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中的应用
2023-10-21杜正军
杜正军
摘 要:车灯起雾属于自然物理现象,虽然不会影响车灯照明功能的正常运行,但是会影响车灯外观,而且车灯起雾和进水经常容易被混淆,所以需要采用干燥剂等技术方案对车灯起雾问题进行改善。本篇论文通过对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为车灯防雾提供实用有效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车灯 防雾 干燥剂
1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了车灯雾气产生的原因,防雾技术措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干燥剂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用案例详细阐述了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中的應用。本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了针对雾灯和前大灯的干燥剂装置设计方案。该方案将干燥剂装置添加到车灯内部,可以有效地吸收车灯内部的湿气,从而降低雾气的产生。
2 车灯雾气产生的原因
车灯点亮之后,内部温度会逐渐升高。在灯内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灯内的水分被高温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自然对流过程中,遇到车灯内部温度比较低的灯罩尖角等区域,会凝结附着在灯罩内表面,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小水珠,从而产生了车灯起雾现象。车灯起雾的三个重要因素包括:温度场、流动场和湿度场。
2.1 温度场对车灯起雾的影响
通常受到车灯外观造型的影响,光源分布不均匀,导致车灯内部温度场的分布不均衡。车灯光源附近以及灯光可以照射到的部位温度较高,车灯两端远离光源的部位温度较低。经过车灯雾气试验验证,车灯起雾部位的温度较其它部位明显偏低。
2.2 流动场对车灯起雾的影响
车灯点亮时,其内部的温度存在差异,会造成灯内空气的流动,形成流动场。灯内空气流动受设计结构影响较大,车灯内部通常存在流动死区或狭长区域,导致空气流通受阻,同时这些区域通常远离灯光辐射区域,会形成低温区,容易造成水蒸气的堆积,导致起雾。在结构设计时,车灯透气孔的位置需要合理布局,在空气流动的死角部位需要增加透气孔的数量,促进车灯内外空气对流。
2.3 湿度场对车灯起雾的影响
湿度场会受到车灯内外的气流交换、车灯的密封性、外部环境的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车灯内外的气流交换不畅,或者车灯的密封性不好,或者外部环境的湿度较高,都会导致车灯内部的湿度场增大,从而增加车灯起雾的风险。
3 车灯防雾技术措施及优缺点介绍
通过以上对车灯雾气产生原因的分析,总结了目前车灯防雾技术的措施和优缺点:
3.1 优化车灯内部结构设计
在车灯外观造型设计时,为了配合整车美观需要,车灯通常会设计的比较狭长,导致车灯内部存在冷区和空气流动死区。采用CAE模拟分析确认起雾区域的位置,优化车灯内部零部件的配合间隙,加快冷区的空气流动。在满足配光法规标准的要求下,对反射器的开口大小进行调整,使车灯内部的温度场尽量保持均匀。
优点:车灯结构设计初期,从车灯设计结构方面进行改善,可以避免后续试制阶段的结构设计变更和模具修理。
缺点:受到整车外观造型设计的影响,可以改善的空间有限,实际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3.2 合理设置透气孔
车灯透气孔是为了解决车灯内外的空气对流和压力平衡问题。设计车灯透气孔的主要原理是:通常利用透气帽(图1)实现透气功能。透气帽内部有一层白色透气膜,透气膜通常是由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成,是一种柔韧光滑的微孔薄膜。透气膜微孔的直径比空气分子大,但比灰尘和水滴的直径小,这样就保证了透气而不进水。透气帽里面的透气膜,主要有三项技术参数,分别是透气膜厚度、透气量和耐水压。在使用时,需要结合雾气试验,综合考虑透气膜的技术参数,选择合适型号的透气帽,以达到最佳的防雾效果。
透气孔通常设计在灯壳上,透气帽安装在透气孔上面。在光源对角区域至少设置2个透气孔,透气孔之间的高度落差要尽可能大。透气孔应当设置在雾气容易产生的死角区域,以加快该区域的空气流动速度。透气孔的数量和直径需要参考CAE模拟分析结果进行设计,透气孔布置位置见下图2。
优点:透气帽能够促进空气流动,保持车灯内外压力平衡,有效防范液态水和灰尘进入灯内。透气帽的成本低。
缺点:无法防范空气中的水蒸气的进入,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关闭车灯以后,会有潮湿的空气进入灯内。
3.3 灯内安装散热风扇
此方法是在车灯内部安装一个小风扇,在车灯打开时风扇开始工作,将灯内的热空气通过透气孔排出到灯外,促进车灯内外的空气流通[1]。
优点:散热风扇有利于加快车灯内部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平衡,加快雾气的消散速度。
缺点:车灯内部需要有足够的安装空间。风扇运行时会产生噪音。风扇的后期维护比较麻烦。成本比较高。目前散热风扇使用率很低,只在很少一部分高档车上使用。
3.4 灯罩内表面喷涂防雾漆
当水蒸气与低于其饱和温度的表面接触时,根据表面性质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凝结形式。如果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水汽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的湿润壁面时,凝结水汽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的微小液珠,这种凝结形式称为珠状凝结。汽车灯罩的材料为合成树脂,是一种水所不能浸润的材料,在灯罩内表面形成的凝结是珠状凝结[2]。
喷涂防雾漆是在灯罩内表面均匀喷涂厚度1-5μm的无色、透明的亲水涂层。它可以使水汽润湿、扩散于灯罩内表面,形成一层超薄的透明水膜,而不是集聚成细小水珠,从而保持无雾视野。防雾漆大多采用双组份涂料。大批量生产必须采用机械手自动喷涂,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建立防雾涂装线进行自动化生产。
优点:防雾涂层可以在较宽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起作用。防雾涂层具有稳定性和耐久性,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车灯防雾效果。
缺点:外观要求高,废品率较高,成本较高。需要采用机械手喷涂,并投资专门的防雾漆喷涂生产线。喷涂防雾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气问题,空气湿度过于饱和的情况下,还会在灯罩内表面形成流挂的痕迹,会形成“泪痕”,影响车灯外观。经过长期使用,防雾涂层会逐渐老化甚至失效。
3.5 采用干燥剂防雾
干燥剂会吸收车灯内部的水汽,使车灯内部的相对湿度降低,从而阻止车灯内部的水汽扩散和凝结,达到防止车灯起雾的目的。
干燥剂的分类,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化学干燥剂,是指通过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水合物或其他化合物的干燥剂,如氯化钙、氯化镁等。这类干燥剂的优点是吸湿能力强,不易释放水蒸气。另一种是物理干燥剂,是指通过物理吸附或凝聚的方式,将水分子固定在自身表面或孔隙中的干燥剂,如硅胶、蒙脱石等。这类干燥剂的优点是无毒无害,不会改变自身性质,缺点是吸湿能力较弱,容易在高温下释放水蒸气。不同种类的干燥剂吸湿率不同。车灯上应用最多的是氯化镁干燥剂,以下将做重点介绍。
3.5.1 氯化镁干燥剂
氯化镁干燥剂(图3)吸湿能力远高于传统的硅胶、蒙脱石干燥剂,吸湿效果尤其明显。目前车灯上应用最广泛的是氯化镁干燥剂。
氯化镁干燥剂的特点:
吸湿速度快,吸湿率高:在温度25℃,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最大吸湿率可达其自身重量的200%以上,是普通物理干燥剂的10倍以上。采用不同透气量的包装膜,可获得不同吸湿速度的干燥剂。适应温度范围广:在﹣30℃~90℃的温度条件下均可持续工作,只是吸湿速度有所变化。固态形状,吸湿以后不会外溢:氯化镁干燥剂在吸收水分之前为粉末状,吸湿后呈固态颗粒或块状,即便受到物理挤压也无液体溢出。氯化镁干燥剂吸湿以后体积会发生明显的膨胀,体积会增大到原来的2倍左右,因此需要预留适当的膨胀空间。
氯化镁干燥剂用量的选择:干燥剂的用量受到使用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包装膜的水汽透过率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使用者可以参照德国标准化学会发布的标准,DIN 55474:2015《包裝辅助材料.干燥剂袋.应用、所需干燥剂袋数的计算》进行干燥剂用量的理论计算。按照目前的使用经验来看,为满足一年以上的使用要求,氯化镁干燥剂在前大灯里面的用量为25-40g左右,在雾灯和后尾灯里面的用量为10-15g左右。
4 氯化镁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上面的具体应用方案
4.1 干燥剂在雾灯上面的应用
以某车型前雾灯为例。首先进行CAE模拟,对灯罩的温度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图4)。根据分析结果,温度最低的区域集中在灯罩的尖角部位,因此需要对此区域起雾做重点预防。
改善措施:在雾灯尖角部位增加氯化镁干燥剂,干燥剂用量10g。由于前雾灯的使用频率相对前大灯来说并不高,所以直接采用一个带孔的干燥剂安装盒,将氯化镁干燥剂固定在盒子内,盒子内部预留有一定的膨胀空间(图5)。经过车灯淋雨试验验证,未增加干燥剂的前雾灯起雾现象很明显,增加干燥剂的前雾灯未起雾。
4.2 干燥剂在前大灯上面的应用
以某车型前大灯为例。对灯罩内表面温度分布情况,进行CAE模拟分析(图6)。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前大灯尖角部位的温度较低,容易造成雾气凝结,因此需要做重点预防。
改善措施:在灯内增加25g的氯化镁干燥剂。为了避免干燥剂长时间使用以后失效,需要对干燥剂的安装结构采取措施,采用可更换式的结构。将干燥剂放置于距离大灯尖角最近的防尘盖里面,将防尘盖旋开以后,就可以将干燥剂取出并更换(图7)。经过雾气试验验证,增加氯化镁干燥剂的前大灯无雾气产生。氯化镁干燥剂一般使用一年以上,如果车灯出现特别明显的雾气,需要及时更换干燥剂,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持车灯防雾能力长期有效。
5 结语
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了干燥剂在车灯防雾技术方面的实际应用方案,并提出了保持车灯防雾能力长期有效的办法。相信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车灯的防雾能力,将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干燥剂的吸湿能力,提升和优化干燥剂的使用性能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干燥剂在防雾领域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世中,兰天亮,路向前.关于汽车车灯起雾的改善设计[J].河南科技,2015(02):58-60.
[2]黄宝陵,徐小平,顾敏沁,等.汽车车灯内部结雾的热分析及应对措施[J].汽车技术,2001(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