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诠释
2023-10-23张仕荣吴迪
文︳张仕荣 吴迪
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正式提出。从愿景到行动,10 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理念落地,将愿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中国和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倡议从蓝图变成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实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时代实现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诠释,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2023 年1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为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循环创造条件”。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和国内格局变化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1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放眼国际,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和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这激化了一系列的国际社会问题,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明显回潮,大国博弈愈发激烈,尤其是欧亚大陆成为全球地缘争夺的核心地带,使得某些区域的贫困、冲突等问题更为凸显,多国渴望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区域合作形态,国际上反思西方模式的声音增多,这客观上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塑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层面看,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需要更好“走出去”,通过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增长,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因此,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格局,中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主动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已与152 个国家、32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我国83%的建交国。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运营稳步推进,一批“小而美”的农业、医疗等民生项目相继落地。
2013 年至2022 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年均分别增长8.6%和5.8%,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金额累计超过2700 亿美元。我国企业在共建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 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 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此外,我国与共建国家的双向投资与合作也迈上新台阶,内容涵盖多种行业。共建“一带一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促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携手共建国家和地区深入合作,不仅惠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且促进全球互联互通、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进共建国家的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其核心就是对接共建国家发展战略,不断惠及中国和共建国家普通民众,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公平而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助力共建国家实现现代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中欧班列就是东西方合作典范之一,中老铁路与中欧铁路相连,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以及一路到欧洲的畅通创造了条件。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得到巩固,多元化国际市场格局得到拓展,经济总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秉持正确义利观,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发展机遇,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发展道路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认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价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多元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包容互鉴,造就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美好局面。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对如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是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和生态脆弱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成效的有力举措,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未来,中国还将继续与共建国家一道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式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旨在改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现状,通过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激发各方协同发展潜力,力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