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金凯筠的翻译研究
——以《倾城之恋》为例

2023-10-22

名家名作 2023年17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译作

杨 帆

一、接受美学与翻译

20 世纪60 年代,作为接受研究理论中举足轻重的派别——接受美学,在德国诞生了。康斯坦茨学派的领军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能够产生积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作品的意义正是在这种阅读活动中获得的。姚斯和伊瑟尔理论各有侧重,前者站在阐释学理论的高度提出“期待视野”,即重视读者和作品两者的视野交融;后者研究读者在具体阅读活动中,如何与文本结构互动,从而理解作品所体现的深层意义。从这些方面而言,接受美学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重点放到了读者身上,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与其作品。

(一)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树立读者为中心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突破。接受美学以作者及其文本为研究中心的传统理论割裂了作品和读者的关联,忽视了读者的参与能动性。造成这一偏见的原因是将文艺作品视作与读者毫无关联的存在。在姚斯看来,“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1]

翻译活动同样是一个由原作、译者、译作、读者组成的翻译—作品—接受的双向互动过程。译者是原作的读者,即接受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二度创作者。[2]从这个角度来看,接受美学理论不仅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方向,也启发学者对文学翻译研究开展革命性的探索。翻译活动是一种“视野融合”,这一“融合”是建立在译者和作者进行“信息互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期待视野”,同时还要兼具考虑译作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视野融合”。

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供读者阅读,因此割裂译作读者和译作本身的互动交流是不科学的。千千万万个读者就会存在千千万万个“期待视野”和“审美要求”。读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时事变迁,体验深入,理解也会发生变化。面对这样的读者,译作必须考量他们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另外,因为现时译作读者和译者同处于某种文化环境中 ,受到社会权力话语、集体无意识的制约,从这个角度分析,译作对于读者又具有同一性, 可以激发广大读者群体的相似反应。众多能够带来深远社会影响的优秀译作证明了这一点。

(二)构建“桥梁”,传达文化差异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通过语言来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交流和互相影响也一定会通过语言来体现。

民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产生的审美也不一样。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因为受方块字的影响;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因为他们的语言高度形式化。这两种不同的思维衍生出不一样的语言审美形态,包括语言的对称美、形象美和逻辑美。

译作的意义是通过原文作者和译者共同创作出来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译者不仅要翻译准确还要考虑留白,使读者领会原作精神。奈达说过:“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优秀的翻译家既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又要熟知两种不同的文化,因为语言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原作读者与译文读者由于身处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审美都存有差异,同一个形象引发的联想也不一样,同样的意思亦会有不一样的表述方法。

二、《倾城之恋》与译者

(一)小说简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20 世纪40 年代,作者描绘了特殊时期一对男女在战乱中的爱情较量。开篇看似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随着情节的铺陈,故事的跌宕起伏,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落魄的贵族小姐白流苏,离异后一直住在娘家,男主人公范柳原自小长在英国,父母双亡,几经周折继承家业,成为城中的钻石王老五。这两个原本陌生又对对方充满猜忌的灵魂,经历突如其来的战乱最终相依为命。张爱玲这样评价《倾城之恋》:爱是悲哀的,我不喜欢壮烈,我更喜欢苍凉,苍凉就像葱绿配桃红,才有更深长的回味。

(二)译者简介

金凯筠(S.Kingsbury)1961 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作为美国新生代汉学家,长期致力于张爱玲小说的英文翻译,译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翻译功底,使她的译作受到了英语读者的极大欢迎。 金凯筠2006年翻译的《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 City)由纽约书评出版社出版,2007 年此书就成为美国年度畅销书,刘绍铭称之为“张爱玲作品‘出’一盛事”曲。

《倾城之恋》从一开始就引起了金凯筠的注意,情节的精妙设计、语言的独特魅力令金凯筠相信张爱玲的超凡才华应该让更多人熟知,而她的作品更是值得被翻译出来,推荐给广大英语读者。

金凯筠强调翻译在本质上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译者的变化与再创作,传统的翻译理论侧重译者的“任务”,然后现实中,出色的译者不会被原文束缚,他(她)的身份既是原文译者也是原文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考虑到译作读者的期待视野。英文读者倾向于阅读文字晓畅优美的文本,若过分拘泥于原文文字,亦步亦趋刻意翻译,容易导致译文佶屈聱牙,反而会得不偿失,影响读者的接受度。因此,为了提高跨国文艺小说在异邦的兼容度,翻译时偶有“不忠”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除此以外,金凯筠还认为译者在“改写”时要谨小慎微,掌握好“度”;要紧扣原文作者的核心思想创作本质,每一次微小的“再创作”都要忠实地传递原作的精神,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搭建“和谐”的桥梁,向译文读者传达呈现出原作的韵味。

三、《倾城之恋》翻译分析

(一)措辞调整

翻译活动中,对原作措辞的调整,展示了译者基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量。译者在对原文的翻译过程中,对个别词语的理解有独特的领悟,采取语意替换的策略,调整后的句子对比原句,更易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例1:说着,回过头用扇子去撵三奶奶道:“你别跟上来凑热闹呀!徐太太还在楼底下呢,她胖,怕爬楼。你还不下去陪陪她!”

Then he turned to shoo away his wife with his fan.“Don’t tag along like this just to gawk at things! Isn’t Mrs.Xu still downstairs.She’s a big lady, doesn’t like climbing stairswhy aren’t you looking after her.”

联系上下文,这段话是白家三爷对三奶奶说的,一个“胖”字直接描写出徐太太的身型,译者在处理这个词的翻译时,没有直接用“fat”,因为在西方世界里,fat 确实可以表示胖,但这个词暗含贬义,除了形容人赘肉多,还暗示一个人好吃懒做。小说中徐太太并非反面人物,译者巧用一个“big”,不仅凸显了人物形体之大,也避免了译文读者对人物产生反面印象。

例2:流苏虽然听不大懂英文,鉴貌辨色,也就明白了,便笑道:“我原是个乡下人。”

Liusu couldn’t understand much English, but she had followed their expressions.Now she said, with a smile,“I am a country bumpkin.”

这段文字表现了白流苏初见萨黑荑妮后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张爱玲用很长的篇幅来刻画萨黑荑妮的出场,从她的外貌到装束再到神情,同时还关照到了周围人对她的反应,“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个女人”,此刻的异域美女萨黑荑妮一出场就成了白流苏眼中的“情敌”,“乡下人”一词既包含戏谑之意,也多多少少流露出一点点自卑,“country bumpkin”在朗文辞典里解释为“someone who is considered to be stupid because they are from an area outside towns and cities”,译者用这个词组而未直接选用“countryman”或者“rustic”来翻译“乡下人”,更加深了女主人翁的自嘲之情,又因为是俚语,在译文读者看来也多了份亲切。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活动方式。[3]接受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价与观察,意外发生时,读者也会随之调整自己的期待。同样的道理,读者在阅读译作的过程中,接触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且这类词包含他(她)陌生的他国文化因素,积极的读者便会主动通过上下文、注释来吸收这些知识,接受它,扩大所谓的“期待视野”。

例3:四奶奶索性冲着流苏的房间嚷道:“我就是指桑骂槐,骂了她了,又怎么着?……”

Fourth Mistress turned to face Liusu’s room and shouted, “I may be pointing at the mulberry but I’m cursing the locust tree.And why shouldn’t I curse her?...”

译者在处理“指桑骂槐”这一成语的英文翻译时,将译文读者视作具备期待视野的主动接受者,因而在具体翻译时,选择了直译,完全保留了原文中的意象。读者可以通过 “point at”“curse”等词的提示,实现文化差异的迁移,理解原作的内涵。

例4: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你若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给你听: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I know you don’t understand,”Liuyuan said impatiently.“If you understood, I wouldn’t need to explain! So listen: “Facing life,death, distance.Here is my promise to thee—I take thy hand in mine: We will grow old together.”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译者尽量传达出原文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引导读者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读者脑海里产生的形象和原作在原文读者脑海里呈现的形象保持一致。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无论用何种语言,全世界读者都可以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三)句子结构的调整

金凯筠在翻译张爱玲作品的过程中,除了对于词语的选择深思熟虑,在句式上也是经过了认真的考量与推敲。在适当的时候,选择调整句式结构,使译文更加通顺,译文读者也更容易接受。

例5: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What I’m talking about is the law of family relations,and that never changes! As long as you live you belong to his family, and after you die your will belong to them too! The tree may be a thousand feet tall, but the leaves fall back to the roots.

联系上下文,这段话是由白流苏的三哥说出的,相对于原文,译文在句式上进行了调整,将原文中名词短语作主语,改成了主语从句。同时后半句加了条件句状语从句。这样的修改,使译文的句子结构更加紧凑,指代更为明确,提升了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

例6: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

He didn’t do right by you back then, we all know that.But now he’s dead—you’re not going to hold a grudge,are you?

这句话也是出自三爷之口,结合上下文,此刻三爷说这话,是在竭力劝说白流苏回到前夫家守孝,目的是将其赶出自家门,因为白流苏离婚后带过来的钱财已经被娘家兄弟挥霍一空,再无利用价值。三爷本意如此,但在言语上还要尽量表现出一副“兄长模样”,译者将原文的一般疑问句改成了反义疑问句,强化了说话者的语气,同时也增加了讽刺意味,将说话者虚伪的心理放大在译文读者面前,令读者更加深刻地领会原作者的创作用心。

例7:你们亏了本,是我带累了你们。你们死了儿子,也是我害了你们伤了阴骘!

You’ve lost your capital ? It must be that I’ve led you on.Your sons die? I’ve done it to you, I’ve ruined your fate.

这句出自白流苏之口,当白家得知白流苏的前夫因病过世,全家人都动起了打发她回去的念头,“戴孝主丧”“过继个一男半女”。尤其是其中的三爷和四奶奶,先是连哄带骗,察觉到白流苏一百个不情愿,又开始话中带刺,言语用词愈发刻薄。在这一过程中白流苏的心理活动从最初的漠然转为伤心,最后气得是“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落下来。”于是就出现了上文中的话。原作的句式结构是两个陈述句,句式结构工整,结尾用感叹号加以强调。译者在翻译时改为两个设问句,愈发表现女主人公的震怒。

四、结束语

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开启了新的研究视角,接受美学充分考虑到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带给译者新的启发。通过对金凯筠译文的研究分析,发现一部优秀的译作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领会原作主旨的基础上,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灵活处理措辞、文化负载词和句式。总而言之,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值得走出国门,向全世界人民推广,我们需要优秀的译者用心去翻译更多的作品,将中国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白流苏译作
例析初中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我和你一直是我们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