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视角下《肖申克的救赎》叙事分析
2023-10-23岳亚芳罗建辉
岳亚芳 罗建辉
(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乌苏 844000)
比较早的是意大利著名的法学家、修辞学家、哲学家吉安贝斯塔•维柯是对隐喻进行认知研究的,吉安贝斯塔•维柯觉得隐喻是因为人类对事物的想象而产生的,人类会通过自己的生存体验隐喻去对世界进行认知。不久之后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一起出版了著名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隐喻理论”,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认为隐喻产生于身体和人类的经验,人们通过对世界的认知而形成概念,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人们的身体经验对于外界事物的概念化。
美国语言学者吉尔斯•弗科尼亚和马克•特纳又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是人们在进行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并且还运用了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大量重要知识,把话语意义构建过程看作是两个或者多个语义整合形成新概念的一个过程。[1]
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研究重点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活动,而隐喻是人类的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途径。[2]
弗兰克•德拉邦特导演执导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深刻解剖人性,讲述救赎与希望的经典电影。此电影以极富新意的叙事手段陈说了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判为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他不动生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经营自我拯救并且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2]此电影也成了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为后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经验。主人公安迪因被误判为枪杀妻子及其情人事件而入狱,并且在监狱中遭受各种欺凌,经历各种磨难。安迪从一开始就拒绝去屈服于监狱的体制体系化生活,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改变现在的困境,在监狱里,安迪结识了很多朋友,并设法在黑暗的监狱中找到了自己的希望与救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其带来的思考意味深长。影片中有多处隐喻现象,如导演对视听修辞的符号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以及对价值观的隐喻等,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给观众带来冲击和思考。
一、视听修辞的符号隐喻
文字学中因为二种事物在某一性质上有相似之处,而用以描述其中一种事物的词来表示另一种事物的演变形式称之为隐喻。事物都是以“相像”和“联想”为依据的,即二种东西的特性都有相似之处,在这时,一种事物也通常用于比喻为其他一种东西。理查德在1936年出版的《修辞的哲学》书中写道:所有事物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即我们所表述的主体;二是喻体,亦即作品中用来表达的一部分。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运用了许多视听修辞的符号进行隐喻,叙述整个电影。[3]
(一)“监狱”
电影第一幕,主人公安迪便被宣判监禁终生,紧接着就来到肖申克监狱。监狱作为主人公生活和逃离的地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常常有人把生活比作监狱,该片中就用监狱隐喻生活,隐喻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体制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规则,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体制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莫过于图书管理员老布鲁克斯,他生活在这座监狱里已有50年之久,以至于深深依赖起了这种监狱内的体制,逐渐变成了这个体制的一部分,甚至直到被告知可以假释,并且离开监狱的那一天,他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制度化的体系体例了。最明显的是监狱长也被体制化深深的影响,是电影中典型的恶人坏人形象,最终宁愿吞枪自杀也不愿意被逮捕。就像电影中瑞德所说的,“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有意思。刚进来的时候,你想尽办法要逃出高墙;不久之后,你慢慢适应了这里;最后你会明白自己已经离不开这高墙。这就是体制化。”[4]故事中的监狱就像是一个体制化的牢笼,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面充满着各色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各种生活与交易,而这些东西会慢慢侵蚀“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些人便会慢慢离不开这个社会环境。
(二)“小鸟”
电影中多处出现“小鸟”这个隐喻符号。第一次出现是老布将饭菜里的虫子喂给怀里的“小鸟”;后来“小鸟”长大了,在老布出狱前被放生,头也不回地飞出监狱了;再次提到“小鸟”是安迪打开广播,“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仿佛“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仿佛就在那一刹那间,肖申克里的众多囚犯似乎重新获得了自由。”;然后是安迪从监狱逃出去后,在雨中,伸开胳膊的样子,就像一只“小鸟”,也是电影的海报形象;最后一次提到“鸟”,是安迪逃出去以后,监狱老友们的议论:影片中关于“小鸟”的隐喻不言而喻,从影片开始掉到监狱里被囚犯们照顾,到后来羽翼丰满扇振翅膀头也不回地飞出了监狱,恰恰是隐喻了主人公安迪,他就像掉落在监狱的“小鸟”一样,是自由的,不属于这里的,囚笼是关不住他的,以至于逃出监狱后的“小鸟”形象和狱友口中的“小鸟”比喻,正是表达了安迪对自由的向往,也暗示了安迪最终逃出监狱,奔向自由的美好结局。[5]
(三)“圣经”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圣经”在该电影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中也多次出现了“圣经”相关的符号。第一次出现,主人公安迪刚入狱时,典狱长让大家读圣经。第二次出现,典狱长诺顿来查房,在安迪房间没有查出任何异常,便与安迪讨论“圣经”,离开之时,诺顿把“圣经”还给安迪,并对安迪说道:“得救之道,就在其中”。后来诺顿将安迪交到办公室,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编制画,上面写着“主的审判迅速降临”。最后一次出现“圣经”,是当诺顿翻开之前藏着安迪小石锤的《圣经》时,打开的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一章节详细地描述了以色列人在上帝的引领下离开埃及的故事,这段路程是由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带领,通过荒野,前往应许之地。“圣经”这个意象符号作为影片中关键的工具,也具有预示作用,而“圣经”这个隐喻符号更是很大程度上和典狱长诺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电影前期中典狱长要求肖申克的囚犯们读圣经开始,就暗示了他表里不一、人面兽心、与圣经不符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也暗示了典狱长最终的结局:诺顿被审判;而安迪最终被救赎,离开暗无天日的监狱。
(四)“石头”
符号“石头”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并且在监狱这种资源有限的地方,烟,工具,书,扑克,漂亮的图片等都很稀缺,那么“石头”隐喻的就是资源,石头也就是知识,安迪是通过“石头”以及所学的地理学知识,判断出监狱的地形,从而挖墙逃出监狱。石头也是他的一项爱好,他用石头雕刻棋子,他利用石头的特性制定了严密的逃狱计划。“石头”也是主人公安迪逃狱的掩饰,利用这项爱好掩盖他为逃狱挖隧道的既定事实。“石头”更是主人公安迪对命运不公的反抗,最后典狱长用石头打开安迪出逃的路线,也给电影带来高潮的体验,让观众拍案叫绝。
二、三大主角的人物形象隐喻
人物形象历来都是电影中最容易被讨论的点,因为电影讲的是大众生活中的某种缩影,其中的人物形象经过艺术创作基本具备典型性,集中了许多人的特定,具有共性。笔者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角定为三种:
第一种是深受监狱体制化而影响的人物形象,最典型的代表是老布鲁克斯,在影片之中,老布鲁克斯是肖申克监狱内的一名图书管理员,在监狱生活五十年,也是最久的一个,锒铛入狱之初,布鲁克斯或许也有着如主人公安迪一样渴望自由的心,或许也不甘于现状,心有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鲁克斯渐渐的被迫适应了监狱之中的生活,也渐渐地适应了监狱这种体制,开始像周围的人一样在这个巨大的黑暗的牢笼之中,变得如鱼得水起来。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依赖起了这种监狱内的可怕体制,逐渐变成了这个体制中的一部分,甚至直到被告知可以假释,离开监狱的那一天,布鲁克斯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种体制了。在“漫长”的假释之中,所谓的“自由”让年迈体衰、跟不上时代的老布鲁克斯满心惊恐害怕,最后在精神不断受到摧残的情况下,逐渐崩溃,选择不再停留,笑着离开了这个世界。影片中有这样一幕,70多岁的老布鲁斯在出狱前将自己养了多年的乌鸦放掉,这也暗示着他即将获得自由,在走出监狱时,老布鲁斯身后是监狱栏杆,也是暗喻他终将走不出制度化,结果老布鲁斯果然不能适应外面未知的生活,最终选择上吊自杀。其中还有许多深受体制化影响的人,如汤米,虽然他入狱的时间不长,但是本性善良正直的他却因为与监狱的体制冲突,告诉了安迪真相,被监狱长叫去谈话,典狱长选择的谈话的地方在一个可以逃出监狱的出口,因此汤米被监狱长叫人打死,并且诬陷汤米逃狱反抗被打死。除此之外,依然还有一些监狱内“潜规则”的受害者和受益者,他们都深受监狱体制化的毒害。
第二种是屈服于体制化的人物形象,如瑞德,他一开始也和主人公安迪一样,非常希望逃离监狱这个牢笼,在电影中,描述了瑞德三次假释的场景,三次面对假释官,瑞德都有不同的表现,然而前两次都没有得到假释批准,所以在第三次假释审问中,他说了句“老子已经不在乎了”,但却意外得到批准,他经历了老布鲁克斯的遭遇后,显示出了自己已经被体制化的迹象之后,才假释成功。虽然成功出狱,但是他同样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被体制化深深侵蚀了。影片开始时,都认为瑞德是个足够冷静的人,他劝说安迪不要对生活抱有太大的希望,但却在假释被驳回时看到了失望,安迪送给他了一个口琴,并没有立刻吹,而是在夜晚一人时让口琴响起,只是短暂的一瞬,才感受到瑞德也被体制化了。“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无法想象监狱外的生活,好像只有生活在监狱里的制度里,他才可以安心。[6]瑞德入狱初期还可以对其他犯人说“你还有期望,不要放下”。但慢慢地,时间消磨了他所有的期望,在被审问中,他无所谓说“这会,你们填什么都行,我不在乎”,直到最后,他可以出去了,可所有人都明白,他已经屈服于体制化了。但是庆幸的是,他所见到的正是由安迪,自安迪在离开肖申克之前,就向瑞德交代了自己将要逃去的目的地,还告知瑞德要是有一日可以假释适用,就必须要去那里重新寻找自己,也就只有当瑞德再看到在监狱外的由安迪时,才再次找回对自由的向往,对自己的向往。
第三种则是对抗体制化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安迪从始至终都在对抗监狱的体制化,在漫长的牢狱生涯之中,虽然向生活做出了妥协,但却从来没有在内心之中屈服过。入狱之时,安迪坚持自己无罪,但迫于证据确凿,无奈入狱。在狱中的这二十年,安迪经历过很多事情,被暴力对待、被众人排挤,甚至连唯一的精神寄托——自己的学生,都因为想为自己翻案,而被典狱长设计枪杀。安迪即使失去了妻子,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尊严,但是他依旧没有向生活屈服,反而始终保持着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也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新建图书馆之际,安迪大胆打开留声机,对着整个监狱广播了一首象征着自由的歌曲,因此被关进了禁闭室,瑞德等人在欣喜听到”最美妙的歌曲“之余,也不禁为安迪的心理状态担忧。在本就枯燥乏味的监狱之中,身边有人是确定自己还活着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关进禁闭室里,不见天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但当安迪出来的时候,却面带笑容,只因那首歌让他感受到了外界,让他的内心里充满了希望。他是一个充满希望但是又付诸行动的人,他不仅说到还会做到,是一个真正的对抗体制化的勇者。
三、信仰与正义的价值观隐喻
这部电影之所以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除了情节、艺术手法之外,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本片中主要体现出的信仰与正义,也深深影响着许多观众。一开始观众被影片中的法官以“证据确凿”为由判处安迪终身监禁,许多人或许真的相信安迪就是“戴罪之身”,而且从他起了要越狱的念头开始时,观众也只是把他当做犯罪分子越狱的滑稽戏码,然而汤米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猜想。安迪从始至终都没有杀害妻子及其情人,他是一个清清白白的人,却平白无故遭受到了20多年的监狱生活,为其申冤的学生兼朋友汤米也被道貌岸然的卑鄙典狱长暗中杀害。监狱长本想借其淫威逼迫安迪为自己服务,所以为了心中的信仰和公平正义,安迪只能暂时屈服于典狱长的淫威之下。当然他并不只是屈服于淫威之下,他反而利用这层关系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最后他也不是单纯地为了逃狱,因为心中有信仰,他才有了越狱的决心,并且勇往直前;因为心中有正义,他才收集典狱长犯罪的证据,力求一举击倒;因为心中有情义,他才会和瑞德成为朋友,并给予对方生的希望。
正如一句话说得好,“记住,‘希望’是永远存在的。”在以安迪、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们构成的这个制度世界里,本身就是错谬、混乱的,安迪是一个没有犯罪的好人,却被关进监狱被迫接受改造,面对欺凌。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安迪作为电影中的第一主人公,具备了许多优良的品质,他聪明、善良、隐忍、坚强等等,是电影中正义的化身,他始终心怀信仰,始终怀抱希望,选择自由,对抗黑暗,他冲破的不仅是监狱的“牢笼”,更是黑暗的制度的“牢笼”,他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瑞德,甚至是救了整个监狱里的囚犯们。在这样一个错谬、混乱、颠倒黑白的世界,大部分人通常会自甘堕落或者精神崩溃,而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却像一只浴火重生的火凤凰,带着正义与信仰健康自信地飞出了炼狱的火坑。
结语
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影片,导演在《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运用的多重叙述者叙事、将天然生物性空间和艺术表意空间融合的叙述方式,引导观众思索影片中“救赎”的深刻含义。影片中通过视听修辞的符号隐喻、三个主角的人物形象隐喻以及信仰与正义的价值观隐喻方式的运用,帮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重新构建情节,从而更能清晰明了地掌握影片叙事内容和内涵,而肖申克监狱空间中的制度和人性的真美善都被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大的艺术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