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反复”特质 搭建阅读桥梁
——例谈小学低年级语文反复结构文本教学

2023-10-21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洲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5期
关键词:文本结构语言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洲路小学 周 兢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反复结构文本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类文本在语言风格和结构设计上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征,既契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成为学生阅读的主要文本形式。本文在分析反复结构文本特质的基础上,围绕实际进一步探究合适的教学策略并展开论述,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反复结构文本的内涵

(一)反复结构文本的定义

何为“反复结构文本”?顾名思义,是指相关语段或语句运用“反复”手法,呈现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情节复迭,有着一唱三叹效果的文本。

(二)反复结构文本的特质

1.游戏性:唤醒阅读期待

喜爱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又依靠反复得以完成。而反复结构文本同样具有游戏性。那些重复出现的词句和复沓循环的情节,在学生眼里正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游戏过程。

对于反复之处,学生往往感到新奇有趣。也正是在这看似游戏实则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醒、阅读兴趣被激发。

2.规律性:渗透篇章意识

反复结构文本显著的规律性体现在结构的优化排列、词句的反复呈现、角色的一致出现等方面。

而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厘清文本的段落结构,把握文本的整体布局,在阅读教学中不再割裂式地关注部分,而是紧密衔接整体,建构初步的篇章意识。

3.可比性:培养敏锐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训练的落实,以语感训练为关键。但语感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化的、需要长期实践以积累的过程。

大量运用“反复”手法,将使文本中出现大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聚焦这些“异同点”,便能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在发现和对比中,强化对语段的理解,提高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敏锐程度。

4.样本性:实现迁移强化

“为迁移而教”,已成为当下教学的共识。“迁移”指一种学习方式对另一种学习方式的影响。

反复结构文本独有的“反复”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样本,做出了最佳的示范,从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接触类似的语段和结构,把握特点,深化认识,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自我模仿和创作,有效提升阅读能力,有效调动表达的积极性。

二、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始于“反复”,主动发现

儿童是天生的发现者,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同样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与发现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而从反复结构文本来看,其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特点,正利于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探究和对比,开展与文本间的对话,感受形式的有趣,发掘语言的内涵。

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自由朗读文本,主动发现反复之处,逐步培养其语感。其次,“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学会圈画反复性内容,使“反复”可视化。最后,师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分享,在思维的碰撞之中,使学生不断深化对文本的认识,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时,教师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之后,教师抛出引导性问题:“小朋友们,当你们朗读很多遍之后,有什么惊喜的发现吗?”于是,课文里藏着的“反复”的奥秘,就被学生逐一揭开。

生1:我发现第1自然段介绍了荷叶的样子,还用了两个叠词。

生2:我发现后面四个自然段开头都是一样的句式——××说:“荷叶是我的××。”

师:嗯,我听懂了,你真会发现!后面四个自然段中出现了四个小伙伴,并且它们分别把荷叶当成了不一样的事物。那除此之外,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3:我发现第2至第5自然段,还写了这四个小伙伴分别在荷叶上做的事。

生4:我还想补充,我认为这不仅是小伙伴们在荷叶上做的事,还是荷叶给他们带来的帮助,是荷叶具有的作用。

通过上述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的自主阅读始于主动发现了“反复”,他们便能一边阅读文本,一边探寻规律,并在此过程中,深入感受文本带来的乐趣,收获内心的丰盈,度过一次愉快的发现阅读之旅。

(二)先扶后放,触类旁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反复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鲜明的结构特点出发,利用其“反复”的特点,开展先扶后放、举一反三式的教学,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重点指导第1自然段关于“春天”的学习,先向学生提出一个模式化的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事物?它代表哪个季节?它又说了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导向下,教师再推动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和理解,初步感知文本的构段规律。之后,教师可以选择放手,让学生就“夏天”“秋天”“冬天”的段落进行自主阅读与学习,从而能够对这三个季节的代表性事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对这三个季节的特点有更加完整的把握,还能在与文字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四季美景的喜爱之情。

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以文本中的一个核心语段为切入点,以模式化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反复”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规律、掌握学习规律,从而突破学习重难点,获得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三)厘清文脉,梳理内容

语文教学讲究整篇教学,即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这样,学生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厘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对于反复结构文本的教学,教师既要遵循“整体”,指导学生与文本面对面时,通览全篇,读懂内容;也要抓住“反复”,指导学生与文本面对面时,留意结构,发现规律;更要在“整体”的基础上,利用“反复”,指导学生离开文本时,还能实现阅读和记忆的强化,完成准确的内容复述。

笔者认为,具体可以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借助结构图:抓住“反复”,梳理情节,了解主线

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文中反复出现“棉花姑娘请求××的帮忙,××对她的请求进行回答”。教学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主线的结构图,再借助结构图依次了解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等拥有吃不同种类的害虫的本领。通过结构图的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具体内容,在无形中变得一目了然。(见图1)

图1 《棉花姑娘》中的反复结构

2.借助表格:抓住“反复”,提取信息,读懂内容

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一文中反复出现“小猴子看见了××,做了××”。根据这一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准确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内容,教师可带领学生借助表格完成目标。(见表1)

表1 《小猴子下山》中的反复结构

3.借助示意图:抓住“反复”,强化记忆,完成复述

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中反复出现“蜘蛛准备卖××,顾客是××”,而课后习题的示意图也直接揭示了上述结构特点,但还提出了要求“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即复述课文。(见图2)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紧扣示意图,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并掌握文本的结构和内容规律,不断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加深记忆,完成复述,锻炼表达能力。

图2 《蜘蛛开店》中的反复结构

(四)紧扣“反复”,体味情感

反复结构文本蕴含着情感,但情感的体味,不仅要紧扣分析和理解,还要紧扣文本中具有反复规律的词句等进行反复阅读。

例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中小白兔面对三个小动物的回答,做出的反应中便有“喊”和“跑”两个动词的重复,他先“大声喊”,再“跑过去”,最后“一边跑一边喊”。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可以抓住这些动词短语,让学生贴近文本,成为那只“小白兔”,去朗读,去演示,在读和演之中去感受小白兔从“疑惑不解”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理情感变化。

反复结构文本在语言表达层面上,也可以呈现出情感叠加效应。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反反复复朗读,反反复复咀嚼,从而丰富情感体验。

(五)勾连生活,内化迁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则需要从优秀文本中开发和发掘资源,为学生铺设和提供有效的语言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反复结构文本的特点,教师应从“模仿”着手,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围绕反复出现的句式,达成知识内化的迁移和语言表达的提升。

1.大胆仿写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反复结构文本,通常文质兼美,其反复之处更是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因而在遣词造句上颇具匠心,常常是最精妙之处。

所以,教师需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积极开展仿写练习,帮助他们找到反复的规律,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效勾连生活经验和实际,习得句式的表达,丰富语言的积累,奠定文学的功底。

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式:“雾把___________ 藏了起来。无论是___________、 _________,还是_______的___________,都看不见了”,再鼓励学生向生活漫溯,联系实际,大胆进行仿写。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活跃起来,进行诸如“雾把学校藏了起来。无论是教学楼、门卫室,还是热闹的操场,都看不见了”的有效句式表达。

2.续编情节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

反复结构文本的情节易于记忆、便于推测。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迁移,续编情节,将自己当成“小作家”尽情倾吐。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学结束后,首先,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适当拓展,向学生补充介绍一些其他动物尾巴的功能,并相机整合;其次,设置驱动性问题“小壁虎回家之前,还可以向谁借尾巴呢?它能借到尾巴吗?”促使学生认真思考;最后,鼓励学生仿照课文中“小壁虎爬呀爬,爬到……”的样式发挥想象,展开创作。

在情节的续编过程中,学生凭借丰富且有价值的样本、课文语言的模仿以及自身想象力的发挥,降低了表达的难度,取得了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反复结构文本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既能搭建阅读桥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构建语言学习平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紧扣反复结构的特质,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教学,充分诠释文本意蕴,感受文本魅力,教出“语文味”,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文本结构语言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语言是刀
论结构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日出》的结构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