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全民健身空间拓展: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2023-10-22刘瑞超郑家鲲韩宏宇

体育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全民空间体育

刘瑞超,郑家鲲,韩宏宇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上海 200438)

全民健身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有利于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2022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体育设施,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间。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各地不断拓展新思路、探寻新方法、落实新举措,通过改建老旧厂房、推进“体绿融合”、创新供地方式等途径,盘活城市闲置资源,建设了一批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市民需求相匹配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全民健身空间的拓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受历史、文化和环境等因素制约,拓展全民健身空间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融合不深入、场地设施复合利用不充分、标准化建设不到位等,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健身需求,阻碍了全民健身空间公共服务效能的发挥。

发达国家在全民健身空间拓展方面起步较早,在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融合发展、标准化建设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空间。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发达国家全民健身空间拓展的主要做法及创新举措,凝练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全民健身空间的发展现状,提出新时代我国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路径,为助推全民健身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全民健身空间的内涵

全民健身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厘清其概念之前,需要首先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学界当前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界定:1)从物质环境的角度(秦红岭,2008),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介质为人类的社交活动、休闲娱乐和体育锻炼提供重要场所(严晶,2007),涵盖了城市之中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基础设施,如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和城市商业区等(吴志强 等,2010);2)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和休闲等社会文化活动,因而聚集所形成的一个公共空间,这一观点弱化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实体性,更加强调其功能性。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界定,学者们均认同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形态在城市整体环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陈竹 等,2009)。城市公共空间通过与人的互动产生相互作用,有机地影响和串联城市中的各种要素,进而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王国平,201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逐渐提高,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愈发强烈,体育空间逐渐成为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学者认为,体育空间就是包含了体育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形式,它既可以是体育各组成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格局,也可以是人类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化形态(彭国强 等,2015)。也有学者认为,体育空间是城市中一切可供城市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它不仅包括专门设置的体育空间,还包括潜在的体育空间,如存在或附属于公园、绿地和楼宇中的非专门性体育空间(蔡玉军,2012)。体育空间的主要特征有:1)体育空间的核心是体育元素,这也是体育空间和一般城市公共空间的区别所在;2)体育空间需要依托一些物质载体得以呈现;3)体育空间和一般城市公共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在一定条件下两者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彭国强 等,2014;杨剑等,2016)。

基于对城市公共空间和体育空间概念的梳理,本研究对全民健身空间做出如下界定:全民健身空间是指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健身指导等服务,满足市民健身需求,集体育、休闲、社交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各种空间或场景。根据全民健身空间不同属性特征可分为:1)封闭式全民健身空间,如百姓健身房、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都市运动中心、体育综合体等;2)开放式全民健身空间,如健身绿道、体育公园、市民运动场、智慧健身苑点等;3)嵌入式全民健身空间,如商务楼宇健身房、屋顶/立交桥下体育场地设施等。

与传统体育空间特征不同,全民健身空间在具有体育空间基本形态的同时,还具有以下特征:1)公共性,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空间充分贯彻“全龄友好”理念,每位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众都可以公平地使用和享受空间中的各种项目和服务,在全民健身空间中享有平等的权利;2)人民性,全民健身空间是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导向的,空间中的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健身指导、健康讲座和体质监测等服务都是为了群众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3)生活性,全民健身空间是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功能的多样性,能在为群众提供体育服务的同时提供休闲、娱乐、社交等其他服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融于群众生活和城市发展中;4)融合性,全民健身空间不仅包含体育元素,还更加注重与其他行业的破圈融合,通过“体育+”和“+体育”的方式,推动体育与其他行业的相互织补,形成“体教文商”融合发展的新形式(鲍明晓,2022),在丰富全民健身空间功能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综合价值。

2 域外国家全民健身空间拓展的主要举措

自工业革命后,发达国家率先开始将发展重心由“工业革命”转向“都市革命”(赵朝 等,2022),城市化进程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趋势和主流方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产物,全民健身空间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起到丰富群众日常休闲生活等作用,还在帮助城市实现特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城市健康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达国家在全民健身空间拓展思路、建设选址和复合利用等方面积累了诸多先进经验,因此,选择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

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纳入政府工作范畴

体育公园是最早纳入发达国家政府工作范畴,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全民健身空间之一。19 世纪末期,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迎来了一波移民浪潮,大量民众迁徙造成城市人口成倍增加,拥挤的人口使得社区中的街道、小巷和空地成为人们为数不多可以进行休闲娱乐的区域。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率先提出了解决方案。该地区在1889 年成立了布鲁克林公园和游乐场协会(Brooklyn Society for Parks and Playgrounds),协会游说市政府建设游乐设施,并向人们演示如何使用这些游乐设施进行休闲放松。直到1897 年,在公园和城市空地建造更多游乐设施的建议得到了纽约市政府的支持,时任市长威廉·L·斯特朗(William L. Strong)组建了小型公园咨询委员会(Small Parks Advisory Committee),并配备了专业人士来指导人们使用游乐设施进行锻炼和娱乐。而在之后的1934 年当罗伯特·摩西(Robert Moses)成为纽约市公园专员,负责纽约全市公园部门时,他将公园中的游乐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之一,并发表声明宣布专门划拨部分公共资金用于公园游乐设施的建设。此后,以纽约为代表的全美各个城市在新建或改建公园时都会规划专门的游乐场地以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NYC Parks,2016)。虽然此时体育公园的概念还未被正式提出,但是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运动爱好者数量的快速增长,公园中游乐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增多,体育公园的雏形在此期间初步形成。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专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全民健身空间拓展中的主导作用。1968 年10 月,美国出台《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TrailsSystemAct)并创建国家步道系统(National Trails System,NTS),NTS 发展至今已建成30 条国家健身步道,主要分为国家景观步道、国家历史步道、国家休闲步道以及链接和串联型步道(National Park Service,2019),且《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规定在非特殊情况下不允许汽车、摩托车等燃油车驶入,以保障人们在步道中开展骑行、徒步等休闲锻炼。同样,日本在注重经济生产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国民健康水平和体育发展。2000 年,日本政府依据国家第一部体育法律《体育振兴法》(“スポーツ振興法”)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スポーツ振興基本計画(平成13 年度—23 年度)],计划中明确规定:到2010 年全国各市区町村至少建立一个综合型区域体育俱乐部,全国各都道府县至少建立一个泛区域体育中心。而在2022 年更新的第3 期《体育基本计划》(第3 期スポーツ基本計画)中更进一步强调,要充分盘活现有存量,以通用化设计为思路,有效利用现有设施,创造出开放空间等体育设施以外的运动场所,让不同性别、年龄、能力的民众轻松地参与运动,从量和质上持续提升地区体育环境(日本スポーツ機構,2022)。

2.2 创新运营管理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

发达国家在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顶层设计中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在后期运营中则是不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促进全民健身空间拓展过程中主体的多元性、力量的整合性和要素的流通性,从而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发达国家在创新全民健身空间运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

其一,成立专门组织进行管理。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直接利益相关者构成,工作小组或管理委员会在全民健身空间管理方面有较高的自由度,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决策由组织自主磋商决定,而在日常管理中则是由组织中的成员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高效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例如,美国在国家步道的运营管理上设立了由政府部门、健身志愿者组织、体育商家和专业的运营企业组成的专门的项目管理委员会,直接负责步道管理、人员安排和资金使用会(Cerveny et al.,2022):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健身步道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定期拨款,并且回应人们的各种需求;健身志愿者组织主要负责组织各种公益性的群众体育赛事与活动,丰富健身步道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育商家则是在步道中进行宣传推广,售卖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装备、食品和服务,并可以获得在步道中举办的赛事活动的冠名权;专业的运营企业主要是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统筹管理,保证健身步道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考虑到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由地方政府承担其运营管理,则会增加财政负担,同时也无法保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因此,部分发达国家选择与专业的公司或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拓展全民健身空间。例如,英国伦敦城市更新委员会提出了“体育场馆促进城市更新”(Stadium-Led Regeneration)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城市中足球俱乐部主场建设与改造为核心,由俱乐部主导营造社区体育氛围,引导市场与社会共生发展(Regeneration Committee,2015)。政府只在融资、拆迁等方面发挥协调作用,俱乐部直接负责球场的新建或改建,以满足周边群众健身、休闲、生活需求。同样,由于日本土地资源紧缺,如何在赛事举办结束之后将大量体育场馆改造成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全民健身空间,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采用通过竞标获得经营权的“指定管理者制度”(如要求参与竞标的企业或机构具备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的从业经历等资格)委托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经营权限一般为5 年。这一制度的出发点主要在于降低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中,以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的自给和生存能力(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2021)。

2.3 集约复合利用资源,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全民健身空间

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产生大量闲置空间,此时,如何加快城市更新,推动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活力,盘活城市中的低效用地,发达国家以集约复合利用为思路,用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方式拓宽城市更新路径,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其一,对城市老旧建筑和区域进行改造。例如,德国有关部门进行反复论证,对不来梅港口及其周边荒废的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在充分利用原有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建设了大量的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成了包括2 个绿色人造草小运动场和1 个游乐场的Übersee 运动公园(Hellmann,2020),且公园中的路径直接与城市的道路和街道连接,滑板爱好者和小轮车骑手可以从街道沿着这些小径直接进入公园。

其二,依托各类地形环境,通过复合利用的方式,打造嵌入式体育场地。例如,举办2020 年东京奥运会的新国立竞技场最顶层外侧回廊被称作“空中森林”,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提供给观众欣赏东京城市风光,而在奥运会举办之后则被改造为嵌入式城市绿道,以方便城市居民进行体育锻炼(The Tokyo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the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2020)。除了专门的体育场馆,城市中的一些建筑、水域和地下空间等也会被充分利用。如荷兰斯希丹高速公路隧道屋顶上的Willem 体育公园,整个隧道屋顶被设计为供运动员、业余运动爱好者和当地居民使用的健身空间,主体顶部规划建设了4 个足球场和2 个手球场,在隧道的两侧都增加了混凝土遮阳篷结构,因此实现了足球场的理想宽度,并且规划了能够进行休息、社交的多功能空间,而在公园北部遮阳棚中,将规划建设室内田径、棒球和板球场地。Willem 体育公园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合理运用了公路上方的闲置空间,而且将公路两旁的村庄连接在了一起,使居民前往公园更为便捷。

2.4 迎合群众健身需求,实施差异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

为保证全民健身空间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体育锻炼需求,发达国家会根据群众健身喜好以及当地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全民健身空间。因此,对于某些运动项目的起源地或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地区,发达国家会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地制宜拓展全民健身空间,在满足该地区民众健身锻炼需求的同时,也为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如美国政府在滑板运动诞生并流行的西海岸地区建设了洛杉矶威尼斯海滩滑板公园、Vans Off the Wall 滑板公园等主题公园(Atencio et al.,2018);在街头篮球风靡的华盛顿和纽约地区建设了洛克公园、西四街球场等篮球主题健身空间。而对于一些建设年代较为久远的全民健身空间,相关部门会在保留传统体育项目场地的同时,增加一些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场地设施,如在美国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纽约中央公园中建设抱石、攀岩、小轮车、高尔夫等户外体育设施,丰富了人们的体育锻炼选择。

除此之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全民健身空间以面向全人群为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使用目的,进行差异化供给。英国高斯林体育公园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安排了户外健身课程和适老化设施;为青少年儿童设置了专门的青少年健身房、儿童主题活动日、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并定期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为女性群体专门建设了女性水疗室,且每个月固定日期对其免费开放。而日本的全民健身空间建设则十分重视保障残障人士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通常会为其设置残障通道、残障人士专用观赛座椅、残障人士专用洗手间等,甚至有的公共游泳池还设有供残障人士坐轮椅下水的缓坡。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项目设置的人文关怀,对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的吸引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2.5 拓展空间多元功能,促进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全民健身空间最基础的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体育锻炼、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等服务,满足市民健身需求。随着时代发展,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全民健身空间是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具有体育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功能,从而更符合当今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全球体育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全民健身空间拓展中注入了较多的商业元素,采用“体育+商业”的模式进行运营管理,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体育综合体。体育综合体在美国出现于21 世纪初期,随着不断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两种主要的发展形势。一种是以场馆为核心的体育综合体,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斯坦普斯中心为核心的L.A.LⅠVE 活力洛城。作为北美四大职业联赛球队的主场,该体育综合体拥有良好的体育氛围,无论是在赛事举办日还是在休赛期,综合体内都会有大量的群众通过观看赛事表演、学习运动技能和购买健身装备行为进行体育消费。另一种是以零售业态和娱乐业态为主的体育综合体,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梦”体育综合体、波士顿Life Time Center 体育综合体等,主要是通过打造包括体质健康监测、运动损伤康复、运动技能指导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运动生态产业链,提供多种业态的体育服务,打造一站式全民健身空间。

3 域外国家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主要经验

3.1 强调主题特色与精神文化的表达,与城市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在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时,发达国家十分注重主题特色的打造,充分凸显城市的精神文化,以全民健身空间为窗口,向外界展示城市的形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城市精神文化充分融入全民健身空间,通过图形的设计、颜色的使用以及符号的表达,将最能代表国家或城市的元素嵌入其中,使得全民健身空间既是人们休闲锻炼的新去处,也是城市形象的缩影;另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通过打造全民健身空间的主题特色来突出城市的发展方向,他们以全民健身空间为载体举办赛事、表演、展览等一系列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向外界宣传城市体育的发展目标。如致力于打造全球体育赛事之都的澳大利亚墨尔本以阿尔伯特体育公园为载体,举办了F1 澳大利亚大奖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体育赛事,助力墨尔本建设世界体育之都。

3.2 遵循相关建设标准的规定与要求,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

发达国家在建设全民健身空间时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规模和项目设置等方面设置建设标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通过对发达国家在全民健身空间建设规模标准方面的主要举措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发达国家会根据空间所在区域、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等因素,制定全民健身空间的建设规模标准,但是在制定建设规模标准时,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美国根据服务范围将体育公园划分成小型公园、街区公园、社区公园、管区公园和地区公园5 种类型;日本则会根据各都、道、府、县的区域面积以及下设市、町、村的人口数量设置不同规模的社区体育中心。标准的制定不仅对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能够保证公共体育服务对服务半径内居民的有效供给。此外,发达国家还会根据群众的运动喜好、健身需求和锻炼习惯等因素,因时、因需对全民健身空间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内容划定标准。日本建设体育公园时要求必须包含棒球场、网球场以及足球场等较受日本民众喜爱的运动的场地;美国建设体育综合体时,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的基础上,还规定需要提供体育技能指导、运动损伤康复、体育装备器材的售卖等配套服务。

3.3 重视对城市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活力

由于国土资源面积的限制,发达国家一般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现有利用率不高或原有功能已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土地和设施等来新建或改建全民健身空间,从而盘活闲置资源。1)充分利用城市中“边余角料”。立交桥下、河滩、郊野公园等城市中难以利用的空间,以及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和用地紧张的老旧城区,也是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重要区域。加拿大选择利用立交桥下的空间建设自行车道和健身步道,而日本则利用屋顶空间建设篮球场、足球场等类型的场地,不仅提高了城市闲置空间的利用率,还使得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发展更相适应。2)促进城市中废弃空间“变废为宝”。对于城市中低矮破败的棚户区、老旧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等土地规划与城市不相适配的区域,在尊重建筑历史文化和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样貌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增添艺术符号、改变颜色和使用工业视觉叙事视角等方式,打造时尚的、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空间,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在解决民众身边体育场地不足问题的同时,也为城市更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3.4 鼓励项目设施的功能性叠加设置,打造集约复合型全民健身空间

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地貌打造各种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发达国家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的重要经验。在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时,发达国家会充分考虑空间中山地、陡坡和滨水区域等特殊地形的影响,紧密结合各种类型项目设施的建设要求,因地制宜进行空间布局,从而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空间的健身功能。例如,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下的嵌入式体育场地就利用大桥桥墩的一部分以及周边防洪坝体打造了户外攀岩墙,平时可供人们使用,在水位上涨和天气恶劣时也可用于防洪。这种“平战两用”的设计无疑为全民健身空间增加了亮点,也进一步节省了城市空间。而为了提高全民健身空间利用效率,发达国家会根据赛事举办和活动开展等实际需要,通过一场多用、“冰水转换”和标准与非标准场地之间的切换等方式,对全民健身空间进行一定改造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功能复合性,克服天气、环境等众多因素带来的限制,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3.5 注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构建,促进全民健身空间可持续发展

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空间的拓展和运营是发达国家在全民健身空间拓展上最主要的经验之一。社会力量参与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贴近市民需求,促进全民健身空间专业化、市场化、可持续化发展。域外实践中,社会力量会遵循市场的运行原则和发展导向,主导全民健身空间的拓展,政府只是在过程中充当辅助协调的角色,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的模式。在全民健身空间的后期运营中,发达国家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一般采用成立管理委员会或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例如,美国在国家步道管理中采取管理委员会制度,一方面能够将政府权力下放,鼓励全民健身空间自主地举办一些赛事活动,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另一方面,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多元治理模式有利于实现治理主体的职能发挥与力量整合的最优化,从而更加灵活地处理遇到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的管理效能。

姜波1961年出生,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博士论文答辨委员会委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委员。

4 全民健身空间拓展的中国路径

4.1 以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强化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联系

全民健身空间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为促进全民健身空间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要素特征、市民切实需求、土地存量资源等情况与全民健身空间和功能进行综合考虑,推动全民健身空间与城市一体化发展,拓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全民健身空间,使其充分融入城市发展。

1)将拓展全民健身空间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一方面,深化体育部门与城建、国土资源、发改委等部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交流合作,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调研等形式解决各方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等和拓展过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围绕“15 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统筹规划全民健身空间选址、布局和服务范围,以“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为基本框架,推动各街道(镇)依据实际情况建设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职工健身驿站等具有广泛需求、功能多样、智慧智能的新载体,进一步满足市民“家门口”健身的需求。

2)以全民健身空间拓展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首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城市中重污染和利用率较低的老旧厂房、废弃停车场和垃圾处理厂等与城市发展不相适配的公共区域改造成体育综合体、都市运动中心和多功能体育场等类型的全民健身空间,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其次,充分释放全民健身空间服务效能,以全民健身空间为载体,定期开展体育技能培训、运动健康讲座和社区运动会等体育服务和活动,吸引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健康的身体享受更高品质生活。最后,充分发挥“体育”主题的自身活力,提升全民健身空间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加强与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等空间的功能整合,探索“体育+文化+教育+商业+旅游”等功能更加多元的新型全民健身空间建设,打造城市休闲消费新场景,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4.2 以精准化供给为导向,树立全民健身空间“三全”理念

精准化供给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为了提升全民健身空间公共体育服务的精准供给能力,应树立空间“全龄友好、全周期可用、全运动可参与”的“三全”理念。

1)落实全龄友好原则。首先,以“一老一幼”为重点,推进全民健身空间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增加城市中长者运动之家、亲子运动中心等适合老年人和儿童进行体育锻炼的全民健身空间。对于空间中智慧化程度较高的器材设施,建议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或者以语音讲解等形式指导老年人和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消除数字鸿沟。其次,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人群,进行差异化供给,通过划分不同难度等级全民健身空间的形式(如将健身步道划分为慢走、快走和慢跑3 种不同速度类型的线路),满足不同个体的健身需要。最后,以就近、便捷、综合为原则拓展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全民健身空间,以满足他(她)们的体育锻炼需求。

2)实现全周期可用。强化全民健身空间功能转换,以克服季节、天气和环境等因素带来的影响,达到全周期可用的目的。除此之外,加强全民健身空间复合利用,在满足群众体育锻炼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空间文化、教育和艺术等功能,可以将全民健身空间中的闲置空间规划建设成体育博物馆、体育图书馆、体育培训教室和体育产业创业孵化基地等主题区域,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的使用率。

3)推进全运动供给。以“一场多能”为思路,围绕“融合式建设、标准化嵌入、功能性叠加”的拓展目标,在单一的全民健身空间中开展多样化的健身运动项目,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划分气膜足球场场地,开展十一人制、八人制和五人制等足球赛事,同时也可以开展飞盘、腰旗橄榄球等对场地有相同要求的新兴体育项目。此外,充分利用城市中的“边余角料”,在不影响原有设施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在河道滩涂、城市道路、应急避难等城市空间中嵌入非标准球类场地、多功能健身房、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空间,以开展种类更加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

4.3 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全民健身空间公共服务效能

加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引导各地规范合理地拓展全民健身空间,保证公共体育服务规范化、安全化供给,是推动全民健身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全民健身空间公共服务效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1)空间建设标准。首先,以“15 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建设要求为标准,贴近群众生活,尤其是在居民区、商务区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应因地制宜拓展全民健身空间。其次,细化全民健身空间中配套设施的标准,要根据空间类型、建设规模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置针对性较强的项目设施标准。最后,加强新老小区全民健身空间配建,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 m2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 m2的标准配建全民健身空间;可以选取部分城市的老旧小区作为试点,通过独立或联合等方式因地制宜布局小型多样、功能复合的体育健身设施,如利用露天停车区域进行改建等,从而进一步拓展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空间。

2)服务内容标准。一是全民健身空间开放方面,对于由国家出资或委托社会、市场力量建设运营的全民健身空间应符合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 小时,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30 天的国家标准,并且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段应与市民锻炼高峰时间相适应。而对于商业性的健身场所,可以号召其在每年的“全民健身日”和“体育宣传周”对市民免费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室外露天健身场地加装可伸缩式顶棚,推进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推动更多全民健身空间具备全天候使用条件。二是全民健身空间服务供给方面,根据全民健身空间类别属性,运营主体可以提供体育技能培训、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文化活动等公共体育服务,充分释放全民健身空间服务效能。同时,加强建立第三方与市民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估机制,强化与健身团体、志愿服务团队等体育组织的合作交流,将全民健身空间打造成有场地服务、有健身组织、有赛事活动、有健身指导、有传播推广的“五有阵地”,从而进一步发挥全民健身空间的综合价值。

4.4 以数字化赋能为手段,增强全民健身空间智慧化体验

大数据、云计算、5G 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全民健身空间,能够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匹配,满足消费者对各类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的不同需求,在增强群众体育锻炼体验感和获得感的同时,有利于加快全民健身空间高质量发展。

1)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全民健身空间智慧化管理。基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全民健身空间管理中信息互通、动态反馈、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实践痛点,构建全民健身空间智慧化管理体系。首先,推动全民健身空间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区域的全民健身空间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内容收集、体育资源展示和信息发布等相关功能,方便运营管理。其次,提升全民健身空间维护检修能力,运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设施信息查询、故障维修、巡检打卡等功能,做到全民健身空间基础管理可查、可管、可控。最后,强化全民健身空间动态调节反馈,通过对全民健身空间客流量、分区耗能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充分了解全民健身空间中市民的健身需求、运动偏好以及健身高峰时段,科学评估全民健身空间开放服务情况,从而实时动态调整全民健身空间中各个区域场地设施开放时间、灯光照明和人员安排,方便管理者更加精准施策。

2)利用数字技术优化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智慧化体验。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作为数字化改革试验区,探索全民健身空间智慧化发展路径。一方面,打造全民健身空间电子地图,使其与“一网通办”有效衔接,方便居民了解附近全民健身空间的空余场地、拥挤程度、活动赛事和课程培训等信息;另一方面,提升人-物交互体验,使人们在健身中可通过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随时查看自身的运动表现,实时共享运动数据,并在遇到器械使用、动作规范、健身计划制定等方面的问题时可寻求线上科学健身指导,为大众在全民健身空间中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更多便利。

4.5 以场景化改造为杠杆,形成全民健身空间主题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以及大众健身需求的增加,体育正在加速进入场景化新时代(鲍明晓,2021)。

1)应打破传统体育场地建设思路。一是合理利用社区中的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滩地、路桥附属用地、市政用地等,因地制宜建设非矩形、非对称的不规则球场和简易球场。二是推动全民健身空间与其他属性空间功能叠加,通过音乐、艺术、电影等方式向当下年轻人传递新的体育美学,打破传统体育锻炼场所的运营模式,以“体育+X”为核心,引进全方位的配套设施,并融入餐饮、文化、展览等线下体验,让全民健身空间不仅仅是体育锻炼的场所,更是人们日常休闲社交的新去处。

2)可塑造全民健身空间主题氛围。场景化改造一方面可以某一项运动为主题,尤其是可以滑板、攀岩、飞盘等年轻人喜爱的项目为主题,打造出蓬勃、时尚的“潮流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在全民健身空间中打造奥林匹克故事、历史文化故事等场景,例如,仿照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救可能用到的障碍翻越、岩壁攀爬等设置全民健身空间中的体育项目,利用场景化改造的方式,让市民在健身运动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相关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但是,场景化改造也需要避免“橱窗化”的现象,尤其是在全民健身空间中不应建设大量高端智能但部分群体使用困难的器材设施,而是应该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拓展更加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空间。

4.6 以多元化合作为基础,释放全民健身空间发展活力

多元化合作是促进全民健身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个性化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保障。在全民健身空间前期建设、日常管理和后期运营中应该鼓励多方参与合作,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同时对提升全民健身空间治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1)优化投资建设流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鼓励作用,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出台与地方实际情况相适应、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文件,并在城市规划、空间选址和项目审批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优化全民健身空间投资建设模式,如采取“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将政府由运营者转变为监督者,鼓励社会和市场力量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与服务运营,以此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空间运营环境。

2)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推进治理重心下移,打造全民健身空间自治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全民健身空间中各类经营商户以及志愿者组织等在全民健身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加强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全民健身空间开放运营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场馆运营+学校场地开放”、“学校+社区”一体化运营、第三方俱乐部运营等方式,推动学校、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健身空间“能开尽开”,充分盘活社会存量。同时,学校中的老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专业人员可以在开放时段中,对进行体育锻炼的群众给予一定的专业指导,保障群众科学健身需求。

3)打造“一站式”体育服务。在全民健身空间的后期运营中要加强与运动医院、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志愿服务组织和专业赛事运营团队等社会组织机构的合作,打造全运动生态产业链。运动前期提供体质健康监测、运动装备售卖或租赁等服务,运动中期提供科学运动指导、体育运动技能培训等服务,运动后期提供运动损伤康复、运动处方制定等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居民在全民健身空间中享受一站式体育服务,不仅能够全方位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也有助于打造更具活力的全民健身空间。

猜你喜欢

全民空间体育
全民·爱·阅读
空间是什么?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创享空间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