会反响,省市县相关领导专门前往慰问。

王平功,一生无妻无儿无女,晚年享受国家特困人员(“五保户”)政策待遇,在城关乡敬老院住了多年。病重后,敬老院负责人张跃进多次和他谈心,就葬礼举办、公墓选址等事宜与他充分沟通,进行临终关怀。6月27日,王平功去世,张跃进与殡葬公司联系,在王平功的老家吴楼村,为其举办葬礼。乡敬老院工作人员、院民代表和自发前来吊唁的村民来到灵堂,护送老人最后一程。仪式简约、庄严、肃穆,守护了老人的尊严,充满人文关怀。笔者在采写过程中,被老人们的情绪深深感动,用一个晚上时间写出《一个“五保户”的葬礼》。刊发后受到社会关注,不少网民留言: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信息抚慰人心……政府的关爱让老人老有所终,彰显人性光芒,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这篇报道获得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

四、变化之中寻新闻

新闻的本质是报告世界的最新变动。只有善于发现变化,长于思考,才能在践行“四力”中写出沾满泥土味、蕴含思想力的可亲可信可感的优秀作品。

从农民外出务工谋生计,到脱贫致富奔小康,再到乡村振兴、农业强市,周口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面对社会变化,“三农”记者不能只感受田野里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不能只看到农民丰产丰收的喜悦笑容,不能只听到乡镇企业里的隆隆机器声,要俯下身段、沉下心思,通过村容村貌看变化、通过农机升级换代看变化、通过村民精神面貌看变化,对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梳理、思考、提炼,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深挖变化背后的原因,从变化中寻找新闻。

周口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外出务工人口多,曾经开通过到新疆的“摘棉专列”、加开过到广东的“打工专列”。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让村里的留守儿童增多,这些儿童缺少父母关爱,有的不服从爷爷奶奶管理,有的甚至出现叛逆心理,和老师顶嘴、和同学打架,让远在他乡的父母非常担心。针对这些情况,周口多地开办留守儿童学校,增加生活老师,增设心理辅导课,定期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这些关爱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快乐大增,受到社会一致好评。2008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川汇区李埠口乡10多个外出务工家长互相联系,组团到乡里对政府创办留守儿童学校的事表示感谢,不料被门岗牛师傅误判为上访闹事群众,立即上报乡领导。后来误会解除,大家笑声一片。由之前上访告状,到自发组团感谢政府,变化之中彰显政府执政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惠民政策的深得民心。笔者采访各方后,写出小通讯《牛师傅“接访”》。这篇报道仅有700多字,主题鲜明,以小见大,记录社会进步、时代变迁,荣获2009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农作物实现了机种、机收。芝麻由于不能机收,不利于规模化种植,全国每年进口80万吨以上,约占需求量的一半。为破解这一难题,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经过10年攻关,培育出宜机收芝麻新品种,于2022年在周口试种成功。当年8月20日,得知张海洋带领全国10多个省市的专家来周口项城、商水两地观摩示范种植成果的消息后,笔者认为芝麻收割的变化对我国“油瓶子”安全意义重大,就用两天时间全程参与观摩和座谈,采访专家、种植户20多人,记录搜集材料2万多字,写出《宜机收芝麻在我市试种成功》。该报道采用文、图、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周口日报社全媒体首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脱贫攻坚结束之后,各地兜底帮扶的农村特困人员一般都集中住在乡镇敬老院,个别不愿集中居住的特困人员分散在各个村,由其亲戚或邻居帮助照看。为提升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商水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帮助新模式,招募护工,分片包干,定人定时上门服务,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关爱、病时有人看护”,打通保障农村帮扶群体生活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笔者抓住特困人员供养出现的这一新变化,写出《商水6694名特困人员喜添新亲戚》一文。作品刊发后反响很好,河南省民政厅专门前来调研,总结形成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模式,向各地推广;省内30多个市县区民政部门前往考察学习。

10多年来,通过深耕农村基层,笔者先后写出《那一跪感动两村人》《秦老汉的心事》《周口有个“电商村”》《“小胡同议事会”解决农村出行大难题》《非遗粉条变身脱贫致富金条》《邓城200名五保老人欢喜过大年》等一批接地气的稿件,30多篇稿件获得各类新闻奖,其中三次获得河南新闻奖一等奖,两次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两次获得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两次获得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的农村采访经历让笔者感到,作为“三农”记者,不但要有新闻理想、“三农”情怀,还要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的深厚土壤里,在心理、思想、行动、语言、情感上与农民朋友融为一体。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把新闻写在广袤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猜你喜欢

周口高标准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二次多阶段不确定系统的Bang-Bang最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